匠心独“转” 别开生面
2023-10-24罗良
罗良
摘 要 议论文写作升格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升格,而思维升格的关键在于“转”的升格。教师就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加训练,让学生有“转”的意识,学会“转”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转”的方法:递进着“转”,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假设着“转”,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对比着“转”,提高思维的批判性;联系着“转”,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辩证着“转”,增强思维的严密性。“转”并非模式,而是思维的变化,思维或向前跳跃,再上层楼;或迂回绕远,以退为进;或针锋相对,纵横捭阖;或同类相从,左右逢源。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议论文写作 思维升格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学生的作文,开笔不凡,承起有力,让人耳目一新,再往下看,却没有让人拍案叫绝之感。因为所有内容都在一个思维平面上打圈圈,后半部分就是对前面内容的简单重复,只是叙例用典稍有不同而已。这样的文章明显缺乏张力和深度,让人有“强弩之末”甚至“狗尾续貂”之感。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学生的共同瓶颈。为什么会这样呢?
谋篇布局的瓶颈其实是思维的瓶颈。叶圣陶曾在《思想—语言—文字》中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一个思想在我们脑里通过,先想到某一层,次想到某一层,最后终结在某一层,这一层层如果用口说出,就是一串的语言。”可见,作文的过程,其实是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思维的过程。作文有没有张力,就看作者在从这“某一层”到“某一层”再到“某一层”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思维的拓展与提升。起承转合,最难在“转”也。元人杨载谈绝句的结构安排:“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溶之舟矣。”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古人所说诗词之妙,“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 “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其实,这不仅适用于诗词,也适用于其他文体。
由此看来,所谓“二分技巧,八分思想”,学生议论文写作升格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升格,而思维升格的关键在于“转”的升格。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加训练,让学生有“转”的意识,学会“转”的方法,匠心独转,让作文别开生面。
一、递进着“转”——进行纵向思维训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递进”就是思维上的一个跳跃。我们可以多向诗歌学习,在诗歌创作中,“起”呈现主题,“承”展开与巩固主题,“转”更多地体现作者思路上的转换。正所谓“转要变化”,“转”是最不稳定的一个内容,它要求写作者放弃前面的写法,宕开一笔来上升一个层面,或由事及理,或由景及情,或由物及人,或由实到虚,等等。在议论文写作中,这种“递进着转”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摆现象到挖根源,即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如韩愈的《原毁》,第一段以“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起笔,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第二段紧承上文,以对比手法,剖析“今之君子”的表现:“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这就是“挖根源”了,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之中,洞察到最本质的东西。这一“转”,鞭辟入里,一语中的,非有深刻思想、洞察世事者不能为也。
二是由分析問题到解决问题,即由“为什么”到“怎么样”。《寡人之于国也》中,在梁惠王提出“为何民不加多”的疑问后,孟子分析其原因,接着提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便是从“怎么办”的角度来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即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议论文最终是要解决问题的,这一“转”,便提示了此文的核心价值。
递进着“转”是一种最常规的“转”,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几种“转”法。
二、假设着“转”——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篇读书心得的力量在于,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而又令人信服。而它的言之成理,得益于“转”的力量,“不然”中的假设,论证有力,让人不由点头称是。很多名篇如《谏逐客书》《齐桓晋文之事》都运用了这种“转”法。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中有这样一种“转”法。
而当努力奋斗还不如投机房产,就可能树立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占比近9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有人感叹:美的、海尔、苏宁、国美做地产,娃哈哈、喜之郎、五粮液做地产,连长城床垫都在做地产,房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如果公众把更多精力放在房地产投机的短期收益上,就会挤占为长期目标努力奋斗的空间;而如果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则有可能丢失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最终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这是议论文论辩方式“驳论”中的“归谬法”,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通过驳斥对方错误的观点来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归谬法”有很强的逻辑性,直击要害,让错误观点无所遁形、不攻自破。这是几年前的文章,在当前的形势下更觉掷地有声,这与假设着“转”的论证方法不无关系。这种论证方法如果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还会产生辛辣、有力、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着“转”——进行反向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赤壁赋》是一个“对比着转”的典型范例。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来攻破客人“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想法,传递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所谓“对比着转”,就是一种“反转”,从反面说理,体现一种思维的逆向性。“假设着转”,也是一种逆向思维,但“假设着转”强调的是“如果这样,就会……”,而“对比着转”强调的是“还有一种与你相反的观点与做法”。两者都为立论服务,只是方式不同,有时也可聯合使用。
四、联系着“转”——进行横向思维训练,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报任安书》不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但里面有一个“联系着转”的范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作者联系这些在逆境、困境、窘境中完成著作,获得成功的人物例子,表明自己的心迹,具有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穿透力。“联系”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发散式思维,它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升华文章的意境,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它要求作者有丰富的积累,联系过去,联系现实。正视现实,理性思考,针砭时弊,是我们应该担当的时代责任。
五、辩证着“转”——进行批判思维训练,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所谓“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容易犯绝对化的毛病,其实,学生还应该运用批判性思维,多一点辩证分析。请看来自话题“做引领者还是追随者”的一段话。
诚然,追随不是盗窃别人的成果,不是抄袭别人的精神结晶,更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背信弃义,它是一种吸收,汲取养料来更好地成为自己的方式。郭敬明的抄袭应该被否认,韩春雨式造假应该被否认……追随者应当以一种敬仰与信心来追随领先者,而非以小人之手段,弄虚作假地追随。如果这样,到头来也只是欺骗了自己,受尽他人的嘲笑与冷眼。
文章要论证的是“追随者自有高度”,但作者不是一味地夸赞追随者,而是进行了辩证思考,“要追随,但不要全盘照抄或弄虚作假地追随”,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要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因为“转”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思维提升。“转”的方法不一而足,思维或向前跳跃,再上层楼;或迂回绕远,以退为进;或针锋相对,纵横捭阖;或同类相从,左右逢源。其方法也并非只用一种,还可以综合着用,像《六国论》,“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就综合运用了“假设着转”与“联系着转”两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