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河道治理的经验与成效
2023-10-24张冬梅
张冬梅
(泰安市岱岳区河道管理保护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的泰山脚下,辖6 个县(市、区),总面积7 762 km2,境内有大小河流442 条,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流域,都承担着防洪职能,治理任务繁重。这些河流多数流经乡村,治理成效事关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泰安市在河道治理中通过建立“好中选优”的竞争机制,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力促进了河流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1 存在问题
河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有些河流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或损坏。有些河流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治理,存在河道淤积、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现象。另外,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 主要做法
2.1 创新项目立项思路
1)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实施竞争立项机制。针对以往项目前期立项易、后期推进难的情况,通过制定竞争性立项办法,强化项目立项的问题和结果导向,通过开展公开透明的项目评审,由专家们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提问现场评分,实现了“前期争立项、后期抢推进”的新局面,达到了示范引领效果。
2)制定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建立候备项目库。根据泰安市河流布局、地形地貌特点,对山区河流、丘陵区河流、平原区河流分别制定方案编制指南。根据各县(市、区)河流治理建设实施方案的公开竞争得分情况,将未进入当年实施名录的作为候备项目,建立河流治理的滚动项目库。
2.2 压实责任、细化措施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是加快推进大汶河提升改造。大汶河是泰安市防洪除涝网中的“大动脉”,加快推进大汶河全河段提升改造,戴村坝以下河段左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 年一遇,其余河段按照防洪标准50 年一遇进行提升改造,确保防洪安全。二是加快流域面积200~3 000 km2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承担着区域排水重任,按照“逐流域规划、逐流域治理”模式,对中小河流整河达标治理。三是统筹推进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小河道治理,以流域为单元,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综合整治目标,坚持防洪与生态相结合,实施水岸同治。
2)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各级水利系统制定科学的年度建设计划,明确年度项目清单、建设任务、时间节点等,将年度目标细化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任务时限。采取“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推动机制,实施包保责任制,组建工作组现场检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有序地推进。
3)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一是将项目年度完成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考核中,列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内容,确保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有力推进。二是结合县(市、区)河流治理项目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项目的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建设管理效果、检查审计督查结果等情况,统筹今后的项目和资金安排。
2.3 多措并举,解决融资难题
1)出台政府资金补助政策。联合市财政部门研究出台了《泰安市重点地区河流治理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泰安市骨干河道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治理项目按总投资10%的比例安排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先干先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2)用足用好债券政策。通过召开水利专项债券工作会,鼓励并指导各县(市、区)争取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全部纳入地方专项债券项目库,进行积极申报。
3)以平台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河流建设资金。通过有效政策,引导各县(市、区)成立河道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日常管理、资金筹措的公司平台,保障了市场资金、社会资金“进得来、转得动、用得好”。由这些平台公司承揽河道工程建设项目、负责河道日常管护,既很好地完成了河道工程融资和建设任务,又逐步实现了河道工程的管养分离,确保了工程建后的管理维护。
4)深化政企合作。通过采取“政企联合”的方式,把河道治理作为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的重要措施,动员辖区内煤矿企业参与出资,政府则负责征地、拆迁、清障,联手开展河道治理,既提高了河流的防洪能力,也消除了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
5)吸引、聚集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河流治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通过经营河道资源,多元化筹措工程建设资金。鼓励沿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享成效。
2.4 坚持绿色低碳,生态治理
在规划河流形态时,遵循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塑造自然河道格局,完善生态景观建设,整治中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实施生态化整治,减少使用硬质材料,达到既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又使之成为特色乡村景观的目的。通过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完善河道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河居民提供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3 主要成效和体会
3.1 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
通过采取以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综合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目标,突出全流域治理和生态化治理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防洪、蓄水、生态并举,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各项工程措施实施后,固定主槽、稳定河床作用明显,保护了河道两岸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2 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是通过河道生物防护工程建设,结合防洪、亲水和景观要求,在河道两侧栽植了大量的树木等植物,植物发达的根系起不仅到了固土保堤、遏制了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河岸边植物茂盛的枝干减缓了洪水流速,减轻了对河岸的冲刷。二是水环境的改善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河道两岸形成风景优美的绿色长廊,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三是通过实施大汶河及其支流河流廊道的整治与修复,将增大水面面积,有效遏制河道断流、生态退化趋势,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栖息场所,促进大汶河流域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3.3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是提高了防洪能力,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 年一遇,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 年一遇,有效地降低了洪灾的威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二是通过河道治理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保障能力,特别是特枯年份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枯水年份缺水率从24%降低到10%。三是生物防护工程的实施不仅节省了建设资金,也节省了大量的钢筋、水泥、块石等建筑材料,保护和节约了自然资源,促进了水利建设的绿色低碳实践,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