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高寒阴湿区大球盖菇高产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10-24江贵荣李正平
江贵荣,李正平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甘肃 临夏 731100)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色泽呈酒红色,鲜菇味清香滑脆,干菇香味浓烈[1],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大球盖菇培养料主要是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木屑等农业副产品,来源丰富,成本较低,收益达15 万元/hm2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发展应用前景非常广阔[2-3]。姚宇柱(2022)[4]研究证明,大球盖菇与高原夏菜轮作种植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施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临夏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5.6~9.7 ℃,年平均降水量273.7~592.7 mm,适合食用菌的生长,特别是生产的赤松茸个大、肉厚、品质佳、商品性好。2022 年临夏地区食用菌栽培面积近0.27 万hm2,其中大球盖菇约0.13 万hm2。
1 栽培技术要点
1.1 栽培季节
根据大球盖菇出菇的温度[5],可选择夏、秋栽培或早春栽培。早春播种可在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播种,日光温室或冷棚栽培可适当提前。夏、秋栽培可选择8 月中旬播种,11 月下旬之前完成采收。
1.2 栽培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1.2.1 栽培原料的选择
大球盖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完全依赖培养料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培养料所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要求新鲜、颜色气味正常、没有霉变。在生产实践中,多采用玉米秸秆、木屑、麦秆、玉米芯、牛粪等。
1.2.2 栽培料配方
配方1:玉米秆(芯)65%,麦麸10%,过磷酸钙5%,石灰粉5%,石膏粉5%。
配方2:麦秆65%,干牛粪10%,麦麸10%,玉米粉5%,过磷酸钙2%,石灰粉3%,草木灰3%,石膏粉2%。
配方3:木屑39%,玉米秆(芯)39%,麦麸20%,蔗糖、石灰各1%。
以上配方含水量均为70%~75%。
1.2.3 培养料的处理及建堆发酵
对玉米秆、麦秆等质地较硬较长的原料,可切成不小于5 cm 的小段,玉米芯、牛粪等要粉碎,处理好培养料后,根据配方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培养料进行预湿,含水量控制在70%即可。
魏军等(2022)[6]研究表明,栽培料经过发酵后有利于提高子实体的粗蛋白含量和产量。培养料经过充分发酵,可杀死大部分的细菌、虫卵,是栽培获得高产的关键。建堆一般采用南北走向,呈梯形堆,料堆整齐。料堆大小适宜,过小不易升温,过大中心易缺氧影响发酵效果。堆高不超过1.2 m,堆宽不超过2.5 m,建堆6 d 后进行第1 次翻堆,然后重新堆制,料堆高宽不变。翻堆时若培养料偏干要及时补水。第2 次、第3 次、第4 次翻堆可在上次翻堆5 d 左右进行,要求与第1 次翻堆保持一致。
1.3 播种
投料播种前,要用石灰或多菌灵对土地及四周进行消毒。根据场地大小,合理规划菇床及走道,走道宽度不小于0.4 m,菇床宽1 m 左右。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先铺1 层高20 cm 的菇床,然后在菇床上均匀投放菌种,菌种掰成鸡蛋大小的菌块,投放菌种0.5 kg/m2左右,最后铺设1 层高10 cm 的草料,将菌种完全覆盖。播种完成后,对菇床草料覆土,覆土采用透气、保水性好、直径小于3 cm 的沙壤土,覆土不宜过厚,厚度2~3 cm[7]。
1.4 播种后管理
菌丝生长阶段最适宜的温度为22~28 ℃,含水量70%即可。播种15 d 内,一般不再对草料补水,15 d 后,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补水。走道要防止积水,积水容易造成草料腐烂变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扒开草料查看菌丝发菌情况,防止菌丝停止生长或草料发霉。播种30 d 左右,菌丝即可长满整个草料[8]。
1.5 出菇期管理
播种45 d 左右,覆土层表面会出现白色菌丝或菇蕾,表明已进入出菇阶段。此时管理的重点是低温、通风、弱光。
由于大球盖菇子实体含水量较高,子实体的生长需要较多水分,平均1~2 d 喷水1 次。温度控制在10~18 ℃,温度较低有利于形成更多的优质菇,温度超过25 ℃时,菇柄细长或出现空心,优质菇的比例会大大降低[9]。
1.6 采收及低温贮藏
出现菇蕾经过7 d 左右,在开伞前采收。采收时,用手抓住菇柄基部,先轻轻旋转松动后再向上拔起。采摘时,应去除菌菇基部的泥土,整齐放到采摘篮里。采摘的菌菇不宜长时间在室温下存放,要放置在冷库中贮藏[10]。
1.7 病虫害及其防治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具有很强的抗杂菌、抗恶劣环境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鬼伞和霉菌,虫害主要有螨类和跳虫。
1.7.1 鬼伞
鬼伞发生的时间多在大球盖菇子实体原基形成之前,待子实体长出料面后,可见许多灰黑色小形伞菌出现,且生长极快。鬼伞往往只生长在菇床的局部区域,不侵害大球盖菇菌丝体和子实体,但会与大球盖菇争夺培养料中的养分和水分,严重时也会影响大球盖菇的生长。鬼伞老熟自溶物会污染菌床,容易导致其他杂菌和病害发生,从而影响大球盖菇的产量和质量。
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大球盖菇在铺料或建堆播种前,要清扫四周,并用石灰粉或石灰水消毒灭菌。二是培养料使用前,在烈日下曝晒3 d,借阳光中的紫外线灭杀其他杂菌孢子,以降低发病概率。三是选用新鲜无霉变的草料,以防培养料带菌入菇床。四是鬼伞出现后立即摘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避免与大球盖菇争夺养分。
1.7.2 霉菌
霉菌主要有木霉、曲霉和青霉。霉菌不仅会侵染菇床培养料,与大球盖菇争夺养分和水分,抑制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还能分泌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栽培场地的清洁工作,及时清除废料和杂物,减少污染来源。二是合理配制培养料,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能过高。三是发现霉菌侵染培养料后,可喷施50%多菌灵溶液,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1.7.3 螨类
螨类虫害属蛛形纲蜱螨目,体型较小,螨类虫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栽培场所湿度大,适合螨类虫害的繁殖生长。螨类虫害能咬断菌丝,导致原基死亡,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
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栽培场所远离仓库、鸡舍等。二是严格处理培养料,配料时加入适量二嗪农可湿性粉剂,堆制发酵时,60 ℃以上的高温有利于杀死虫卵。三是菌床培养料发现螨类虫害时,可喷施73%克螨特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 000 倍液。喷施药液时,不能喷到子实体上,若不慎喷施到子实体上应立即摘除并集中销毁。四是用蘸有0.5%敌敌畏的棉球抹在为害区域进行驱避或诱杀螨类。
1.7.4 跳虫
跳虫属昆虫纲弹尾目,虫体坚硬,形如跳蚤,体型小,幼虫白色,成虫银灰色或蓝色,成堆密集时如烟灰一样。跳虫主要由培养料或覆土带入菌床,大球盖菇播种后,跳虫常聚集于菌种周围,啃食菌丝体。子实体形成时,啃食子实体,使其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跳虫大量产生时,常群集在菌蕾或菌盖上,使小菇蕾枯萎死亡。
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培养料和覆盖土,加入适量二嗪农可湿性粉剂。二是栽培场应选择通风好、排水好、无污染的地块,栽培和发酵场地用石灰和低毒杀虫剂处理,宜实行轮作,如重茬栽培应清除上茬菌料,用客土覆盖。三是菌床发生跳虫时,可适当喷水将跳虫引至床面,然后喷药杀灭。如菌床湿度过大,可用30%烟碱泥土粉喷洒床面,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少量蜂蜜诱杀。四是出菇前用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0 倍液喷洒菇床面,出菇后用鱼藤精1 000 倍液或除虫药剂150~200 倍液喷洒床面。
2 临夏高寒阴湿区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优劣势
2.1 大球盖菇产栽培的优势
2.1.1 栽培原料来源广泛
大球盖菇栽培可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避免秸秆焚烧等现象。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1.2 栽培技术简单,高产稳产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以及抗杂菌、抗恶劣环境。温度在5~30 ℃都可出菇。生料熟料均可栽培,技术要求相对简单,易获得高产稳产,种植风险较小。
2.1.3 经济效益显著
临夏高寒阴湿区种植大球盖菇主要分为设施栽培、露地栽培、林下栽培以及冷棚栽培,其中露地和林下种植子实体产量约22 500 kg/hm2,设施和冷棚种植产量约37 500 kg/hm2。与传统农业相比,大球盖菇栽培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2 大球盖菇栽培的劣势
2.2.1 鲜菇和菌种市场建设滞后
一是当地消费能力有限,鲜菇容易滞销,外销成本较高。二是各县、市缺乏专业购销批发市场,无法统一组织、管理。三是菌种市场较为混乱,临夏高寒阴湿区栽培菌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省供应商,未与当地食用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时有被菌种供应商夸大种植收益而忽视种植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风险。
2.2.2 栽培方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较低
目前,临夏高寒阴湿区大球盖菇露地和林下栽培面积较大,由于成本、设施等因素的制约,生产管理较为粗放。日常管理中,水分管理不到位、遮阳条件达不到、采摘不及时,导致生产的鲜菇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菇比例较低,次级菇废菇比例较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2.3 产业链较短,商品转化率较低
从目前来看,临夏高寒阴湿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仍以生产环节为重点,初级加工以盐渍、切片等为主,加工与销售能力较弱,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服务和支持不够健全和完善,无法进行统筹协调,极大地限制了产业化发展进程,与农产品市场化形势的适应性不高,商品转化率较低,产业增收还有很大空间。
2.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
从食用菌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来看,信息服务、农资服务、技术服务、农机服务、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职业经理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引导、融资服务、农业保险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食用菌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3 临夏高寒阴湿区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对策和建议
3.1 开展优良菌种的筛选与推广服务
开展适宜本地区栽培的优良菌种的引进筛选研究、食用菌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的创新,面向临夏高寒阴湿区生产企业、合作社、个体户推广优良菌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展菌种活力检测和出菇鉴定,保证菌种质量,解决菌种混乱的问题。加强对食用菌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适应临夏高寒阴湿区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的本土人才,提高食用菌产业科技水平。
3.2 培育专业市场,完善拓宽销售渠道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电商服务平台,举办食用菌产品推介和洽谈促销活动;在主产区、企业、合作社等配套建设冷藏库、冷链物流等设施。
3.3 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发展必将发展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提高食(药)用菌的附加值。利用各种平台招商引资,建立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将鲜菇产品、初级加工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各类食用菌食品、保健品等,打造本土品牌,依托产品精深加工增值增收。
3.4 创新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规模
积极探索新型经营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形成以农民为股东、以闲置资源为资产、以扶持资金及自有资金为股金,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生产经营的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提升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食用菌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4 结束语
大球盖菇因具有原料丰富、遗产稳产、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在临夏高寒阴湿区推广栽培成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发展应用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