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叙事视角下国际传播探究
——以“云南大象北迁”媒介实践为例

2023-10-24朱紫薇吴光恒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大象云南话语

朱紫薇 冯 羽 吴光恒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叙事逐渐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传播力、建构国家话语权的重要路径,国际传播已是必须重视的社会现实。然而,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在国家叙事方面,我们也常面临“说什么、如何说”的疑问。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在此传播格局下意外“破圈”,不仅受到全球人民的广泛关注,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产生良好的国际传播效应的同时,也顺势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形成了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正向传播。

1 “云南大象北迁”事件概述

2021 年,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逐渐引起公众注意,引发了网络上的“全民围观”,受到境内外舆论场的关注和热议。“云南大象北迁”过程中,我国政府为象群保驾护航,民众展现出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均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我国媒体运用轻盈的观察视角、多元生动的话语叙事方式,推出了系列专题报道,向世界讲述了这一自然生态故事,成功塑造出良好文明的国家形象,取得了成功的国际传播效果。西方媒体也摘下对我国的有色眼镜,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客观报道,不仅让海外民众领略了我国云南的自然风光,更让海外民众了解了我国的环境和动物保护政策。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先进科技、淳朴民风、资源丰富、良好生态的中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象群北迁之旅成为一张我国正向宣传国家形象的名片。

2 媒体对“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的报道概况

云南野生亚洲象的北迁,以当地自媒体报道为源,引发互联网热议。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外宣队伍迅速捕捉热点,积极开展对外报道工作,通过推特、脸书等多种渠道,使用英语、日语等多种语言,运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象群活动轨迹、当地应对举措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引起了海外受众大量的关注和互动,也引发了国外媒体的迅速报道。路透社和美联社等海外通讯社,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朝日新闻》等海外媒体纷纷关注,并派出记者赶往云南现场,跟踪报道亚洲象北迁状况。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报道象群最新情况、探讨亚洲象北迁原因、进行知识科普和探讨、关注我国舆情。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大象的友好态度和精心保护,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认可。《朝日新闻》的现场采访,充分、客观地展示了云南人与大象之间的和谐关系;美国《华盛顿邮报》大力称赞了云南对野生亚洲象的保护。当然,仍有一些媒体罔顾事实,散播一些捏造的虚假信息。例如,法新社就发表了一篇《大象变得狂野,象群在中国引发混乱》的不客观报道,立即遭到了一些海外网友的批评[1]。但总体而言,“云南大象北迁”事件是我国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国际报道,取得了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国际传播效果。

3 国家叙事视角下我国国际传播现状

3.1 传播形式趋于多元化,国际报道数量增加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编排手段日益丰富。云南大象北迁事件报道中,充分利用了无人机、热成像等拍摄技术,运用5G 技术、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等进行实时“追象”[2]。国际报道的数量持续增加,提高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另外,我国也充分运用国际传播渠道“借船出海”,让国内媒体“走出去”。例如,在海外社交网站上注册账号、加强与外国媒体的合作等,吸引了大批海外受众。同时,一些企业也积极在国外开展传播活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2 叙事方式趋于轻盈化,聚焦国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以往的国际传播中,我国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宏观、官方的叙事方式。而生态、民风、文化等“软”内容多为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话题,可以拉近国外受众和中国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3]。如今,在国际传播报道中,我国更多采用故事化、轻盈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准确捕捉其他国家受众的兴趣,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将报道内容构建为完整的故事,使内容更贴近海外受众的喜好,以引起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运用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如现场图文、视频影像等,为报道带来直观的可视化效果,加强受众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在“云南大象北迁”的系列报道中,我国媒体还运用恰当的轻松或幽默元素,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受众的兴趣,提升事件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总体而言,这种轻盈化的叙事方式不仅满足了国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还提升了国外受众对我国的关注度,加深了我国与国外受众的交流。

3.3 找准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积极主动设置易于传播的议题

步入新时代,我国媒体将目光聚焦于全球发展,关注全球性议题,通过深入报道重大议题,展示出我国对全球问题和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视及积极承担责任的形象。在议题设置方面,积极主动设置易于传播的议题,把象群迁徙话题提升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议题,展示我国全球价值观的同时,凸显我国为建设更和谐的世界所贡献的力量,吸引了全球媒体的争相报道和关注。

“云南大象北迁”事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媒体对象群迁徙的跟踪报道,不仅关注象群本身,也关注云南的生态自然环境、我国政府的措施、相关地区及人民的态度,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4 国家叙事视角下“云南大象北迁”媒介实践带来的启示

我国在国际传播和话语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的“他塑”局面,“云南大象北迁”事件引发的关注看似偶然,但实际上“走红”的背后是国际传播中多重因素的叠加推动。

4.1 叙事议题全球化,吸引受众关注

“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的背后不只是象群的迁徙,更是全球性的环境生态保护话题,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全球性的共识。在“云南大象北迁”事件中,我国政府和民众对象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吸引了全球关注,使全世界人民在生态保护的大话题下展开探讨与交流。我国媒体通过展示云南有关部门实时监测象群、为象群保驾护航等细节,展现了我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尊重自然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和对动物的保护与热爱,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贯穿始终,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信、立体真实的中国。

4.2 叙事话语生动化,减少传播隔阂

在这次“云南大象北迁”事件报道中,媒体报道时灵活运用叙事话语,讲述了大象们闯入村庄、嬉戏玩闹、就地而眠的可爱形象和生动细节,把握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营造出活泼的大象出游记,使萌态又孩子气的大象赢得了世界的喜爱。叙事话语立足于新闻事实,在充分满足受众了解实时信息的需求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积极、正面、生动的表达,将受众带入情境中,增强了受众的在场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媒体结合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喜好,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减少了传播隔阂,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使得国外公众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4.3 叙事风格民族化,展示立体中国

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重叙事风格民族化。针对重要政治事件要态度严肃,坚定中国立场。在能够柔性处理的议题上,可选取活泼亲近的语态,拉近与海外国家的距离,消除双方的隔阂。向他人讲述故事,不仅是展示自我,更是塑造自我。在“云南大象北迁”事件中,报道多维度展现出我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云南的生态环境、民众的友好好客等内容,体现着本民族特性、独特的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通过构建故事的方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对方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将本国的文化观念、民族特性进行传播,打造中华文化的独特东方特性。通过“自塑”的方式将民族特性传达给国外受众,展现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5 国家叙事视角下我国加强国际传播的路径

结合“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笔者认为我国媒体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构建多方力量协同的叙事体系、形成媒体精准触达的传播体系三个角度思考国际传播的话语叙事策略,为今后开展国际传播提供借鉴,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为海外受众了解、认识中国提供不同的角度和路径。

5.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治理新话语[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国际传播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在面对西方某些媒体对我国的曲解和污蔑时,更要将全面、立体而真实的中国故事融入世界故事的叙述中,以故事的共同点打破传播壁垒。通过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寻找和世界人民相通的部分进行“自塑”,体现我国与世界在价值层面上的共通性,并将其融入国际传播的内容中,使其既符合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又包含中国特有文化的价值理念,让全球受众在共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了解中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打破西方对中国乃至东方的固有偏见,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获得国际舞台的广泛认同,提升国际传播力。

5.2 构建多方力量协同的叙事体系

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形成独有的中国叙事观,要在国际传播中构建多方力量协同的叙事体系,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动员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传播者参与我国国际传播事业[5]。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国民众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向国外受众展示着中国故事、风土民俗,让国外受众更加真实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民众的力量,让他们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国外受众既是叙事者又是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可以使叙事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要想协同国外民众,需要我国搭建精准化、差异化的传播平台,同时主动与国外平台和叙事者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实现我国国际传播的全球化表达。

5.3 形成媒体精准触达的传播体系

在国际传播中,所传播的内容能否精准触达也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国际新闻和信息,国外受众所接收的信息十分冗杂,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所以在国际传播中要形成精准触达的传播体系。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性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强,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新媒体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和丰富的传播环境,分众化的趋势也使精准传播成为现实。所以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要更加注重信息的分发,展示更加立体的中国,注重多种媒介、多个平台以及内容资源的整合和联动,形成传播合力,以提高传播效能。同时,在叙事方式和内容上也要注重精准传播,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受众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传播、分众化表达,从而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效能和我国话语叙事能力。

6 结语

“云南大象北迁”是一次成功且生动的国际传播媒介实践,不仅赢得了海内外的认可,也对推动我国未来的国际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国际传播是否有效,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能否全面地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能否让国外受众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能否让国际更好地深入了解中国。通过全球化的叙事议题、生动化的叙事话语、民族化的叙事风格,形成完善的国家叙事体系,或许能为中国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形象塑造之路,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合作机遇。

猜你喜欢

大象云南话语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大象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