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类综艺创新模式分析
——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

2023-10-24孟婧勔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综艺书籍读书

孟婧勔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

2022 年11 月,读书类综艺《我在岛屿读书》在江苏卫视和今日头条上播出后,如同一股清流流入了综艺节目中,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1 分。在风景怡人的海岛和中国著名的作家一起品文化、聊生活、赏美景,这档读书综艺以“名作家+读行”的模式,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今天,再次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陪伴观众开启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1 从读书节目到读书综艺节目

我国第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读书节目可以追溯到1996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读书时间》,节目以阅读、书籍、出版等内容为核心,每集约为20 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时间》栏目的综合排名严重落后。多年来《读书时间》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审美不断提升,电视剧、电影等都在迅速发展,《读书时间》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他类似的读书节目也日渐式微: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于1998 年停播,北京电视台的《华夏书苑》也于2001 年底停办。

综艺节目,是一种带有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可以给观众带来许多欢乐。近年来,不少读书节目转向了读书综艺节目,采用走读的模式,在户外开展读书活动。也会效仿其他娱乐节目,邀请一些人气高的艺人增加看点,设置一些能吸引观众的环节。例如《朗读者》采用的是“访谈+朗读+轻解析”方式;《一路书香》采用的是户外走读是方式;《典籍里的中国》注重舞台效果,邀请演员来演绎书中的故事[1]。

2 慢综艺的出现为读书节目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慢综艺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当下生活和人生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回归。慢综艺通常是在一个较为放松的环境里拍摄,没有刻意的矛盾冲突和特殊情节,没有太多固定的游戏和情节设定,以真实的自我展现和真情的流露来吸引人。慢综艺打造的是“回归自然,和自我内心深处进行对话”的情境,契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不仅有令人愉悦的风景,还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旁白,在视听上都呈现自然、舒服之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观众的内心。这些特征和读书的整个过程十分相似:不断开阔视野,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安宁和治愈;不一味地去追求快,而是在字句中寻找共鸣。

在慢综艺出现后,读书类综艺沿着这个方向找到了制作思路:更加注重制作画面的美感、将综艺的娱乐性和读书的严肃性相结合、增加和观众的互动等。这使得读书类节目更符合电视、网络传播的规律,引起了观众的观看兴趣[2]。

3 《我在岛屿读书》的创新之处

3.1 采用“文化名人+读行”模式

过去我国读书节目中的嘉宾阵容通常由主持人、文人、演员组成,这些人都是各领域的意见领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所介绍的书籍一般能吸引观众对阅读产生兴趣,缩短观众和经典书籍之间的距离。而读书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没有用明星吸引观众,而是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让观众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倡议。

近些年,一些综艺也开始走文化路线,邀请一些文化名人,以深度挖掘古今中外文化为内容,打造高质量的节目。《我在岛屿读书》邀请了一些文化名人,通过他们充满人文趣味的谈吐,让节目充满了轻松的氛围。他们在书屋或者海边品书、聊天,既保持了读书的严肃性,也有类似旅游节目的愉快。

《我在岛屿读书》将拍摄地点选在海南分界洲的一间新书屋里,书屋的窗户面朝大海,这种情境的设定,切合读书人心中的“诗和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在综艺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嘉宾们也挖掘出了这个地点的新意义:有嘉宾说这是诗人苏东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有嘉宾看到海景联想到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这些都暗含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为节目增添了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

3.2 以经典文学作品分享为主

如今图书市场繁荣,购书便捷,读者可以轻而易举接触到许多书籍,有时候反而会忽视了经典文学的价值。基于此,《我在岛屿读书》没有一味推荐现在的热销图书,而是聚焦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老人与海》《鲁迅全集》《全唐诗》等。节目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出发,不仅向受众开具书单、介绍书籍,同时也针对当下青年人阅读的困惑,比如“经典作品不好读懂”这种问题,让作家来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余华说自己35 岁的时候才读懂鲁迅。苏童说:“好多经典你年轻时候读跟现在读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经典的意义,你能拒绝它一次,不能拒绝它第二次。你20 岁的时候拒绝了它,但在你50 岁的时候,肯定接受它、赞美它,这就是经典。”这种引导阅读经典的方式,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传播规律。有许多经典作品初读起来比较艰涩,许多人开始难以读下去,而读书综艺节目通过这种分享读书感悟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以一个更加自然、平和而不是功利的心态去阅读经典,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品质[3]。

3.3 不设置固定的主持人和挑战项目

一般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除了播音,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控制场面,保证节目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而《我在岛屿读书》将轻松、愉悦的氛围贯彻到底,最大限度弱化了主持人角色,没有设置固定的主持人。节目由嘉宾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推进节目进程,大家就像老友一样聊天、聚会,也常常给观众带来“惊喜彩蛋”,这种新鲜感和反差感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我在岛屿读书》的嘉宾多年的写作经验使他们具有对主题和节奏的把控能力,不仅能在一个主题上收放自如,也能在严肃和娱乐之间把控好节奏,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主持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主动找到在节目中所适合扮演的角色,有人控制整个节目的局面和发展进程,也有人调节气氛。生活和语言的细节最容易展现出人的真实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嘉宾的特点便展现出来[4]。

此外,节目虽说是带有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性质,但是并没有设置一些游戏、关卡挑战,不刻意去制造矛盾和话题等吸引观众眼球,而是依靠节目精良的制作以及文学和文人的魅力征服观众。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优秀的节目不仅仅可以依靠明星,更重要的是用心的制作和嘉宾自身的修养。

3.4 漫谈中增加互动

《我在岛屿读书》虽是读书节目,但不拘泥于读书,而是将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节目其实可以看作是老友们的相聚与漫谈,这一部分在节目中占比较大,也是每期节目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每期节目都会围绕读书衍生出新的主题,如摄影、电影、诗歌、文学期刊、儿童文学等,以读书为原点,让阅读经典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关联,而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嘉宾们谈论的也不止书籍,成名之前投稿的心路历程、回忆和其他作家之间有趣的往事等都是谈论内容。

节目也注重线上的互动性。《我在岛屿读书》在江苏卫视和今日头条播出,观众在电视、手机等设备上都能观看到该节目,还可以通过线上多个渠道和节目进行互动。节目不仅从感官和精神上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体验,也注重观众的需求,比如购买、分享观点等。

3.5 特殊的治愈效果

在快节奏的生活和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下,现代人消除疲劳、进行心灵治愈的方式通常是读书和旅行。《我在岛屿读书》播出的时候正好是2022 年岁末,许多人也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和过去告别,开始憧憬来年。节目利用经典名篇中的内容来治愈观众的心灵。比如,节目里面提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沈从文的《边城》,这些作品都蕴含了普通人在平凡甚至是艰难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不断拼搏的态度。这些书的内容能将观众内心深处无法表达出来的苦闷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观众增添对抗生活中挫折的勇气和智慧,治愈心灵。

蓝天、海浪、沙滩……节目中的很多画面都呈现出诗意般的美好。《我在岛屿读书》节目更像是当下流行的慢综艺,强调随意性,没有安排嘉宾去规定的地点,每天最多的活动就是在海边走走。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西川常常会“失踪”,一个人去看海浪、吟诗;作家余华钓鱼时一条鱼也没有钓起来,他也并不着急,呈现出慵懒、自在的状态。这种不合常规、特立独行的行为反而能激发观众的新奇感。反观另一些综艺节目,一些嘉宾“用力过猛”,一味地表现自己的勤劳、勇敢等美好品质,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对这种努力营造自己良好人设的行为感到审美疲劳,甚至是厌恶。

4 读书类综艺存在的困境

4.1 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和一般综艺节目不同,读书类综艺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内容丰富、深刻,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潜移默化中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更高的文化审美需求。

然而,读书类综艺节目的新鲜感保持时间有限,内容同质化也较为严重。比如,都采用“主持人+作者(嘉宾)”对话讨论的模式,分享书籍的内容;采用影像资料、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书籍的内容……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综艺节目取得成功,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有大量类似的综艺节目在电视和网络上出现。同质化竞争的最终结果常常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节目组创新力不足,最终导致这类节目走向衰亡。

4.2 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传统的读书节目通常是嘉宾阅读了书籍之后分享读书的感想,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嘉宾的读后感和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往往并不相同,如果“就书论书”,仅仅从作品中很难知道作家真正的性格和写作背后的故事。读书节目能不能将书中深层次的情感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和书中内容产生共鸣是读书节目的成功之处。同时,读书类节目常常以输出观点为主,而缺乏共鸣。如果在这方面探索不够,观众便会失去兴趣,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5]。

4.3 综艺性不强

读书类综艺节目和其他综艺类节目相比,娱乐性和观赏性不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难以抢占人们的注意力。读书综艺节目最重要的目的是介绍好书、倡导读书,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慰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读书类综艺节目通常比一般综艺要更加严肃,比起泛娱乐化的节目,有一定的知识门槛,缺乏一定的受众基础,受众面更加狭窄。然而相比之下,慢节奏的内容比快节奏的内容更难吸引人,读书类综艺节目的节奏较慢,没有较大的故事人物冲突和明显的故事高潮,难以直接对观众的感官形成刺激,话题制造能力和成为网络热点的能力有限。如果不创新和精心策划,读书类综艺节目会陷入风格沉闷的困境。

5 读书类综艺节目的优化策略

5.1 突出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传播中华文化成为许多新媒体和博主的流量密码。在这个契机之下,通过读书类综艺节目来宣传中华文化、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符合受众的兴趣,遵循市场传播规律,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2 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

以前文学作品的传播通常运用的是口口相传的办法,后来随着文字、纸张以及各类媒介的出现,文学作品可以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学作品可以以更好的方式保留下来。如今新媒体以迅猛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形式和传播方式。

如今,除了在电视上传播读书类综艺节目,也可以通过手机碎片化传播短小精悍的读书类综艺节目,其便捷性填补着人们紧张的空白时间。目前,一些新媒体上的读书类综艺节目大多是个人博主主持,比如网络红人都靓的古诗词读书短视频在社交网站上受到了大批粉丝的欢迎。但是个人博主的专业性和能力有限,一些博主的读书类视频和文章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时过分地追求商业利益和流量,导致作品价值不高,成为“快餐文化”甚至是“垃圾文化”。而官方的制作相对来说不仅在内容上更全面、深入,在视听呈现上也会更精良,能更好地发挥读书类综艺节目的引领作用,因此读书类综艺节目也可以在新媒体中实现传播,不仅能增强其传播力,而且能引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5.3 体现人文关怀

人们之所以读书,重要原因之一是书籍能够和内心产生共鸣,在情感上给予人文关怀。一些经典好书还未被人发现,或者人们觉得艰涩难以阅读下去,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到书中和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

如何把好书和读者联系起来,可以通过读书类综艺节目来实现。作为介绍和解读书籍的节目,读书类综艺可以成为书籍内容中人文关怀的传递者。节目组挑选书籍时,可以从情感出发,体现人文关怀,选择那些更契合时代情绪、和多数人生活阅历相似的内容片段在节目上进行展现。比如《老人与海》中,钓鱼者迟迟钓不上鱼,内心苦闷孤独的描写,和现代人在奋斗中所产生的迷茫相似。读书类综艺节目组在制作节目时应注重传递情感价值,在形式上吸引人,在内容上打动人,抚慰人的心灵,体现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综艺书籍读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书籍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