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丘陵地区如何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2023-10-23郭晓鸣卢瑛琪温国强陆晓玲
郭晓鸣 卢瑛琪 温国强 陆晓玲
〔摘要〕广大丘陵地区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新征程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在准确研判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要素基础条件的前提下,从统筹盘活乡村资源、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促进精神文化富足等多维度同步发力,创新了以重构集体经济组织为先导的共同富裕路径,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宜居环境、乡村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海龙凯歌”模式。通过对该模式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丘陵地区促进寻优循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方略;借助城乡融合势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重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活化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厚重底色。新时代,要在广大丘陵地区推广“海龙凯歌”共同富裕实践经验,需要加速乡村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联农带农水平;强化农户主动参与,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集成改革成果应用,挖掘资源要素价值潜能;深化“低碳社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村庄;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关键词〕丘陵地区;共同富裕;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5-0106-09
〔作者〕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2卢瑛琪、温国强、陆晓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2
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奋斗目标,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① 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相较而言,丘陵地区人口密度大,农业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以四川为例,全省丘陵地区面积为8.9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18.4%;总人口为5318.4万人,占全省的比重达59.9%,四川丘陵地区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四川丘陵地区人均耕地仅0.8亩,不及全省人均水平的80%,更是远低全国人均1.36亩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四川农村向外转移输出的2400万劳动力中,70%以上来自于丘陵地区。②此外,丘陵地区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问题更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约束和挑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任务尤为艰巨,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区域。正因如此,对丘陵地区围绕实现共同富裕所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因发展沼气建设引领农村地区“能源革命”声名远播,是四川省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安居区委、区政府引导海龙村对标学习延安梁家河村、成都战旗村等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先进经验,连同常理镇常乐村、万福村、铜钱村、双古井村和横山镇龙翔村、鸡叫山村等2镇7村,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以乡韵为骨、乡情为本、乡愁为魂,聚力打造“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建设,促进农户富裕富足,村民共富发展的成效已初步凸显,一些创新性探索为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海龙凯歌”在准确研判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要素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在统筹盘活乡村资源、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促进精神文化富足等多维度同步发力,创新了以重构集体经济组织为先导的共同富裕五大路径。
(一)高水平重构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共富载体
注重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将村集体作为推动发展的先导性支撑力量,构建“村集体+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机制,在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低风险、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发挥村集体的再分配调节功能,实现农户福利增长。一是构建“七村联营”机制。促进组织联建,成立七村联村党委,组建七村集体经济党总支,实现跨村合作、联建联营;促进发展联议,通过成立产业发展联席会,开展定期调研和学习,建立评估机制,统一规划、协商经营,实现发展步调一致、工作有机协同;促进招商联动,整合七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共同包装项目,通过对接部门、对接平台、对接商家,实行精准招商、择优招商。二是构建人才“传帮带”机制。壮大村集体人才隊伍,注重吸收优秀退役士兵、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加入集体经济发展,构建常态化的经营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敢创新的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队伍。探索“村集体+专业公司”模式,成立凯歌不动产管理、凯歌建筑、凯歌农业发展等公司,以公司为载体聚集专业人才,从事专业经营,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的经营能力。三是构建“622”收益分配机制。在整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实行“基础租金+股份分红”的分配制度。不仅农户可获得基础租金(田400元/亩年、土350元/亩年),而且将村集体净利润中的60%按农户流转土地面积的比例给村民分红,20%根据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进行收益再分配,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另外20%作为公积金和公益金。此外,还为从事便民小吃、超市零售等景区配套经营服务的创业农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发挥村集体磋商议事和纠纷协调功能,协调经营主体为村民增加产业养护、环境保洁、建筑工匠等系列就业岗位,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二)高质量培育特色乡村产业,夯实共富基础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持续培育和扩展优势产业集群,从而强化农民富裕富足的基础性支撑。一是全链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设计打造“一袋米、一桶油、一壶酒、一罐桃”的“凯歌好礼”系列农产品,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链增值。建立“直通海龙”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特色产品网络推广活动,拓展农产品销路。二是特质化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挖掘沼气元素、公社遗迹、乡村民俗等文化元素,通过场景还原建设文化展廊、农耕文化馆、沼气博物馆等景点,使“望山见水”的乡村意境和人们的怀旧情愫相互交融,形成特色鲜明、契合广泛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引爆点”,促进研学培训、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共富效应正持续显现,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农产品价值增值,村集体收益分配增多,促进了产业收益转化为广大普通农户收入。
(三)高效率促进资源统筹利用,丰富共富渠道
推动乡村沉淀资源有序流动和整合聚集,充分显化资源价值,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一是盘活农户资源。联村党委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将承包地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至村集体,规模化发展鲜桃、油菜、油葵、大豆、红苕等特色农业。二是盘活村集体资源。海龙村率先探索以76.5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自建的沼气陈列馆、人民食堂等资产,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给经营主体,获取流转租金收入。通过整合村内承包地、撂荒地等,再统一对外流转,提供相关服务,稳定获取流转服务费,拓展增收渠道。通过以上多种渠道,不但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间接拓展农户财产性收入来源。三是盘活人力资源。由村集体组建遂宁市安居区凯歌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百人工匠队”,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促进村内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既解决农文旅园区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又实现了农户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的双增长。
(四)高标准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开辟生态共富路径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 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四川首个低碳社区,探索创新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将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开辟生态共富路径。一是建设低碳社区。引进华西生态集团,村企共建无废循环农业产业园,发展有机农业和“稻鱼共生”“稻藕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与大寨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贵旺养殖场等合作开发大型生物质能源,扩大沼气生活用能的范围和程度,制定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低碳排放标准。二是打造绿色生活空间。推进村庄风貌整治,按4A级景区标准,采用“EPC②+自建”模式,新建4个村民聚居点,完成380余户农房风貌改造。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在农户中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三是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发展生态文明实践培训的研学经济等,村集体根据所占经营主体股份获取分红,间接促进了农户分享乡村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
(五)高品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铸就共富文化
堅持外在颜值与丰富内涵并重的发展策略,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一是推进文化服务普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大舞台、文化礼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组建“凯歌记忆”舞蹈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二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以文化魂、以文化人,依托农民夜校等平台,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村民自治实践,设立海龙理事会,组建“五老会”③,落实院落网格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促进文化价值活化。促进文态与业态、生态的有机融合,依托舞台剧、经典影片、特色活动等形式,讲好演好沼气能源革命故事,增强持续吸引力,促进人气、商气聚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留。
“海龙凯歌”在实现农民增收、增强集体助农增收能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绿色低碳社区以及高品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2021年海龙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较上年的2万元增幅达25%。之所以出现如此幅度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海龙凯歌”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花大力气拓展农户增收渠道,探索形成了土地流转享“租金”、带动务工挣“薪金”、家乡创业得“现金”的“三金”模式。农户不仅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的财产性收入,也能够从产业养护、环境保洁、建筑工匠等就业岗位获得劳务性收入。仅2022年1~5月,联村共为当地经营主体组织劳务200人,人均增收400余元。此外,部分农户还通过开办餐饮民宿、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实现“农户变老板”。
(二)集体助农增收能力持续增强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综合实力和助农增收能力实现同步增强。一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增加。海龙村探索形成了自营产业、资源资产入股以及提供劳务服务、土地流转协调服务等多元化村集体增收渠道。“海龙凯歌”7村2022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15万元左右。仅海龙村一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就由2019年的25.1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52万元,2022年该村收入更是大幅增长至282万元。二是村集体辐射带动效应较为明显。村集体通过组建专业公司、主动与辖区内经营主体协商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产业养护、环境保洁、建筑工匠等就业机会。村集体还将年度净利润的60%用作土地流转分红,净利润的20%用作集体资产股份分红,使农户更大程度地分享发展红利。
(三)村庄整体风貌形态不断改善
“海龙凯歌”以“低碳社区”建设为主导,按照“村景一体”建设思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村庄格调明显提升,风貌形态更加多样,村庄内在文化厚度进一步彰显,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得以一体推进。一是建设四川首个低碳社区。通过与外部科研院所和公司大力合作,共建无废循环产业园,开发大型生物质能源,探索创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低碳运行的具体实现路径。二是景区化打造村庄风貌。按4A级景区标准建成3个村民集中居住点,统一辖区村容风貌,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环境综合治理,建成生态、美丽、宜居新村庄。三是村庄宜居程度明显改善。沼气能源得以大范围推广,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低碳社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乡村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
“海龙凯歌”将沼气、公社等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活化发展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村落文化,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有效增强了乡村对资源、人才的吸引力,让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凯歌公社美术馆、大礼堂、农耕文化馆、非遗工艺坊、沼气文化陈列馆、村史馆等文化载体得以建成,沼气能源革命文化得以挖掘和赓续,成为树立文明新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重要支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海龙凯歌”充分发挥改革起步早的优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促进全民富裕、全面富裕,为全省及西部丘陵地区乡村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现路径和创新经验。
(一)促进寻优循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方略
丘陵地区乡村整体发展进程相对滞后的特点决定了其共同富裕进程往往难以一蹴而就,也不会整齐划一地全面实现。因此,循序渐进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丘陵地区乡村的合理选择。但由于丘陵地区乡村资源禀赋相似度高、产业同构性问题突出,又需要突出特色以厚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对丘陵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极大挑战。“海龙凯歌”在建设中注重寻优推进的发展策略。其一,在产业选择上,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促进脆桃、莲藕、粮油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结合沼气能源革命文化培育农文旅融合产业,从而探索以第一产业支撑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牵引第一产业,一、三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路径。其二,在区域选择上,选择具备文化、土地、人才、组织等先赋性资源优势的常理镇海龙村作为“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核心区,实现“强村带弱村”的循序渐进发展。“海龙凯歌”的经验表明,丘陵地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逐步推进、渐进实施,在产业发展上需选择具有当地特色、易形成外部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注重以高效益、高成长性的第二、第三产业关联,带动第一产业发展。丘陵地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应采取以点带线、以线牵面的区域协同发展策略,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联后富的渐进式发展。
(二)借助城乡融合势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彻底破除已逐步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用好城市和乡村两种力量,让城市要素和乡村资源畅通耦合、发生“化学反应”,让“新农人”“新乡贤”和村集体、农民一道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在“海龙凯歌”建设中,通过构建“管委会+公司”模式和七村聯村党委,对内跨村整合碎片化资源,对外招商、引企、聚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种养业、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领域,让更多的区域转移产业、新兴产业主体落地村内,汇聚成强劲的助力共同富裕力量。因此,借助城乡融合势能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既内塑集体经济组织以整合分散资源,又外引社会资本联手共拓市场,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更加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重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在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丘陵地区乡村小农户占比更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确保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小农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不落伍是推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基于多数小农户发展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需要通过构建起能够代表小农户利益的组织载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化解小农户发展困境。“海龙凯歌”在建设中,通过重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多村联营机制,使集体经济组织嵌入产业升级进程。同时,通过由村集体协调务工就业、提供创业支持、供给公共服务、开展股份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海龙凯歌”的经验表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注重发挥村集体在整合资源、带动小农户中的积极作用,夯实村集体对土地等各类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地位,支持多个村集体抱团发展,不断增强村集体的助农增收能力,推动实现全民富裕。
(四)活化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厚重底色
共同富裕需要最终达到物质生活丰裕和精神生活富足的状态。在“海龙凯歌”建设中,构建了物质共富与精神共富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转化文化资源构筑发展胜势。深度挖掘农村能源革命文化,不仅形成了通过开发利用以实现文化保护传承的模式,还培育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显示度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另一方面,挖掘文化要素凝聚发展共识。农村能源革命文化以歌舞剧、文化活动等形式再现,在促进乡村治理优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形成了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动力。“海龙凯歌”的实践证明,推动乡村精神富裕需要深度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辅之以现代化的物质载体和亲民化的表达方式,使乡村优秀文化贯穿到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公共活动之中,并将其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推动形成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双向互促机制。
“海龙凯歌”在探索西部丘陵地区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其取得的诸多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以在西部广大丘陵地区积极推广。
(一)加速乡村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联农带农水平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迟缓是丘陵地区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健全联动发展联农带农机制,筑牢推动共同富裕的底座支撑。一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加速绿色循环农业新技术应用,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增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大力度完善农产品电商、直供直销等销售渠道,促进“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质升级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大力培育文创体验、休闲娱乐等参与性更强、体验度更高的农文旅项目,进一步开展研学教育、生态经济培训、红色教育培训等,提质农文旅融合产业。二是完善产业富民带农机制。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将扶持政策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效应挂钩,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将技术、农资、销售渠道等分享给小农户,让农民更多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完善村集体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与合作社建立股权合作机制、服务配套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长提供外部保障;引导村集体与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如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合理确定村集体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方式和联结模式。
(二)强化农户主动参与,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丘陵地区小农户比重大,更加需要拓展农户参与渠道,提升其产业参与能力,构建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小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一是强化集体的共富引领功能。将助农增收渠道纳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产业规划等,村集体要积极协调务工安排,与其他主体商讨利益分配方案,形成长效机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由村集体发起设立发展互助基金,为有创业计划的农民提供启动资金支持。二是鼓励农户投资参与。发挥优质经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参观考察、效益示范等引导农户自主投资经营项目,分享产业收益。探索应用“农户众筹”模式,整合农户闲散资金用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提升农户参与能力。为农户就业创业提供教育培训、市场信息、融资贷款,支持和引导农户之间构建互助合作机制,成立合作社,通过抱团增实力、抱团闯市场,突破单个农户能力不足的困境。
(三)集成改革成果应用,挖掘资源要素价值潜能
丘陵地区乡村发展面临发展资源约束、人地矛盾突出、乡村衰退严重等共性挑战,需要构建多元农村改革的有效协同机制,全面激活土地和生态资源的价值潜能,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潜能,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要发挥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不断盘活资源、资产,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① 改革,构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赋予村集体对闲置宅基地进行调整和收回的处置权,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整体化利用闲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三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资源折价入股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
(四)深化低碳社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村庄
丘陵地区乡村应当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村庄环境改善、风貌优化、设施提升,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村庄。一是加快创新低碳社区建设模式。着力在优化农户用能结构、绿色种养模式、低碳社区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积累经验。构建适宜丘陵地区乡村特点、操作简便易行、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低碳社区建设标准。二是深入优化村庄风貌。深化村庄绿化美化,在遵循本土特点的基础上推进村庄环境整体性设计和风貌特色化打造,深入推进农业景观带建设、农房风貌改造,全力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丘陵地区村庄生态环境。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结合丘陵地区乡村老龄人口占比持续增長的现实,加大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和关爱,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设,探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不断推动丘陵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性发展。
(五)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耕读传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理想的家庭模式,也是丘陵地区农村的良好文化传统。因此,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的新内涵,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历史记忆和现实温度的美丽乡村,实现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共同富裕。一是强化乡村文化的历史生命力。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存续村庄历史风貌,多元化延续村庄文脉。二是增强文化的现实渗透力。丰富文化育人形式,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农耕文化馆等设施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同时,推动文态与业态相互融合,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乡村旅游。
(责任编辑 梁灏)
①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2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四川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四川县域经济网,http://www.ddxyjj.com/ zhuanti_xiangxi.asp?i=4289。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②EPC是“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缩写,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也就是工程总承包。
③“五老会”就是从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法官、老检察官中优先选拔,重组而成的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此处专指村一级“五老会”。
①本部分数据均为笔者实地调研所得。
①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即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