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2023-10-23陈思

邓小平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摘要〕邓小平在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后,得出了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结论。邓小平对此阐述了几个重大理论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改革开放,同时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些重大原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先富带后富的梯次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两个极端,这是正确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必须梯次推进重要论断的关键。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5-0099-07

〔作者〕陈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政治文化部编辑,北京 10008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对于共同富裕这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深刻分析和科学概括,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并作出系统阐述,为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深度思考。他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①。怎样弄清这个问题?邓小平运用逻辑推理中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即排除法进行理论探索。排除法,就是快速排除错误选项,拨沙见金,得出正确结论。邓小平就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快速、直接排除两种错误观念后,把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

邓小平运用排除法,第一个排除的是贫穷。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② 一方面,邓小平是在思考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批判“四人帮”“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谬论中得出这个结论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阶段,“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③。社会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要以物质极大丰富为前提,这就必须富裕而不能贫穷;贫穷的社会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我们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贫穷。在后来的南方谈话中,他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于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

邓小平第二个排除的是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搞两极分化”④。社会主义建设所创造的财富归国家和人民所有,无论是搞国防,还是发展经济、科学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因此,中国不允许两极分化,不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如果真的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⑤。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排除这两个错误选项后,正确的答案也就摆在人们面前了,这就是: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⑥ 随后他多次讲过这一重要结论,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⑦。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作出概括:对于共同富裕这个原则,我们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讲清楚了,搞社会主义绝对不是少数人富裕绝大多数人贫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⑧。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炼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总之,邓小平在谈共同富裕时总是讲三个要点,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三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三个要点是密切统一的。这种统一既是排除与认定的统一,又是比较与对照的统一。从排除和认定的统一角度看,正是基于对贫穷、两极分化的排除和否定,最后一个要点即结论才得以突出出来并且站得住。从比较与对照角度看,没有前两个要点的比较与对照,最后一个结论就没有参照物,就是孤立的,就失去了论据支撑。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逻辑,把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论述得既深刻又通俗,有很强的说服力。

邓小平在确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后,着力回答了怎么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83年他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帶领全国人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事实证明,搞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国家好,发展得比资本主义国家快,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我们讲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邓小平阐述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很多,理论内涵很丰富,其中包含一些重要理论原则。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也谈不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历史逻辑,也是现实要求。邓小平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們要发挥这个优越性。历史经验证明,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③。他强调,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个要害”①。中国没有共产党领导、不搞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对此邓小平用事实给出答案: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是解决不了十几亿人吃饭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就会天下大乱,乱到党不起作用了,又何谈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认为,共产党领导是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②。历史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③。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但不能忘记,我们讲的四个现代化前边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④;我们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1991年8月,邓小平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时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⑤

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出了说明:从正面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做到全国一盘棋,可以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从这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效率高,社会主义这个优势是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更快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之一。从反面角度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是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这就从反面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好更快发展生产力,从而达到共同富裕。鉴于此,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⑥

(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①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基于这个认识,他特别强调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他认为,不搞活大中型企业,社会主义优势就体现不出来。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就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根据是:第一,公有制占主体,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只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如果出现偏差,社会主义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我们搞改革开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②。公有制占主体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前提条件。

(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改革开放,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此邓小平认识非常深刻。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③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如果我们照搬别国模式,思想上僵化,就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扫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他把改革开放的分量看得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重,认为改革开放也是一种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④。“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⑤,这逐步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搞改革开放这条路子走对了。

(五)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底子薄,要尽快摆脱贫穷,就必须找到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⑥。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较快一些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对于这个道理,邓小平从两个方面作出论证:第一,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来讲发展速度。只有生产力以适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改善。如果经济发展老是低速度,老是过紧日子,就等于停步,人民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⑦。第二,从人民群众的对比心理来讲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如果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而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前提下不出现大的滑坡,只要讲效益讲质量,能争取的较快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得快一点儿。他还提出,在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前提下,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①。

上述几个重要理论原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同时,上述重要理论原则的逻辑关系也非常清楚: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在此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了更好更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扫除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障碍;在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基础上较快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前人没干过,在马克思、列宁的本子中找不到答案,所以要独立思考,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出最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科学办法。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存在禀赋、能力差异的观点,又結合中国地区之间资源差异、发展程度差异、现实发展条件差异等客观事实,形成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对此构想,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次作过明确阐述,又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作了集中概述。他认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②。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要梯次推进的逻辑前提是:我们干社会主义,一定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是,由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人的禀赋不一样等实际情况限制,全体人民和全部地区不可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同步行进,只能分梯次行进。总体上可以分两个梯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和这部分地区是第一梯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一点儿,后富起来,这是第二梯次。两个梯次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和帮助后发展的地区和后富起来的人,形成先富带后富的连接关系。有了这种连接关系,就产生了先富与后富的逻辑关联。失去这个逻辑关联就割裂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而这个梯次推进逻辑的归结点,则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

对于形成先富与后富的连接关系,邓小平也提出了一些可行办法。从人的角度来说,邓小平认为,可以提倡先富起来的人拿钱办教育、修路,也可以对先富起来的人有些限制,如征收所得税等。从地区角度来说,邓小平认为,可以让先富起来的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帮助拥有丰富资源、发展潜力很大的贫困地区发展。与此同时,邓小平还考虑到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的财富怎样分配问题。他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① 解决这个大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难度还要大。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研究,但我们最终一定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正确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要梯次推进的科学逻辑,还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要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②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方法,拿出各种方案,解决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在发展中要努力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防止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脱离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别,既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格格不入,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方向背道而驰。“均贫富”的结果必然是共同贫穷。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④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探索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的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前提,以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基本原则,以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等调节力度和精准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为基本手段,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为基本形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按照这个总思路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向着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责任编辑 付国英)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1页。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