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特征及价值意蕴

2023-10-23黄亦君

邓小平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摘要〕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既有丰富的理论渊源,也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的诸多风险和挑战,以及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是其现实依据。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价值与目标相统一、问题与方法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其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5-0022-13

〔基金项目〕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史研究”(20GZZD26)

〔作者〕黄亦君,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贵州贵阳550028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就必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论断、新命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有着重要意义。学术界主要针对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等内容展开研究,但之于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整体性研究尚存不足。本文就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鲜明特征与价值意蕴进行探讨。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为基本理论依据。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思想元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论述

准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本土化”的具体论断,但相关理论阐释却在马克思青年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早在1842年8月,年仅24岁的马克思在给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的信中就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① 阐明立足本土、推动理论本土化并以此开展工作是实践的重要条件。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再次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 这其实就是强调理论的运用必须与本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理论的运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后,实现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推翻旧政权旧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但在实现这个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人民的需要采取革命手段,“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傳统”③。恩格斯还结合美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个案阐释政党“本土化”理论,他指出,尽管美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但距离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无产阶级运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本土化、民族化,还没有与美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推动美国工人运动发展,这批由德国移民组成的美国工人政党“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①。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并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坚持、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论述的内涵。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②。因此,理论运用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也具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③

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展开论述,这些论述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二)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人物。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的重要论断。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篇政治报告中还提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应该与中国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而要注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意从中汲取有益基因。他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⑤ 1940年1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再次提出要根据中国国情,立足中国民族、文化的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⑥。为推进中国革命,毛泽东随后在不同场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结果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养分。

(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思想,继承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中国面临重大历史关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上正本清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继续推进。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和总结新的历史时期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进一步紧密结合。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审视当时的世界局势和发展态势,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挑战、新问题,重点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执政党建设理论、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同时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论述,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与中国的不同时代紧密融合,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营养。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养分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人文、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维系中华民族历史血脉的精神纽带。以国家治理为例,习近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治理元素来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路。比如,他引用孔子《论语·颜渊》和《论语·子路》中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等来阐明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倡导领导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引用北宋王安石著《周公》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③,说明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引用汤之《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④,倡导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引用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⑤,倡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等等。此外,习近平提出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⑥等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价值追求、思想道德、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⑦。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植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自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等,是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出的重要主体条件。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党的全面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军队、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得到全面推进。在社会建设上,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安定有序。在文化建设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主导地位,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充分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在党的建设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内政治生态有效改善。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显现,另一方面也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直接的实践基础。

(二)应对新时代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和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出现诸多新情况,面临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风险和考验。进入新时代,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总体上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但是面对的挑战仍然较多,面临的风险仍然严峻。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西方一些不良思潮泥沙俱下传入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通过制造噪音、杂音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党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挑战日益增加。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消极负面因素影响日益凸显,少数党员干部信仰不坚定,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丧失,腐化现象仍然存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受到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滋长蔓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和考验迫切需要我们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此改造我们的世界观,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正是立足于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直面问题和挑战,直面风险和考验,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回应时代呼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应对新时代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陷入困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转型模式陷入僵局。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西方话语霸权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多边主义、全球化速度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影响力和发言权日益增多,对西方话语霸权、霸凌行徑提出挑战。再就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地区冲突、种族主义、能源危机、贫困问题等全球性危机不断加剧,各种新挑战层出不穷,南北“发展鸿沟”持续扩大,世界经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复苏乏力。尽管多元化是大趋势,但一些国家地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贸易壁垒增加,有些国家甚至抛出“脱钩”“断链”的谬论,增加了国际社会交往、治理的难度。

新时代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站立时代潮头,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发展、推动工作、服务人民上的强大思想引力。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基于国际社会的深刻变化,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倡导加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间的交流、对话、融合,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正是站在新时代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实践条件基础上而作出的回应。

(四)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习近平曾经作为知识青年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又在河北正定、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任职,先后担任过基层、地方和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可以说既有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又有在经济发达城市的从政经历。在从政期间,对地方民情、社情、政情的深刻把握使得习近平从政经历丰富、阅历深刻。这些从政经历和人生阅历不仅使习近平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锻造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养成了勇于开拓、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勤于作为的珍贵政治品质,而且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素材。

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共产党人,习近平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准确把握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仅在困境中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而且在面对挑战时勤于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以前瞻的视野、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政治魄力,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相关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鲜明特征。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或者说都是以实践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点。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贯通历史与现实,重点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深刻实践。新时代以来的时代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党与时俱进地紧随时代脚步、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出新理论、产生新思想,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现实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话语创新、路径创新与制度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实现创新发展。此外,中国共产党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从弱小不断走向壮大,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和平台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因子。

总之,现实实践有什么需要,理论创新就会进行什么样的回应;现实实践作出什么样的改变,理论就会进行什么样的回答;实践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会跟进一步。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落脚点,也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既展现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上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回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的强烈关照,既注重从现实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也注意在关照现实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为人们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基本的方法论。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执政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之作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指引我们党的奋斗方向和奋进道路。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和运行规律,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体的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教条而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或者说理解马克思主义都是极其错误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 历史反复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理解与运用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能按图索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②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价值与目标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那天起,就坚持把为人类谋解放、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作为奋斗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就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导向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目标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②,并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与目标上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导向,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需求、人民呼声等紧密结合起来,把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进指向。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中的鲜明价值向度和价值目标,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人民价值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目标上的高度契合,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追求与奋斗方向。

(四)坚持问题与方法的统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方法是回答并解决问题的策略。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坚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当代世界共存共赢存在的问题出发,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重点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刻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或者说意识为转移。但问题既不是简单地存在,也不是直观地、僵化地摆在事物表面,一成不变,一潭死水,千篇一律,原封不动,而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潜心思考和仔细研究,需要对问题中蕴含的现实情况和形势作出准确研判、理性探讨,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才能找到解析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坚持从思想上正视问题,从战略上直面问题,从话语体系上解析问题,从路径上探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怕触及矛盾、善于化解问题,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的态度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为积极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各种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挑战提供重要的方法论。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典型的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充分彰显出其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不竭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在人类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事实践、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其内在本质要求随着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愿望、新需要;坚持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并将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与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全面创新,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命题,提出新概念、新论断和新表述,提炼出一系列原创性的、具有丰富时代特征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感召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磅礴伟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立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

(二)成功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思想变革、社会变迁的尖锐武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始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实现理论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深度融合、与实践浑然天成,在于与创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不断推动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以宽广的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大国外交不断拓伸,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问题导向、民族特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和新举措,既涵盖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未来走向;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途径、明确了实践要求,也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基础、完善了理论体系;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的深刻变化,也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破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思维障碍、体制机制束缚中的指导作用。

(三)有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最终实现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余年发展史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了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指导。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以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变革为现实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这一推动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始终在执政过程中保持政治坚定、理论清醒、作风过硬、群众信赖、业绩突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增强全党自觉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其在执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艺术,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策略,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法,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精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政治品质,始终保持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引领和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四)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脚点在“中国化”,在于其中国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境遇的改变而改变,各国的表现理应有所不同、有所差异。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中,切忌各国千篇一律,搞雷同化,搞随声附和。历史和现实表明,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中一以贯之、赓续延绵、弥足珍贵的政治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立足于新时代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深刻洞察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时代特征,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人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进行价值考量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方案、践行中国道路,而且提出了一些诸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创造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途径;而且为现代社会凝聚共识、共谋发展,解决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重大挑战,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包容的世界环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度,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不断融合发展、互惠共赢。

(责任编辑 付国英)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9-430页。

②《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3页。

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第140页。

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462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19页。

④《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2頁。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40页。

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4页。

⑦冯颜利:《习近平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贡献》,《贵州省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

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