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新闻评论的流量密码
2023-10-23刘文宁
□ 刘文宁
共情,在心理学家看来,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那种能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的能力”[1]。它是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一座桥梁。
强化与受众的共情,努力与受众达成情绪、情感及心理的共鸣,进入“我们在一起”的情景,引导受众在感同身受中自然而然地认同评论的主张,这种做法越来越成为提升新闻评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共情的力量,在方法论层面某种程度地影响着新闻评论的运作模式,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新闻评论寻求突破的一条可期路径。
一、由“媒体认为重要”到“受众认为重要”
“我是来看评论的”,这是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热点新闻时加注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同时参与意见表达。网友的围观、跟帖会反映部分受众的立场与态度,有时甚至会推动事件的后续发展,引发后续新一波舆情。在某种程度上,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围观及转评赞,构成了与新闻事件本身价值不相上下的舆情价值。因此,与网友置身同一个舆论场、同一个互动频道,同频共振,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吸引受众、提升影响力的一个前提。
(一)“海量”与“分量”的平衡
从选题开始,评论作者即与网友置身同一舆论现场,在热搜榜的新闻、朋友圈刷屏的事件中,寻找网友关心的热点,提升“受众认为重要”的选题权重,即选题由以往侧重“媒体认为重要”向侧重“受众认为重要”转变。这种权重的转变不是单纯迎合网络民意,不是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网络热搜榜、一味被网络声音牵着走,而是在坚守主流媒体新闻价值判断原则的前提下,参照新闻热搜榜,综合研判新闻的重大性、现实性、突发性、冲突性等做出的选择。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语境下,致力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选题思路的调整与转变。
包括各类八卦的明星新闻事件往往在舆论场上热度很高,作为主流媒体的工人日报所做的评论偶尔也涉及明星新闻,但都与明星八卦事件无关。比如,针对2022年5月同一天罗大佑和孙燕姿两场线上演唱会受歌迷追捧,评论《听罗大佑还是孙燕姿?这不是个问题》梳理了歌迷对心仪偶像的情感,分析了经典歌曲收纳着大众的美好记忆,“那些击中我们心弦的旋律,不会老。所谓岁月如歌,歌中其实亦有岁月”。评论针对演艺界新闻事件,着力探讨文化层面的时代记忆,讨论新闻背后相关问题的现实意义,这与主流媒体的气质与定位相宜相称。
这里有“海量”与“分量”的平衡。所谓“海量”是指网民的关注度、新闻的热度,“分量”是指新闻事件的价值分量。好的选题应兼顾受众的关注度与新闻本身的重要性,尤其对网友热议的看似鸡毛蒜皮之事,能否剖析出深层现实意义,决定着评论选题是否有足够的含金量。
(二)“源于网友而不止于网友”
借用“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可以“源于网友而不止于网友”。与七嘴八舌的网友跟帖相比,媒体评论应该少些情绪上的宣泄,多些直击要害的剖析;少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钻牛角尖,多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视野与情怀;少些“你一拳我一脚”的近身肉搏,多些站在高位、着眼全局的洞悉与提示。
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经济日报评论《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说的是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新闻刷屏,引发网民各种猜测和负面舆情。当天经济日报新媒体推出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先解释通知的初衷,“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点突发让人们措手不及……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从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然后,站在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立场,以理解大家的焦虑以及特殊时期的不便的口吻,安抚公众情绪,“对照现实生活,由于现代生活的便捷性,让无储备家庭成为常态。不过,这段时间疫情散发,大家多少为此做些准备,自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些小区封控以后,很多人发现家里米和菜都没有,快递也不让进,完全靠社区工作人员紧急救助,给大家造成的压力山大。如果家中稍有储备,缓上一两天,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此文被各方转发,较好引导热点舆论。
2022年5月下旬,“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话题几天内两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工人日报推出评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作者置身舆论现场,在梳理网友主张的基础上,分析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原因,总结和归纳出公众反感的与喜欢的专家建议的类型,表达了对专家好好说话的期待。百度百科上“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词条的“引申含义”和“社会评价”中,引用了此文大段原话,从源头给出了关于专家建议问题的全面客观分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强化价值理念的认同与族群情感的凝聚
如果说新闻与评论满足的是受众对信息及延伸价值的需求,那么,有一类新闻评论更着力于满足受众对于情感共鸣、群体归属、价值认同的需要,这就是涉及重大庆典、表彰、纪念日等有象征与节点意义的新闻评论。
在尽可能广泛的受众中寻求价值共识、达成理想的价值建构,即寻求传播的“最大公约数”,仪式化传播理念为时下新闻评论多层面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强调信息的送达不同,仪式化传播强调传播的核心是召唤,即“把公众召唤到各种仪式活动之中,在共同的仪式中获取信息、分享意义、建构认同,因而形成了一种以仪式活动为媒介的聚合模式。”[2]
这种召唤往往要借助某个特殊的标志性符号,如名人纪念日、重要节日、庆典等,梳理这类符号所承载的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民众情感,让拥有共同时代记忆的群体在回味过往岁月时,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及群体归属感。比如,工人日报评论《故宫600岁了,却从未像今天这样年轻》《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金庸》《登顶珠峰:来自时光深处的信念和勇气》。无疑,这类评论对于凝聚共识有着重要作用。
二、以代入感营造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评判,这对媒体新闻评论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比谁说话“够狠”“够损”,不是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赢得受众的可期路径。站在当事人立场,设身处地理解不同人群的诉求与立场,以代入感营造不动声色的感染力,在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中有所体现,有效提升着新闻评论的影响力。
(一)唤起“事关你我”的同理心
以“这事很可能也会发生在我身上”“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的代入感,调动受众身临其境之感,在感同身受中,引导受众融入所讨论问题的现实场景,与作者一同面对困惑、思考原因、寻求出路。其中,作者要捕捉到受众“心中有又说不清”的朦胧情绪或复杂情感,拉开遮挡在受众眼前的帘幕,给受众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从而引发共鸣。
2022年10月底,河南某中学的一位教师上完网课后猝死。家属表示,上网课时遭遇“网课爆破手”入侵课堂实施网络暴力,是导致其心梗发作的原因。“网课爆破”迅速冲上各社交平台热搜榜。11月3日,工人日报推出评论《“网课爆破”的本质,就是一种网络暴力》,其中“我们可能正在遭受网暴,也可能是网暴的施害者;我们可能是潜在的被网暴者,也可能是潜在的施害者”等戳中网友内心的文字,被网友转发时复制粘贴。评论发布一天内,在微博平台收获数百万阅读量。事有巧合,11月,中央网信办《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发布,提出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被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这也说明治理网暴是公众强烈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众深恶痛绝的、“不能忍”的问题,尤其是突破法治红线、人伦底线及行业底线的事件,往往是含金量高的评论选题。比如,涉及以暴力伤害弱者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打伤的是公众安全感》,涉及患者隐私的《医生直播妇科手术,远不止是一场事故》,这两篇评论都抓住了“事关你我”的新闻事件,唤起受众强烈的同理心,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以沉浸式写作拢住受众情绪
2021年2月,长沙一女士通过货拉拉平台预约搬家服务,后在跟车搬家途中坠车身亡。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工人日报评论《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中,作者带着受众一同探讨“我们如何摆脱类似恐惧”。“换作是我,会不会有同样遭遇”成为文中吸引受众的一条重要心理线索,将受众拉进可能置身的同一场景,一同追问,一同找出路。评论指出,平台企业应承担起更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下一次的改进不再用生命来换。此文得到网友广泛认同。
以沉浸式写作手法将受众带入特定环境去思考和追问,要求作者在落笔之前能细致、敏锐地把握受众的复杂情绪与感受,以文章要论证的论点为统领,将真实、饱满的情感注入字里行间,带着受众一起“看看这件事、说说这个理”。同时,需要注重情绪的克制,尤其是针对某些激起公众强烈愤怒的事件,能否以克制的情感表达理性的声音,也是对媒体新闻评论水准的检验。
其中,涉及灾难的新闻事件,评论应在情绪的把控上格外谨慎,避免与悲痛、缅怀、同情等情绪格格不入的表达,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比如,2022年3月21日,由昆明飞往广州的航班发生空难,事关上百人生死。次日,工人日报推出评论《面对空难,不打扰也是一种体谅》,文章开头“MU5735,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很多人在为它心神不宁,为机上人员默默祈祷。‘愿平安!’‘愿有奇迹发生!’类似的话在网上刷屏”,先把公众悲伤的情绪铺垫出来,接下来文章针对有人把空难当成营销工具,有媒体记者追问家属“此刻感受”等,提出“博眼球、赚流量、搞营销,是要有底线的”。标题鲜明表达出作者的立场,即围观者应体谅遇难者家属的痛苦,不能借机消费灾难。
三、以讲故事的手法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
讲故事,正在成为增强新闻评论感染力的有效方式。
故事是公众生活与情感的普遍载体,“科学研究证明,比起其他形式,大多数人更善于理解叙事,叙事可以向广大读者传达清晰的信息,读者也对叙事青睐有加。”[3]
新闻报道的讲故事,多指新闻报道中要有具体事件、人物、细节,使报道更加鲜活、生动。评论中的讲故事,可以是以故事化处理的陈述吸引受众进入阅读情境,以经典故事增强评论的暖色调与亲和力,以起承转合的节奏让评论一气呵成,从而赢得受众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一)吸引受众轻松进入阅读情境
借用经典文学作品让评论的阅读更为轻松,给受众提供更多文学艺术层面的审美享受,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受众进入更宽泛层面的思考。
2023年3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专栏“睡前聊一会儿”推出《说还是不说,不该成为怀孕职工的隐忧》。新闻说的是浙江杭州一家企业一名职场女性隐孕的事。评论第一段并未直接进入新闻,而是将文学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与现实中的职场妈妈承受双重压力放在一起,呈现一种反差。文章的开头说,“画家安东尼·布朗在绘本《我妈妈》中,描述了美丽温柔而又像犀牛一样强悍的‘超人妈妈’……但现实中,不少妈妈左手奶瓶、右手鼠标,在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下辗转腾挪、疲于应付。”这样的文学化、故事化开头,减缓了评论在公众印象中的“庄重感”“庄严感”,让受众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特定的阅读情境。
(二)用经典故事提升评论的亲和力
以历史及现实中的经典事件做论据,是优秀新闻评论的一贯做法。它有益于评论超越一事一议的层面,用特定时空、具体场景中的真实人物故事,给评论注入几缕人情味,增加几分暖色调和亲和力。
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的新华日报评论《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剖析了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看表面热闹不看实际效果,披着精美外衣的“精致的形式主义”的危害。在论及形式主义由来已久时,文章引用了《资治通鉴》记载的细节,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各蕃部落酋长齐聚洛阳,炀帝杨广命令集市内用丝绸缠树、店铺内必须挂设帷帐、酋长到餐馆吃饭店主必须免费,连卖菜的人也要用龙须席铺地。这种做法连一些酋长都“看不下去”。这一故事的引用,给文字评论增加了如同观看影视剧般的镜头感,借用还原历史场景中的人物故事,让时政评论多了几许文史气息与阅读快感。
(三)以起承转合的节奏让评论一气呵成
说到行文节奏的重要,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有一段精彩论述:“作家必须使读者经常处于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后面。作家不应让作品中有晦涩的或者无节奏感的句段,免得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不得要领,从而摆脱作者的主宰,逃之夭夭。”[4]其中道理对于评论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2023年7月,两条新闻接连发生:一是南京一位小学老师引导班里热衷“玩梗”的孩子们不可盲从“网络烂梗”;另一新闻是在热映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现场,小观众们齐声朗诵片中唐诗,声浪迭起。7月18日,工人日报推出评论《让网络烂梗离孩子们远一点》,结合两条新闻,解析不同的语言表达蕴含着迥然有别的精神品质、美学意境和民族情怀。丝滑的行文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文章先借动画片中的一句话引出作者的主张,“语言文字是时代精神风貌的标志,是镌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然后分析,在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烂梗”中,孩子们会“放弃自我表达的能力,不再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也不再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这是“网络烂梗”对孩子们的危害,同时,还有对公众言语表达空间的危害,“一个个高度同质化的表达占据了汉语的天空,挤占了那些灵动的、充满才思的、饱含深情的词语生发空间”。接下来,作者承认网络造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对此,文章认为,我们不能任其野蛮生长,而应让“更壮阔、更华美、更灵动的语言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注解”,因为语言体系背后藏着的是人们对母语的审美体验以及对文明的认知。最后文章明确:“不能让流量中的泥沙冲垮孩子们还没形成的语言体系”,且颇有现实意义地提示“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要被某些恶趣味带跑偏,不要去制造和跟风‘烂梗’”。
文章从热点新闻切入,以温文尔雅、颇有大家风度的语气,剖析所谓时尚中的弊端,如同一位大家闺秀站在风景如画的庭院里,深情款款地讲述着一则经典故事。整篇评论文气贯通,温和且有质感,尤其是其轻盈、顺滑的节奏让文章拥有一种特殊的打动人的力量。
恰当运用共情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并不是炫耀某种写作技巧,它对于我们更大的意义,应该是在提升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上,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我们有信心能够找到更多有价值、有成效的策略与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