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体育赛事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

2023-10-23李艳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 李艳

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中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相聚成都,共赴一场盛大的青春之约。这是继2001年北京、2011年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城市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大运会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即我们要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因此,这次成都大运会作为一项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关乎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抓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实施“共情传播”策略,通过体育热点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在成都大运会这个文明交流的平台上,充分展现成都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都市形象,实现跨文化国际传播。

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制作推出双语精品视频近40个,分别在ChengduPlus优兔、脸书(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推特、影格账号,ChengduPlus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和B站推出。同时深耕精品赛道,联合新华社、教育部语言合作中心等国家机构共同创作,发挥海外渠道优势,面向世界全力讲好成都大运会故事。截至目前,全平台视频合计播放量超千万次,扩大了成都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体育赛事和成都文化融合在一起,并相互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一方面抓传播渠道和平台,一方面抓议题和作品,以青年人的视角,围绕“文化之美、竞技之美、美食之美、熊猫之美、交流之美”五个维度的关键词定义国际传播方向和内容,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传播文化之美

文化魅力决定城市魅力,也影响着城市核心竞争力。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在这里孕育。“九天开出一成都”,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这座城,既秀美繁华,又折射出成都人的坚韧顽强、开拓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用创新思维赋予其新生命。

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当众多媒体纷纷聚焦运动员入场和文艺表演的时候,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新华社国际部,共同制作推出双语视频《开幕式上的天府文化——太阳神鸟》《开幕式上的天府文化——蜀锦织机》等,用精美的视频画面和精准的英语表达,向全世界关注成都大运会的受众讲述开幕式上的文化元素,当太阳神鸟在开幕式现场欢快翱翔的时候,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ChengduPlus优兔、脸书(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推特、影格账号,并联合新华社国际专线全球推送。《开幕式上的天府文化——蜀锦织机》单条点击量就超50万次,让国外受众看懂并理解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博大、厚重。

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是体育健儿拼搏竞技的赛场,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天府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一直贯穿整个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穿汉服、画脸谱、奏箜篌、学皮影……文化因“文明交流”更精彩,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的青年编导们准确把握全球青年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先后推出《“添”采大运——外籍运动员首次挑战“唐诗三百首”》《外媒看大运会》《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各国运动员的成都时光》等系列报道,以文化为媒,增强了参赛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和国外媒体记者对中华文明、天府文化的认同感、仰慕感。有外媒发出感慨:“中国人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浪漫,这个浪漫就来自既传承又创新,既古老又现代。”

二、传播竞技之美

大运会,是力量与美、竞技与活力的青年人的盛会。竞技体育本身就充满了魅力,而挖掘并发现竞技场上最具国际传播价值的元素和闪光点,是国际传播实践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运动员特鲁索娃在《射雕英雄传》主题背景音乐下上演“弯弓射雕”惊艳全世界。在成都大运会武术比赛中,太极剑比赛项目中各国运动员们纷纷选择了中国风的音乐作为配乐,日本选手选择的是《梁祝》选段,阿尔及利亚选手选择的是《仙剑奇侠传》影视插曲,新加坡选手的比赛配乐则为昂扬的《红旗颂》,文莱选手用的《我爱你中国》,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唤起了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国风拉满整个赛场氛围,欢乐的气氛成为国际传播的要点,并迅速得到国际受众的共情,快乐比赛成为成都大运会最具特色的外在表现之一,并成为国际传播爆点。

与快乐比赛并行的是参赛运动员顽强拼搏、力争金牌的体育精神,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在双语短视频快速传播的基础上,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四川体育健儿的夺冠之路,推出《中国艺术体操队的冠军之路》《邓智舰的冠军之路》等多语种视频,丰富了传播类型,全面细腻地向全球青年群体展示了中国青年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美食之美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烟火成都正是成都作为生活城市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体现的是独具魅力的生活特质,正是这些生活特质,跨越了国界与语言,唤起了广泛的共鸣。

“一定要吃成都地道美食”是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的共同愿望。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一直是变“我说”为“他说”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大运会期间推出的多语种系列报道《外国运动员的成都时光》,就记录传播了这样的场景,从未来过中国的波兰击剑运动员多米尼卡和她的队友们完全被成都的美食征服,火锅、串串、担担面……这是完全不同于波兰的体验,成都在多米尼卡心中从抽象的地理名词变成了可知可感、鲜活有趣的城市,成为她和队友们一辈子的记忆。

而联合国际网红打卡成都大运会,是又一次成功的尝试。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充分运用短视频传播优势,创新表达方式,联合澳大利亚网红博主艾米饭(一名拥有超高人气的视频博主)共同制作的成都大运会美食之旅英语短视频在ChengduPlus抖音号、B站、优兔平台发布,经二次传播,在抖音登上同城热搜榜,其中一个观看量突破400万次,B站观看次数10w+,优兔观看数量8.7万次。品尝和分享成都美食成为各国运动员最快乐的成都时光之一,并再次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成都热”。

四、传播熊猫之美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从北京冬奥会上的“冰墩墩”,到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大熊猫一直是最具人气的名片。

□ 大运赛场外,波兰籍运动员Ola和Dominika来到成都双年展现场参观

来到“大熊猫之乡”成都,怎能不近距离与大熊猫接触?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为参赛代表团成员的热门打卡点。大熊猫顶流“花花”,蓉宝原型“芝麻”,当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出现在各国运动员面前时,他们心中收获的是前所未有的满足。熊猫基地的大熊猫玩偶、背包、帽子、扇子、水杯等诸多“大熊猫元素”文创产品也备受运动员青睐。

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聚焦大熊猫,推出《熊猫的故乡》等精品双语视频,详细讲述了从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第一次在四川发现大熊猫,到目前中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46个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大熊猫保护地体系,1387只野生大熊猫、601只人工圈养大熊猫在这里快乐生长的故事。向世界传递“大熊猫是跨越时空的友谊使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人民都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深情期盼。

五、传播交流之美

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是体育健儿拼搏竞技的赛场,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

大运会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游客云集“天府之国”成都,频繁的国际交流在这里上演。大运会运动员村是国际青年们交流的主舞台,“大运村晚”、学术沙龙、“踏寻天府”走读活动等“文化交流大餐”不断登场,毫无悬念地成为选手们体育生涯中特殊的“体验打卡地”。

成都广播电视台国传中心制作的《成都欢迎晚宴在蓉举行》《各国运动员大联欢》《外国运动员打卡熊猫展》《波兰运动员走进宽窄巷子》等近10部双语视频,聚焦各国青年们之间的文化交流,记录他们在大运村内交换徽章,收获友谊;记录他们在大运村为他国运动员举办生日晚会,留下独特的成都生日记忆;记录他们走进成都宽窄巷子、武侯祠、都江堰、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文化地标,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在接受我们专访时说,他去过全球很多大城市,成都热情、友善、悠闲的文化特质很对年轻人的胃口,城市街道干净宽敞。“来到这里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全中国、全世界有这么多年轻人都想来成都定居了。”森超认为成都大运会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对全世界的未来都大有好处,“因为未来的世界掌握在今天这些年轻人的手中”。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在大运会闭幕式上用中文点赞成都,“成都,我们爱你!”“成都,谢谢!”。国际大体联用两句话给出了这届比赛的总结:“成都大运会非常精彩,让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成都大运会将是未来大运会的模板和示范”。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将国际交流的点点滴滴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到了全世界。

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用五个“之美”勾勒了成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抚慰人心烟火气和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热辣,用最真实的故事,多维发力吸引全球关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人的无限可能,实现了国际体育赛事下城市形象的建构。可以说,这种以主题形式进行体育国际传播的案例,充分印证了全媒体社交平台在未来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城市国际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