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在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与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2023-10-23胡晓晨罗艳艳孙俊俊姚桂英
胡晓晨,罗艳艳,孙俊俊,高 敏,姚桂英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我国约有3亿女性将经历围绝经期这一特殊阶段。围绝经期作为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女性由生育期向老年期逐渐过渡的特殊生理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激素水平紊乱,导致女性出现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表现,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总体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综合性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心理需求与外界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长期而稳定的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1]。人们认为,从中年开始,对个人衰老经历的态度就变得突出起来,这是由衰老、角色转换、围绝经期、健康问题等引发的,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人们质疑自己。自我感知老化(self-perceptions of ageing,SPA)作为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指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及社会老化威胁的老年时期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与情绪反应,这种主观感受与情绪反应将会影响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倾向[2]。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感知老化与延长寿命[3]、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有关[4-5]。事实上,Miche等[6]研究表明,与晚年相比,中年人对老龄化的态度可能更容易改变,可以确定为有助于中年人积极态度形成的可改变因素,因此有助于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措施的制订,以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一种健康的自我态度,帮助个体包容和接受自己的缺点与局限性[7]。自我同情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积极关联[8-9],是幸福感的有力预测因子[10]。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年妇女老化态度与自我同情存在关联,老化态度不仅直接影响中年女性幸福感,还会通过影响自我同情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11]。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尚不清楚该结论是否在我国围绝经期女性中同样适用。围绝经期女性是未来老龄化对象,但针对这一群体的总体幸福感的研究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以郑州市体检的围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在验证自我感知老化、自我同情和总体幸福感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同时探讨自我同情在自我感知老化和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从而为提高围绝经女性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3月—7月于河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体检的393名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40~60岁;最近1年内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且根据定义判断处于围绝经期;具备基本阅读、书写能力;精神正常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认知障碍者;躯体和精神病史者以及体力虚弱无法配合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编制,主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1.2.2 自我感知老化量表(Brief Ageing Perceptions Questionnaire)
采用扈娜等[12]汉化和修订的简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B-APQ),包括慢性时间、积极结果、积极控制、消极结果及控制、情感表征5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赞同”计1分,“非常赞同”计5分,总分17~85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感知老化越消极。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4。
1.2.3 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
采用陈健等[13]2011年修订的自我同情问卷中文版,该量表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正念、自我批评、孤立感和过度认同6个维度,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来没有”计1分,“经常有”计5分,总分为26~130分。其中,自我批评、孤立感和过度认同采用反向计分法;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采用正向计分法。SCS总分越高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越高。
1.2.4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S)
采用段建华[14]于1996年进行修订的版本,修订后的量表包括对健康的担心(2个条目)、精力(4个条目)、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个条目)、忧郁或愉快的环境(3个条目)、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3个条目)以及松弛与紧张(4个条目)6个维度,共18个条目。各条目按1~10分评分,其中条目1、3、6、7、8、9、11、13、15、16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总体幸福感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79。
1.3 调查方法
在体检科人员的帮助下,研究者在征得调查人员知情同意后应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自我同情与总体幸福感得分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393名围绝经期女性年龄40~60(47.15±5.41)岁;自我感知老化得分为(46.17±7.86)分,自我同情得分为(81.92±12.57)分,总体幸福感得分(73.64±11.65)分。见表1。
表1 围绝经女性自我感知老化、自我同情及总体幸福感得分情况(n=393) 单位:分
2.2 不同特征围绝经期女性的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职业状况、慢性病、医疗费用、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女性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围绝经期女性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 单位:分
2.3 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自我同情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各研究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是成功构建中介效应的关键,因此对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得分与自我同情、总体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9,-0.692,P均<0.05),自我同情总分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呈正相关(r=0.377,P<0.05)。
2.4 自我同情在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与总体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中介效应分步回归法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在第一步(模型一)的检验中,自我感知老化与总体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回归系数(β)=-0.692,P<0.01)],说明总效应成立。在模型二的检验中自我感知老化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β=-0.689,P<0.01),在第三步(模型三)的检验中,自我同情与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影响效果(β=0.363,P<0.001),说明自我同情在模型中的中介效应成立,为部分中介。根据系数检验的结果可以计算出中介作用的间接效应为:0.689×0.363/0.692=36.14%,直接效应占比为0.442/0.692=63.86%。详见表3、图1。
图1 分步回归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表3 分步回归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围绝经期女性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3.64±11.65)分,略高于国内女性常模平均分71分。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5-16]。究其原因可能是:国内常模数据距离本研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且国内常模的实测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成年女性,本研究仅限于郑州市女性,因此在取样上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此外,国内常模采集的数据区域广阔,各地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相差悬殊均会造成结果上的差异。
3.2 围绝经期女性总体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慢性病、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越大总体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5],可能是由于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容易导致机体出现各种不适,从而增加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因而自感幸福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较强,对于围绝经期持有更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及时调整自我并从容面对这个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拥有较高的幸福感水平。个人月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或个人收入与劳动强度成正比,导致幸福感降低有关。已婚女性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5]。究其原因有良好的家庭关系的这类人群能够获取来自伴侣的陪伴、包容和理解,从而能够获得更强幸福感[16-17]。患有慢性病的围绝经期女性,不仅要忍受慢性病的危害还要面临围绝经时期的挑战,因而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其总体幸福感水平。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围绝经期女性的总体幸福水平越低。这与Thaung等[18]研究结果一致。
3.3 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自我同情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自我感知老化总分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呈负相关。这与Cramm等[5]研究结果一致,即在控制混杂因素后这些关联依然显著。持有积极自我感知老化的女性,能够正确看待衰老的过程,从而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其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持有消极自我感知老化的女性将变老看作是“病”“衰退”,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和生活方式,从而其幸福感水平较低。自我同情总分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呈正相关。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自我同情的思维会让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更友善地对待自己,并以更适应的方式应对逆境,因此了解自我同情心态的本质可能有助于帮助老年人思考自己,并以保持健康的方式变老,从而感受到幸福感。
3.4 围绝经期女性自我同情在自我感知老化与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同情在自我感知老化与总体幸福感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04%,表明自我感知老化可直接影响总体幸福感,也可以通过自我同情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总体幸福感。根据老化刻板印象理论[19],持有消极自我感知老化态度的女性,将围绝经期看成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丧失时期”,促使人们变得不那么积极,信心降低,并对原有的生活失去掌控,在预期未来生活事件时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一项质性研究结果表明[20],避免对衰老和围绝经期产生不必要的负面预期,并将重点放在变老的积极方面[21]。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可通过认知-情绪重构来削弱负面体验的影响,并影响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间的平衡,从而缓和对消极事件的反应,从而有利于积极的情感体验[8]。因此,当衰老变得与个人相关时,自我同情可能是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对衰老态度的一种可改变的内在资源。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自我同情也可以改变[22],为期6周的自我同情课程可以提高自我同情和幸福感,在12个月的随访中保持。
4 小结
通过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自我同情在自我感知老化和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围绝经期作为女性衰老的普遍特征,医护人员应该鼓励这类人群树立积极的自我感知老化,并培养自我同情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围绝经女性的总体幸福水平。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难以验证,未来可以进一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样本来源于郑州地区,今后可以尝试扩大样本量,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更多人群,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