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发展视角下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探究

2023-10-23

名家名作 2023年15期
关键词:代表性法律法规文化遗产

崔 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民间歌曲、民间传说、民间绘画、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杂技以及民间工艺等)和文化空间(如作为文化空间的特定地域内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政策发展视角下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在实践层面,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等,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将非遗项目申报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非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部分欠发达地区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2]。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鸿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新兴技术手段。我国各地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在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也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但由于社会转型加快、新媒体不断涌现等原因,导致非遗信息数字化建设滞后。

同时,由于我国的非遗项目多为民间自发传承,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非遗传承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例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资金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3]。

总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存在、难以解决的,只有在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

三、政策发展视角下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非遗政策发展阶段划分

在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前)。这个阶段是非遗保护的起步阶段,当时主要关注对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的记录和调查,此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非遗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立法与制度建设阶段(20世纪80 年代—2003 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初步保护与认定阶段(2004—2011 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初步保护工作,并启动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培训和宣传活动。2011 年通过的《非遗法》,确立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程序。(4)深入保护与传承阶段(2012 年—)。在这个阶段,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深入。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此外,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制度,以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

总体来说,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经历了起步、立法与制度建设、初步保护与认定、深入保护与传承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果[4]。

(二)从政策主体角度看

从政策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的发展脉络与国家政策演进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即政府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非遗法》为例,非遗项目的认定、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以及相关机构的设立、资金的投入等,均由政府主导实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从政策发展角度看,非遗相关政策多由文化部门制定和发布,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建立以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以及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的主体也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政府主导性[5]。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所导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而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作为提供公共产品主体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而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要。

(三)从法律法规角度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经历了起步探索、起步发展、逐步完善三个阶段,建立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组成的政策体系。《非遗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法律,也是我国第一部以“非遗”命名的法律。该法于2011 年6 月1 日起施行。《非遗法》将“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明确规定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将“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专门人才队伍”作为重要的传承人认定条件,建立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的传承机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基本保障。《非遗法》出台后,我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现有法律法规存在范围狭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

(四)从非遗项目角度看

我国非遗项目的申报范围不断扩大。《非遗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将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项目纳入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范围。2006 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共涵盖了10 大门类518 个项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申报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截至2022 年8 月,国家正式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 项。根据《非遗法》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定义,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申报成功且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除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外,随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各地也开始积极申报地方代表性项目,如“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

(五)从传承人角度看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人”,他们的传承能力、传承意愿以及传承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参与度[7]。

首先,应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保护对象的调查和记录工作。政府不仅强调要建立健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认定制度,同时还要求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其次,应保障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最后,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以及设立各类非遗保护基金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方式,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可以通过建立非遗教育基地、建立传习基地等方式,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提升其专业技能和传承水平。

四、结语

从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政策层面上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政策是发展的保障”为理念,通过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体系;同时还要创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代表性法律法规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与文化遗产相遇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