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23-10-23张荣光
张荣光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文件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地理学科蕴含的生活化特质,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建立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架通两者之间的桥梁。这样,既能有效保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也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知识的迁移目标,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最终形成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高中地理奠定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完善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先从生活化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使用价值出发,总结其优势特征,再对症下药,合理进行规划。笔者对此进行深度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讲授,并未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导致学生内在潜力得不到充分激发。若能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等多个要素支撑,为学生分享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障学生能以积极、饱满的状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第二,在生活化学习中,学生能有效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参与生活化探究,进一步提升自身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地内化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形成核心素养,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第三,考虑到地理课程的特殊性,且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迈向生活化的道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深刻地认识到人们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由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人地协调理念。这样,既贴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有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要点
在采用生活化方法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生活事例分享给学生,而是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引,鼓励学生自主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发挥生活化教学的实用价值。为此,教师应遵循以下应用要点。
首先,教师提供的生活化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兼顾学生的个人思维发展能力,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保障所提供的知识可以被学生理解与接纳,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导入,避免学生因生活化学习内容过于复杂而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重要的引导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当学生难以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时候,要适当做好指引,向学生分享资料的搜集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化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也不会完全放任学生自由,保障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顺利完成任务。
最后,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总体表现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助教、导学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获得长足发展。
通过上述实用价值以及应用要点的总结可知,为了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探寻生活与初中地理的连接,做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积累经验。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课程的适宜性。下文为笔者多年实践积累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期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有效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适合的生活情境,通过影像资料、图片音频等方式进行导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关注点引入情境之中,并对情境内容产生思考,再科学导入主题,顺利推进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学习兴趣。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概况”一课教学为例,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与能量的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图片,如大熊猫、食用盐、大理石、海洋鱼群、自然风景等,鼓励学生尝试根据自己对自然资源的理解说出以上哪些内容属于自然资源,并说明理由。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回忆生活实际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概论进行总结、分析。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整理,并点明“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再次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环环相扣指引,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处,使其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区别,树立关注资源节约的绿色环保思想,为后续学习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知识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情境难度,尽量选择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防止难度较高的情境内容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兼顾初中生最近发展区间,生活情境的分享方法也要保障多元化,由此充分发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拓展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相对有限,难以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基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教师需要利用好生活化教学手段,适当在原有教学内容上进行补充,为学生分享生活案例。这样一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拓宽自身文化视野。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布,进一步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充分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东北市集实拍视频进行导入,让学生观看在东北市集中商贩售卖的粮食、水果、蔬菜等,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并总结最常见的几种农产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激发,在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东北地区的著名农产品。其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素材,为学生介绍2018 年到2022年东北粮食产量的全国占比,通过真实数据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为全国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可见,补充的生活案例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与东北地区资源相关的材料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在良好交互氛围中使其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
在利用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案例内容和案例数量要适中,秉持减负增效的理念,避免因过度补充学习内容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生活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目前,部分学生在参与初中地理学习时可能存在过度依赖教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化所学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教学为例,本课重点内容是中国民族地区分布以及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大散居、小聚居的基本特征,树立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理念。在本课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名称以及风俗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或本民族为探究主题,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民族节日的起源以及风俗,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同时,各组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搜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通过汇总的方式整理成完整的演讲报告,在班级内向其他组学生展示,在和谐的讨论氛围中感受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其次,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适当指导,并向学生分享生活事例,比如傣族特有的泼水节、那达慕地区的马术表演、湖南国际赛龙舟活动等,为学生的实践指明方向。
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分析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的想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指向深度发展。
这种生活实践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在资料整理、搜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四)布置生活任务,提升实践水平
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所学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实践任务,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判断,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后续评价提供支持。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方特产,帮助学生了解了两者之间的显著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课重点内容为学生布置生活任务,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议题并完成。
议题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一些城市通过实施“暖房子”改造工程让老旧楼房的室内温度得到提升,进一步缓解了冬季室内温度较低的问题。请结合生活实际,实地考察本地区“暖房子”工程的实施情况,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并说明“暖房子”改造工程对当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议题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中西部的水资源极为丰富,请查找资料了解当前所建成的大型水电站名称,并说明南方中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水能发电、修建水坝可能会对能源、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选择任务,在生活中寻找相关资料或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使其能在自主实践中感受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顺利掌握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完善总结评价,关联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实行教学评的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还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将评价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构建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一课教学为例,在本课学习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与地震的成因进行分析,达成本课预期教学目标。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本章重点内容,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使其初步意识到生活与地理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地震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危害的资料,并鼓励学生自主整理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将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能够提升自身应对自然灾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评价、小组评价的方式归纳不足,在分享学习经验的同时,提出自己对生活化教学的意见与想法,助力教师切实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
有效的评价可以顺利保障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发挥评价积极作用,使学生通过评价更好地查缺补漏、完善自我,使教师通过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调整,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内驱力不足、思维涣散等现实问题,是助推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帮手。因此,广大教师需要积极探寻优化路径,围绕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设计,保障学生能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为后续参与高中地理学习做好铺垫。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将获得质的飞跃,为祖国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落实“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人地协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