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
2023-10-23陈萌
陈 萌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羊街镇蛇街小学
小学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旨在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了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让美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智力及心理品质
科学研究证明,学生若不经常动手、不玩耍,其脑力发育会弱一些,而在艺术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则要比缺乏艺术环境渲染的孩子表现出更佳的协调能力和灵活能力。可见,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助力学生大脑的发育。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学科,能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刺激因素,让学生在分析造型、结构中强化脑部功能的发育。教师应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助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具体来说,在实际动手操作完成美术任务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磨练意志的过程。此外,美术课堂的氛围较为轻松,且活动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缓解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思维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未知的潜力,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看法。教师需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和挖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新的“发现”,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这些“发现”最终驱使学生感受美、体悟美,进而激发创造美的兴趣。美术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思维。
(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学教育者应以陶冶学生情操为目标,将美术理论融入教育之中。这充分说明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审美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美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认知,对事物缺乏主观看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发现美、分析美、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来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赏析,感知作者投入的积极情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并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设计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审美高度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是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或能接受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并据此设计动手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在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多引导学生通过范画模仿的方式进行创作,形式刻板且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美,在此基础上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以桂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前,应先设计鉴赏活动。
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应与学生互动,在讨论中了解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学生的言语初步判断其对哪些民间艺术更感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民间艺术相关的资料,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如四川的棕编、西藏的面具、山西的铜像、河南的面塑等。由此,精美的民间艺术为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美学。
再次,教师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民间艺术,并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故乡的民间艺术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思考两者有哪些不同。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故乡民间艺术的特色,让美术教学更具个性化,也让学生对故乡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教师先利用大屏幕展示历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加以鉴赏,学习往届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再为学生布置创作任务,使学生在对民间艺术有多维度认知的基础上动手创作,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创设良好情境,提高美术课堂吸引力
优质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在课堂中积极配合教师,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冲击提高其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色彩和布局,再通过指导学生模仿创作来达成教学目标。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枯燥,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以桂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保护水资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组织学生以招贴画的形式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部分国家及国内地区的用水困难现状,包括储存雨水、污水处理、安装节水设备等,让学生认识到日常随处可见的水对于部分人而言是难以享受宝贵的资源,同时向学生展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并讲解这一工程修建目的,让学生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对保护水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其次,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浪费水的情境,以此创设情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如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水龙头阀门没有关紧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的人们非常缺乏水资源,而另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再次,要求学生围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主题设计招贴画,在招贴画创作中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环保人士”“缺水人员”等角色中,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珍惜用水的好习惯,并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再想象和再塑造,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使其在动手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
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利用班级走廊空间举办“环保画展”,并在走廊的置物架或窗台处放置投票箱,要求其他同学观赏后为自身喜欢的画作投票。同时,教师将投票结果告知班级学生,让学生从中生成成就感,对美术学习产生更高的兴趣。
(三)开设手工课程,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手工课程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美术课堂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应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来布置手工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小学生多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手工课程的开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丰富手工制作的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多重的乐趣,使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加主动,深切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以桂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钥匙圈上的挂饰》教学为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动手能力培养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开设手工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材料不同的钥匙圈挂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提出问题“大家最喜欢哪个图案?哪种材质的挂饰?制作挂饰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集体讨论中,为手工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求学生任选取材料制作出颜色漂亮、造型别致的钥匙圈挂饰,挂饰的形状、图案、材质没有严格、固定限制。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鼓励这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饰物制作,通过合理分工完成材料选择、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多项任务。由此,这一具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制作的饰物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学生展开积极互动,通过相互评价的方式认识到他人作品中的优势,反思自身创作中的不足,使动手能力在反思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评析活动,依次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饰物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四)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学生动手空间
教材是小学美术的主要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当前小学美术教材多具有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等特点,内容轻松、色彩明快,符合“寓教于乐”的教学要求,同时其中有大量的美术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审美能力和健康情感的发展。另外,从教材结构来分析,其中分为造型、欣赏、探究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中有不同的活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各项活动,充分挖掘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内容,以拓展教材的动手空间。
以桂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农家乐》教学为例,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了解农村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首先,认真研读教材。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场景,相对而言农村孩子对自然景观更为熟悉,而城市孩子则相对陌生,而通过教学让全体学生从场景中体会到自然之美,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同时,美术课程中蕴含鲜明的人文特点,能助力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观察广西农家乐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图中人们的行为。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其他地区的农家乐内容,借助素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农家乐的特点和差异,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农家乐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在联想中提高对农家乐的认识。
最后,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为学生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到城市附近的农家乐进行观摩,将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到的知识用线条和色彩落在纸上。整个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动手参与的成就感,能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基于此,与传统依照范画进行描摹的教学形式相比,这种教学形式明显具有丰富性、层次性特点。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五)重视评价教学,正向评价鼓励学生
教学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创作任务后,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自身的不足没有明确认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显著提升。
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利用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手工艺术品或绘画,教师则需要通过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其他优秀作品,让学生以鉴赏视角欣赏他人作品,思考自身创作中的不足,间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下面以桂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奇特的房子造型》教学为例进行论述。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纸张为主要材料,尝试制作造型独特、富有创意的房子模型,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从学生作品中选出特点鲜明、造型富有创意的作品,并将这些优秀作品展示给所有学生看,作品创作者自然会成就感满满。同时,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品时,发现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不同的,即便一些颜色相似的作品,在造型和结构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师需要详细点评这些作品,结合学生动手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讲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汲取他人作品中的优点,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最后,在教师对学生作品加以点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创作作品进行反思和优化,基于自身想象力模拟优化后的作品,并利用课后时间尝试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创作更加优质的作品。
基于此,教师以学生作品为素材加以点评,并通过点拨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便捷、高效方式。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美学元素,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精心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更多美术知识,有效提升美术课堂教育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助力学生解决美术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