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体验式报道的价值期待与现实难度

2023-10-23◎包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真实性体验式新闻报道

◎包 蕾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广泛,信息传播效率更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天下大事。记者需要时刻接收新鲜资讯来采写新闻报道,网络为新闻采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降低了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的频率,容易导致新闻信息同质化问题,降低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保障传统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体验式报道的优势与价值,并积极探索提升体验式报道效果的方式方法,借助体验式报道彰显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化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一、体验式报道概述

体验式报道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是指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以当事人的身份将所见所闻加工提炼后打造优质新闻作品。相较于以往的现场报道,体验式报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记者的“体验”与“参与”等方面,通过记者的“体验”与“参与”能够带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强化新闻报道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体验式报道需要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及时获取第一手采访资料,并借助精炼的文字将新闻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体验式报道于20 世纪80 年代在国内兴起,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始终难以融入主流媒体,产生的影响力也相对有限[1]。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媒体应注重打造短小精练的新闻信息,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来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吸引力,因此体验式报道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二、体验式报道的价值期待

《钱江晚报》在体验式报道方面较早进行了尝试,要求记者与环卫工人共同参与城市卫生建设,与商场营业员共同站在柜台里售货,到街道居委会体验工作等。让记者直接参与其中,并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进行新闻报道。继《钱江晚报》之后,《常德日报》以及《光明日报》等媒体也相继采用了体验式报道形式,推出了相关的体验式报道栏目,这使得体验式报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受到了传媒行业的高度重视。如《新民晚报》要求记者深入到那些比较辛苦的行业中,感受行业的艰辛,并根据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写出“体验札记”,将行业的辛苦与困难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吸引力。再比如《扬子晚报》推出的《与你同行》系列体验报道,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共同劳动,感受采访对象的生活与工作。这样的报道来自于记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相对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并且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与认可。由此可见,体验式报道是提高新闻质量,促进新闻信息高效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报纸等传统媒体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对于强化传统媒体竞争力以及保障传统媒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体验式报道优势明显,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传统媒体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因此应积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提升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体验式报道价值的最大化。具体而言,体验式报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零距离”采访

体验式报道是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进行的新闻报道,体验式报道强调对经历的记录,对场景的展现,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体验式报道能够带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让受众结合过程自己得出结论[3]。对于记者而言,在体验式报道过程中并不是展现“我看到了什么”,而是向受众呈现“我做了什么”以及“我感受到了什么”。以《新民晚报》打造的《啊!的士》这则新闻报道为例,该报道由记者亲身体验了4 天的的士司机,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出了长篇通讯。由于新闻内容直接来自记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更受受众的欢迎与认可,新闻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体验式报道是强化新闻现场感以及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实现了“零距离”采访,是提高新闻质量以及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借助体验式报道还能起到促使记者深入基层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强化记者的平民一致与社会责任感,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在体验式报道模式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甚至记者会直接成为采访对象中的一分子,极大地降低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难度,能够更好地保障采访效果。以往的采访记者只能依靠采访对象的表述来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受采访对象自身认知水平或者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信息损耗,并且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而体验式报道是结合记者的亲身经历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不存在信息损耗,而且可以更好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除此之外,由于体验式报道是基于记者的亲身体验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在报道过程中会融入记者的感情因素,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新闻报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二)大处着眼的选题与小处着手的写法

受时间或者相关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部分题材并不适合体验。要想充分发挥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和价值,需要合理选择题材。选择体验式报道题材,首先要抓住社会热点,抓住社会热点才能使新闻报道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才能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如春运,其具有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围绕春运主题开展体验式报道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其次,可以围绕那些容易引发矛盾或者误解的群体与行业进行报道,通过体验式报道帮助受众消除偏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弘扬正能量,助力和谐社会构建[4]。以新华社打造的“走进农民工”系列报道为例,报道采用了体验式报道的形式,由记者深入农民工群体,向社会展现农民工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社会受众认识到农民工生活与生存的艰辛,展现农民工为城市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报道可以帮助市民消除对农民工的误会,从而更加包容与关怀农民工,有助于改善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是消除社会矛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最后,记者还可以围绕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或者相对比较神秘的职业进行体验式报道,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来呼吁社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或者通过体验式报道向社会受众普及知识,强化认知。

体验式报道选题应尽量做到大处着眼,但是写作则应更多地从小处着手,借助个人体验来揭示大主题,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第一人称写作是体验式报道的主要特征之一,篇幅结构不追求宏大繁复,而是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体验式报道写作语言应追求简洁、简练,避免长篇大论,通过真实事件的展示来引发受众的思考。

(三)加强沟通、强化理解、消除隔阂化解矛盾

体验式报道强调采访方式的平易与深入,注重真实事件的还原,无论是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还是促进社会各阶层沟通,体验式报道的优势都更加明显。以新华社对运输职工的报道为例,报道采用了体验式报道的方式,记者深入运输职工工作一线,围绕记者的经历与体验进行新闻报道,让大家感受运输职工工作的辛苦,不仅真实展现了新闻事件,而且能够促使广大受众换位思考,加深对运输职工的理解,减少对运输职工的误会,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正是因为记者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更具说服力,新闻报道的作用和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部分记者的职业态度有所动摇,采访作风也变得不够踏实,新闻信息更多地直接来自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要想转变这种状况,体验式报道是有效措施之一。如《焦点访谈》记者通过跟随长途车队运输的方式,将一路遇“霸”遭“匪”的经历直接呈现在社会受众面前,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相较于其他报道形式,体验式报道更具真实性,可以更好地反映新闻事件,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思考与关注,也更容易消除隔阂,化解矛盾。

三、体验式报道的现实难度

体验式报道的优势显著,作用明显,但是体验式报道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记者的体验不够深入,导致新闻报道流于形式,报道内容缺乏内涵。另外,体验式报道还存在界限不明确的问题,因界限不明确容易引发相应的副作用。体验性是体验式报道特有的属性,是体验式报道的核心,但是否需要体验、是否能体验以及怎样体验则是体验式报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三方面问题,则容易导致新闻报道存在较多的主观性,无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必然会影响带体验式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站在认知论角度分析,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体验式报道是记者作为主体融入到新闻事件这一客体之中,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记者合理把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在强化新闻报道深度的同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具体而言,体验式报道面临的现实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界对记者体验存在争议

体验式报道需要记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甚至会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而这种活动本身便是在“制造”新闻,但是在记者“制造”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相应的度,如果记者参与过度,则会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记者扮演着新闻事件“导演”的角色,难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体验式报道有时需要记者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进行采访,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刺探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中经常会涉及个人隐私,容易侵犯个人隐私权[5]。因此,通常只能针对那些违反公共道德与法律法规的事件进行报道。新闻报道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需要记者依法行事,即使是在隐性采访过程中也要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二)体验式报道自身存在不足

体验式报道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和不足,如调查片面等,在开展体验式报道之前,记者应认识到体验式报道的相关弱点与不足,并在体验过程中通过多方面采访与换位体验等方式来弥补体验式报道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如体验式报道存在的题材局限性问题,体验式报道涉及的题材范围狭小,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弱化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另外,体验式报道还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在记者体验过程中往往已经对事件的发展以及事件的结果有了相应的预期,所谓的体验式采访也仅仅是对自身预期的“验证”。这样的体验式采访缺乏深度,报道的内容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报道偏差也是体验式报道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记者在体验过程中过分强调行业之苦,以怜悯的心态进行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偏差,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不利于受众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甚至会对受众造成误导。

四、体验式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

体验式报道在我国新闻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但是目前的体验式报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以及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报道也要主动迎合新媒体环境,借助创新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的体验式报道转变了以往要去转换角色的记者体验型的报道方式,成为以记者的视角带领受众体验新闻现场的环境与新闻事件。对于受众而言,是由记者带领他们去体验新闻、去感受新闻,这样的新闻报道更具亲切感,更容易被受众所认可和关注。网络中的体验不再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通过转换角色进行的体验,而是借助现代技术帮助受众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经历新闻事件的发展。这种体验不再局限于记者本身,同时也能带给受众相应的体验,因此可以带给受众更为深切的体会和感悟。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并且能够得到更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体验式报道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受众的体验感也随之大幅度提升,这使得体验式报道更具亲和力、感召力与感染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与认可[6]。

五、结语

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结合自身的参与和体验进行的新闻报道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体验式报道更加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不仅能更好地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而且有助于强化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目前体验式报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

猜你喜欢

真实性体验式新闻报道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广告的真实性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