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还乡》中游苔莎悲剧的解读

2023-10-22张雪梅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
关键词:还乡克林荒原

张雪梅

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提出,21 世纪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多种批评方法相互碰撞并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它将文学伦理学研究转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出现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增加了中国的声音,为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它对文学伦理价值的关注,更使这一方法显露出魅力。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属性是在根本上对文学作品的伦理特征及性质做出解释,主要从伦理角度出发,重视创作者及其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伦理特性和社会价值。它把文学的教诲作用看成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从理论上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设立自我立场。它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容易掌握的批评文学的工具。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伦理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方法论,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而不是在远离历史现场的假自治环境中评价文学。

托马斯·哈代(Thoms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不是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小说家,而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第二位妻子也曾说过,要知道哈代的一生,读他100 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然而,人们知道更多的是小说家哈代,而不是诗人哈代。1878 年《还乡》的问世,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还乡》是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一次全面尝试,是一部关于梦想破灭的悲剧性作品。

《还乡》一书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游苔莎一生的爱恨纠葛。男主人公克林到巴黎学习生意,事业有成。但他厌恶巴黎喧嚣的生活,一心想回到荒原,帮助农民改变命运。而女主人游苔莎父母双亡、投靠外祖,她身在荒原,却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从巴黎回来的克林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有情人的情况下开始有目的地接近他并最终同克林结了婚。结婚以后,游苔莎发现丈夫实现不了她去巴黎的愿望,两人矛盾重重。于是就同过去的情人韦狄私奔,结果在狂风暴雨之夜双双溺水。从作者的描画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游苔莎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她在努力地寻找出路,寻求精神上的支撑,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之中,而她的悲剧是由一系列的伦理混乱以及错误的伦理选择造成的。

一、混乱的伦理身份

文学伦理学认为人的身份就是伦理身份,身份从来源上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是后天获取的。在文学作品中,伦理身份的变化往往直接导致伦理失序,伦理混乱表现为理性的缺乏以及对禁忌的漠视或者破坏。《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她的所作所为打破了当时的阶级伦理和道德秩序,这也导致她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会陷入悖伦。

(一)作为克林的妻子——不安现状

游苔莎与克林迅速结婚主要是希望克林能带她离开荒原,到巴黎去生活。两人相识不满半年便结为夫妻,她对克林的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结婚以后,游苔莎以为去巴黎的美梦就要成真了,可是克林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荒原的教育事业上,绝口不提去巴黎的事。游苔莎为此而经常感到焦虑和痛苦,继而,她把这种压抑和痛苦显露在与婆婆姚伯太太的争吵中。后来,克林由于念书过于用功而突患眼病,无法继续学习,于是自得其乐地做了樵夫,这更使游苔莎大失所望。随着去巴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她和克林之间开始发生争吵,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出现裂痕。克林在得知母亲被拒之门外的真相后向游苔莎兴师问罪,使两人之间的感情彻底破裂。

游苔莎一心想着去巴黎,实现自己的幻想,而不是做好克林的妻子。为了自己的欲望,她放弃了做妻子的伦理身份。这样婚姻所连接的伦理关系,是不能满足游苔莎潜意识中对爱情的向往的,她心中早已埋下了伦理混乱的种子。所以游苔莎的第二种伦理身份出现了,她在没有解除克林先生合法妻子的伦理身份的情况下,做了韦狄的情人,使自己陷入了伦理困境。

(二)作为韦狄的情妇——丧失理性

被欲望吞噬的游苔莎已经失去了理性,她与韦狄的一次次纠缠使她沉溺其中,渐渐地被兽性因子控制。在得知丈夫克林无心返回巴黎后,她又将希望转移到了韦狄身上。在家里找不到慰藉与乐趣的游苔莎很快与旧情人韦狄走到了一块。韦狄对游苔莎的同情、体贴以及由于继承了叔父遗产以后的暴富使他在游苔莎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攀升,两人之间很快旧情复燃。感性和激情战胜了婚姻伦理秩序背后的道德因素。

这一举动违背了当时的婚姻伦理秩序,游苔莎将自己的伦理身份置之度外,没有一点家庭责任感。不想履行妻子的职责,而是选择做韦狄的情妇,丧失了理性。游苔莎与韦狄继续交往,说明她放弃了自己的伦理身份。成为韦狄的情妇,意味着游苔莎放弃了自己的伦理责任和义务,意味着其对当时业已形成和为社会所认同的伦理秩序的破坏,触犯了当时婚姻制度的伦理禁忌。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不理性的,最终她也被淹没在时代激进的洪流中。交叠的两种伦理身份导致游苔莎的伦理身份错位,伦理身份的错位也成为日后她面对伦理选择时陷入混乱的起因。

二、导致悲剧的伦理结

“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为了逃离荒原,游苔莎牺牲了爱情,游离于两个男人之间,随之衍生出几个伦理结。游苔莎在欲望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使自己陷入伦理困境,最终走向了毁灭。

(一)游苔莎与克林的婚姻悲剧

游苔莎为了达到去巴黎的目的嫁给了克林,本身带有功利性。她满心欢喜地嫁给克林,以为克林可以带她去巴黎。而克林回到荒原,只想要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他希望妻子能对他的教育事业有所帮助,他们便匆匆结了婚。他们各有所图,都自信能说服对方,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都不可改变。游苔莎和克林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完全不同,他们的婚姻本来就是没有足够的感情支撑的。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走向后来的悲剧。

克林与游苔莎的婚姻悲剧是他们不同的生活理想冲突的结果,游苔莎与克林的生活理想是完全对立的。克林是土生土长的荒原人,他无限热爱荒原,与它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他将荒原看作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理想之地,立志扎根、改造荒原。他极其厌恶都市生活,认为它消磨人的意志,无法实现人生理想。而游苔莎极度厌恶荒原,时刻想要逃离,对她来说这样的生活像流放一样。克林与游苔莎之间两种对立的人生理想的冲突使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夫妻关系的解体,并最后导致他们的婚姻悲剧。

(二)游苔莎与韦狄的曲折恋情

游苔莎对于爱情是摇摆不定的。起初,游苔莎与韦狄相恋,因为韦狄家境较好,是荒原中最有希望带她去巴黎的人选。可是与韦狄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他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类型,不能帮助自己脱离爱敦荒原,但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只好暂且与韦狄交往,她觉得韦狄索然无味。但当朵荪出现时,她又燃起了对韦狄的欲望,当韦狄对她的爱一间断,她对他的爱就复活。韦狄则作为情场老手,在游苔莎和朵荪之间挑来选去。

后来因为克林的回乡,游苔莎移情别恋,她巧妙设计和克林相识,让克林爱上自己,并极力促成了韦狄与朵荪的婚姻。因此,韦狄与朵荪结婚,游苔莎与克林结婚。当结婚以后她得知克林并没有返回巴黎的意愿后,她对克林失望了,又重新回到韦狄的怀抱,在大雨夜和韦狄私奔,最终双双溺水而亡造成了悲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游苔莎摇摆不定,想实现愿望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只能依附不同的男人,最终使自己陷入了无解的伦理结当中。

(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小说中最重要的伦理结是游苔莎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这个伦理结贯穿始终,对游苔莎的悲剧结局起决定性作用。直至小说的结尾,我们也看不到解开这一伦理结的方法,因此游苔莎只能走向毁灭。游苔莎身在荒原,却对荒原不屑一顾,充满鄙夷,内心时刻渴望着享受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从巴黎回归的克林给她带来希望,然而,当她无法改变克林回归荒原的想法,还乡之梦破碎的时候,她又重新转向韦狄,最后在私奔的过程中与韦狄双双溺亡。死前的游苔莎应该还在憧憬着繁华的都市。为了实现她的还乡梦,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梦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游苔莎自身对于爱情与物质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决定了她的非理性与不道德。她表面上冷漠平静,实际上却满腹情思,正所谓,一片孤寂中万象纷呈。游苔莎如同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一样,不安于室、自视甚高,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生活。荒原令她压抑痛苦,她对于这里的一切感到焦灼与不耐烦。她把爱情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完全失去了理性,看不到现实,只看到虚妄。她的欲望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沟壑。现实的她生活于荒原,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这样的现实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羁绊、一个束缚,她想要摆脱。在一次次抗争的过程中,她最终香消玉殒,走向毁灭。这就是她在伦理困境中挣扎,不顾伦理身份,违背伦理秩序后付出的代价。

三、失范的伦理选择

游苔莎完成了人的第一次伦理选择即生物性选择,却面临着至关重要的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的考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选择是反映人物心理及其性格的集中体现,是在伦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做出的有条件限制的选择。伦理选择的实质是做人还是做兽,指在做人的前提下进行选择。

游苔莎的第一次伦理选择是做韦狄的情人。她认为他最有能力带自己离开爱敦荒原,明知自己并不想和韦狄结婚,只是没有更好的人选而已,却与韦狄频频约会,既不想与韦狄结婚,又介入韦狄与朵荪的感情。甚至在她知道韦狄和朵荪已经订婚时,仍然与韦狄约会。后来她遇到克林,又马上转换了爱情对象,并促成了韦狄与朵荪的婚姻。韦狄与朵荪结婚后,她依然不顾伦理与韦狄幽会。她的第二次伦理选择是匆匆嫁给克林,游戏婚姻。在嫁给克林后,渴望克林把她从荒原带到巴黎,在她的眼里克林只不过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最终事与愿违,感情破裂。游苔莎的第三次伦理选择在大雨夜与韦狄私奔。她的第三次伦理选择对她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关乎生死之举。当游苔莎与丈夫克林感情破裂时,韦狄获得了一大笔遗产,并向游苔莎表示自己的爱意。她最终又投入了韦狄的怀抱,选择在大雨夜和韦狄私奔。因为雷雨,游苔莎坠入水中,韦狄与克林意图相救,也双双跳入水中。最后游苔莎与韦狄溺水身亡,克林幸得活命。

由于本能的作用,游苔莎与韦狄不能控制自己的原始欲望。他们缺乏对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不能平衡斯芬克斯因子,最终兽性因子战胜了人性因子,导致游苔莎背叛了克林。在彷徨中,游苔莎最终还是屈服于兽性因子。她放弃了克林,与韦狄私奔。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缠斗中,游苔莎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使自己陷入了伦理混乱。游苔莎最终走向了死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没能逃离荒原。这表明社会的伦理秩序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必然要受到伦理规则的制约,遵守伦理秩序,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结语

在《还乡》中,游苔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充满了反叛思想。她渴望热烈的爱情与奢侈的生活,过分清高与自信,无法正视自己的境遇,生活在虚幻的执念之中。游苔莎忽视了自己的伦理环境,违背了自己的伦理身份,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由此爱敦荒原便成了她的冥土。

通过对《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进行文学伦理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所呈现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作者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解读游苔莎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伦理的警示,对文学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个体道德选择提供了反思,对于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还乡克林荒原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找寻迷失的自我
《还乡》中“火”意象的隐喻意义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
克林霉素-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抑菌活性评价
不倒的陀螺
妇科再造胶囊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难忘雪漫荒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