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以成都某中职学校为例
2023-10-22谢亚敏
谢亚敏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护理供给紧缺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等特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老年抚养比为19.7%。杜鹏等[1]指出,2022—2034 年老年人口规模处在增长的波峰期,而且是时间最长、水平最高的波峰期,预计各个年份都会净增超过800 万的老年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年份的净增量将高于1 000 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的最低值过后不久,2022 年老年人口净增规模骤升至950 余万人,而到2023 年,中国将面对的是21 世纪最高的老年人口年净增量,达1 500 余万人。 目前不仅养老护理人才数量少、缺口大,而且养老护理质量较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指出,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银发群体”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群体的身体素质更差,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人才给予其身心上的帮助。养老护理员作为提供照护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老年人生活料理、健康照护、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护理工作[3]。居民在追求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治病,而是要与养护结合,这就要求养老护理人才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2 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相对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侧重于技能培养,这与养老护理行业特点不谋而合。2022 年5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明,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指出,要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4]提出,要加强医疗养护队伍的人才建设,包括职业院校开设相关医学护理类专业与课程,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扩大招生规模。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大力培养养老护理人才中尤为重要。
3 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针对成都某中职学校的780 名护理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前告知受访者调查内容,保证受访者的自愿性。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0 份,受访者包括一、二、三年级的学生。
3.2 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层层递进,通过了解受访者家庭情况分析出其对老年群体的态度,再调查受访者对老年群体的认识分析出其对养老护理行业的认知及是否会选择养老护理行业。问卷主要内容如下。
3.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共同居住者中是否有年满60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否有照顾老年人的经历。
3.2.2 受访者对老年群体的态度 父母与长辈关系,自己与家长、老年人的关系。
3.2.3 受访者对养老护理行业的认识 是否听说过养老护理行业、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是否看好养老护理行业、单招是否填报了养老护理专业、照顾老年人遇到的困难、认为照顾老年人可能会遇见的问题、照顾老年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3.3 问卷结果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其中三年级学生在参与调查时已经历了4 月份的单招考试,此次单招考试有19.23%的学生填报了养老护理专业;80.77%的学生填报了其他专业,原因为看好专业未来发展、有兴趣。由此逆向推导出学生没有填报养老护理专业的原因是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不看好养老护理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没有兴趣。
3.3.2 交叉分析结果 将“是否有照顾老年人的经历”作为自变量X,“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作为因变量Y,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有照顾老年人经历的学生比没有的更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将“共同居住者中是否有年满60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自变量X,“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作为因变量Y,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共同居住者中有老年人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比例高于没有的,说明共同居住者中有老年人的学生对养老护理行业较为了解,更倾向于从事养老护理行业。 将“自己与家长、老年人的关系”作为自变量X,“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作为因变量Y,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好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比例均高于家庭氛围 “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的,说明家庭氛围对学生从事养老护理行业有影响,且呈正比。将“是否听说过养老护理行业”作为自变量X,“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作为因变量Y,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听说过养老护理行业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从事该行业的比例均高于没听过的,说明了解过该行业的学生态度更积极。
4 促进学生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对策
4.1 落实“产教融合”,提升学生服务实操技能
针对缺少与老年人相处经验的学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培养养老护理人才过程中与相关机构产教融合,增设老年护理实操培训。从国内看,相关部门积极倡导设立一批医养结合培训基地,探索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与医养结合机构协同培养培训模式。各地要制订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常识培训,医养结合机构要优先招聘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和养老护理员[4]。从国外看,工业技术发达的德国一直采用“双元制”培养养老护理员,学生先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而后企业才能与学校签订培训合同,学校授课和企业工作数周交替[5]。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让职业院校学生全面了解实际养老护理工作内容,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重要的是能在实践中理解老年群体,切身感受老年群体在快速发展社会中所面临的诸多不便,如身体、心理等,逐渐增强学生对老年群体的责任感。
4.1.1 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实践 在西方国家,养老护理行业对学生社会实践较为重视,如德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为1∶1[6],日本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 年,共1 650~1 800 学时,其中介护实习800 余学时[7]。若学生缺乏养老服务实践,那么学生就不能感受到从事该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应积极和医院、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签订实习合作计划,后者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被服务群体,教师及机构人员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医院、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可从合作中获得学生的认可,提升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作为学校,让学生在医院、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等中实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因此,社会实践打破了学校与就业单位间的壁垒,形成了资源整合,达到了“1+1>2”的目的。
4.1.2 社会实践内容与课程目的相适应 养老护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帮助其解决身心问题,使其更有尊严地面对老年生活。因此面对服务客体时,由于客体差异,职业院校在与社会实践承办单位设计实践内容时要体现实践内容的包容性、差异性,既要按照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康复学等,又要按照学生能力和个人意愿划分不同层次。王怡[8]指出,在日本,社会福祉士、护理支援专门员(护理经纪人)、医疗机构社会工作者、护理福祉士、访问护理员5 种服务型人才纵向构成了日本护理队伍,他们从事“老人之家”咨询员工作或负责与护理对象面谈、制订护理计划及追踪评估等一系列护理管理工作,或在医院从事咨询问答工作,依据所学专业技能为老年人提供洗澡、排泄、餐饮等护理服务。可以看出日本养老护理员工作有差异,且涵盖内容广泛。德国养老护理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需要有责任感,能独立解决各种突发事件[9]。学生在养老护理行业中可选择的方向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能根据突发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身心需要,还能帮助老年人更有尊严地面对老年问题,真正做到爱老、敬老。
4.2 营造良好的爱老、敬老氛围
共同居住者中有老年人的学生更倾向于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爱老、敬老氛围的熏陶,能在与老年人相处过程中思其所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沉迷于各种“快餐”文化,职业院校要想增强学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加强德育,营造良好的爱老、敬老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提升其对养老护理专业的认可度。
4.2.1 课堂教学中融入爱老、敬老思政元素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在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牢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老年人也曾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如今因年事已高积累成疾,作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理应享受社会对他们的反哺。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一定要循序渐进,若课程思政“匠气太重”,则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能长篇大论,而是要“画龙点睛”[10]。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表情神态、课后讨论情况等判断学生的思政接受程度,根据这些反馈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2.2 日常管理中积极倡导孝道文化 要从日常管理方面入手,深挖班级中尊老敬老学生的优秀事例,在班会上进行宣讲;引导学生向恪守孝道的学生学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牢记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消除不良思潮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能接收到很多信息,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会侵蚀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生,部分学生对传统优秀孝文化嗤之以鼻,十分轻视老年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可收集爱老敬老事例,引导学生感恩家人的无私付出。
4.3 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
教育不只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校联合,实现多方教育。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引导学生转变不良观念,以身作则,和学校通力合作以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4.3.1 帮助家长转变“启下胜于承上”的代际关系 家庭教育是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场所,若父母不以身作则,那么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就难以形成敬老、爱老意识,也不会主动选择养老护理行业。目前我国家庭模式大多为“4- 2- 1”模式,即两个年轻人上有4 位老年人下有1 名孩子,其中老年人易被忽略,龙君伟等指出,这种现象是“启下胜于承上”[11],这样会让学生在应该感恩的年龄不懂得如何感恩、不懂得如何照顾身边人,父母看似对孩子呵护有加,但实际上让孩子丧失了优秀的品格。学校应引导家长转变“启下胜于承上”的代际关系。
4.3.2 多渠道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 倡导家长用实际行动做好表率。加强家庭代际教育,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养老服务活动[12]。学校可从家长会、公众号、班级家长群等渠道引导部分家长转变观念,父母与子女同等重要;教师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校+ 教师共同发力,引导学生及家长反思父母养育之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重视老年人的生活,从而提升其对养老护理行业的认同感。
4.4 加大行业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对养老护理行业的兴趣
4.4.1 制定补贴政策,提升重视程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是最低层次的需求,若低层次需求没有被满足就无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物质经济能帮助人更好地满足低层次需求。以成都某中职学校三年级学生为例,共100 人,其中73 人为农村户口,27 人为城市户口,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条件是学生工作收入在乎程度的影响因素。建议养老护理专业可向师范专业学习,加大对优先录取、学费减免、定向就业、奖助学金等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社会的关注[13],通过经济补贴壮大养老护理人才队伍。
4.4.2 宣传行业前沿信息,增强学生信心 只有经济补贴难以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内驱动力,只有补贴+前沿信息宣传才能使学生长久留在养老护理行业。学生对养老护理行业不了解及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为该行业在社会中影响力不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思考如何宣传养老护理行业前沿信息。通过教师向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相关政策等,让学生意识到从长远来看养老护理行业相关岗位只增不减;除此之外,国外养老护理行业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了经验,如日本、德国、丹麦、美国大力建设留学生养老队伍、开展护理教育等。在丹麦,护理教育较受重视,有22 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护理相关专业,其中包括最大的私立大学VIA、规模最大的护理院校哥本哈根CVU 中心大学。不同于日本、德国学校护理专业学科设置的单一,丹麦学校学科设置十分广泛,涉及护理学、自然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5 个学科[11]。国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升学壁垒,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养老护理行业中实现职业理想,消除学生对该行业“帮人擦拭屎尿”的误解,激发了学生对该行业的兴趣。
5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的重要场所,可通过落实“产教融合”,提升学生服务实操技能;营造良好的爱老、敬老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加大行业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对养老护理行业的兴趣等,引导学生从事养老护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