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 理论的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探究
2023-10-22李凌锐
程 兰,李凌锐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年限长、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因此心理压力较普通学生大,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关注学生成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本文基于ERG 理论分析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现状,帮助其彻底摆脱贫困,实现个人价值。
1 ERG 理论
耶鲁大学的奥尔德弗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类存在3 种核心需求,即生存(existence)需求,这类需求与基本物质需要有关,如衣、食、住、行等;关系(relatedness)需求,指对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成的;成长(growth)需求,指个人追求自我成长,致力于发展的内在愿望,这种需求通过发挥个人潜力和才能、完成挑战性工作得到满足。这一理论被称为ERG 理论[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在较高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需求,二者不可逆。然而,ERG 理论并不认为各层次需求具有刚性结构,它认为,同一时间可能不止一种需求在起作用,这3 种需求可以同时起作用,即“满足—前进”,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只有在某一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另一需求才会出现”有所区别;当一个人低层次需求有所增加,那么其高层次需求也会增加,即“需求加强”;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受挫时,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增加,即“受挫—回归”。
2 ERG 理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现状分析
2.1 生存需求满足情况差强人意
ERG 理论认为,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需求比普通学生更强烈。在社会生产力稳步增长、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
2.1.1 困难认定不精准 (1)认定流程不严谨。目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为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公示、学校复审公示、建档备案等。2019 年9 月以后国家取消了需要当地街道办或乡镇政府出具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的要求,改为学生本人书面承诺,致使贫困生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诚实。在民主评议、公示等环节,也会存在学生私下拉票、请客送礼等问题,导致民主评议并不民主,公示过程流于形式。(2)认定标准不清晰。部分医学院校仍沿用经验性、定性评价模式,缺乏定量标准且未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信息的学校—地方有效对接。
2.1.2 资助结构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无偿资助比例远高于有偿资助。无偿资助是指资助者将资金无偿提供给学生,学生不需要履行义务的一种资助方式,包括各类奖/ 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与此相反,有偿资助是需要学生履行一定义务或按期偿还的一种资助方式。勤工助学及助学贷款作为主要有偿资助方式,在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占比超过1/2,而作为有偿资助最重要的形式——助学贷款,其占比却不足1/4[2]。由于无偿资助接受者无需承担任何义务,因此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对申请助学金或困难补助金趋之若鹜。加之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查和监督制度不完善,也在无形中让一些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了不应获得的资助,降低了资金利用率[3]。
2.2 关系需求的满足受一定因素影响
关系协调理论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与群居性,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才会感到舒适和平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身所处境遇的判断。有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惑比较多,一方面,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对友情的期盼与自我封闭互相交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拮据,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更多技巧[4]。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系需求的满足受一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同学和辅导员的关系方面。
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以来交往最多的是同学,他们中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长得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在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得特别敏感;有些人认为自己经济条件不如别人,怨恨社会、怨恨他人,甚至嫉妒家境富裕的同学;有些人在评奖评优或竞选班干部时落选,便把原因归结为其他人找了关系,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有些人因与室友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而产生矛盾,最后导致自己被室友孤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辅导员的关系上,他们中有的人未获得助学金,便把原因归结为辅导员对其有偏见;有的人因为敏感、自卑,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即使家中遇到了困难,也不愿意向辅导员诉说;有的人不努力学习,却经常抱怨,认为只要和辅导员搞好关系就能评优评先;有的人嫌麻烦不愿意申请各项助学金,甚至在辅导员督促其申请时认为其管得太多。
2.3 成长需求未得到满足
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重视个人发展,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其成长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学业成就和心理资本的提高方面[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就的需求包括对知识、技术、能力的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刻苦、认真,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他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如有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为了避免被退档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一旦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又无法转专业时,就会感到痛苦,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学生缺乏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又高不可攀,制订的学习计划执行性不强,实现目标的意愿也不强;有的学生没有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仍然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不理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的需求包括对自身拥有好心态、正能量等积极心理状态的需求。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学习压力,心理负担较重。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为学费、住宿费担忧的经历。他们会担心父母的身体,害怕辜负家人的期望,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烦恼,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焦虑,会因一时得失而自怨自艾,有时对未来感到迷茫,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悲观失望。
3 基于ERG 理论完善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激励路径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6]。为了满足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学校应为其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学生也需从自身出发,将需求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动力。
3.1 尊重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
ERG 理论认为,人的各种需求具有并存性,个体的幸福感来源于需求的满足。若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均得到满足,其自然会觉得幸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到高校就是以学生为本,具体到资助工作就是以困难学生为本,以尊重、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为本。虽然,高校应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学生也应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善自身境遇,提升自助能力,避免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同时,也不能过分追求关系需求,把时间都浪费在人际交往上。既不能脱离实际目标,盲目冒进、好高骛远,又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际上,这3 个层次需求的满足也是交叉共融、相辅相成的。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满足了关系需求,还获得了劳动报酬,缓解了经济压力,满足了生存需求,而且可以为毕业后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进而满足发展需求。又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各方面能力,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自身人际交往和经济方面的压力。
3.2 满足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
ERG 理论认为,不同个体的需求层次不同。虽然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存在经济压力,但是由于贫困原因的复杂性,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个人成长环境的差异性等,他们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学校要根据其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成都医学院为例,该院针对生存需求比较迫切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同时为他们发放助学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另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校后根据其实际困难程度给予相应资助。对于关系需求迫切的学生,学校一方面通过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另一方面,对有交往障碍的个体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对于成长发展需求迫切的学生,一方面,在学生干部选拔时,给予其更多机会,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通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制资助方式,设立大学生英语俱乐部、科研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丰富学生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其项目管理能力,充分挖掘其潜能。
3.3 提升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
ERG 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的越多,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差,就越渴望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设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满足高层次需求的环境或条件。
(1)提供保障。学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方面,精准认定,建立奖惩机制,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学生加大惩罚力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各部门信息对接,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成都医学院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认定。每年寒暑假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领学生科科长、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实际情况,检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成效。有研究建议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调整为1∶0.618[2],以提高经费利用率,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学生学会自助而不是依靠他助。制度是执行的前提,是管理的保障。学校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偏向、不走样;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成都医学院近几年制定、修订了多项资助管理办法,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受助比例,增加资助金额,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加强资助管理队伍建设,是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组织保障。成都医学院成立了一支由学校、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组成的资助管理队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选派成员参加培训,提升自身资助能力,进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
(2)搭建成长平台。学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促进其成长的平台。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利益面前突破道德底线,特别是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资助金额的不断增加,部分学生道德失衡,用欺骗的手段获得资助,引发道德风险。成都医学院在各项奖/ 助学金评选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勤工助学等环节,加强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善良、正直、诚实、感恩、乐观的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成都医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如大学生英语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生“我能行”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成都医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核心能力提升,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沙龙、创业论坛、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3.4 增强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
根据ERG 理论,个体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的越少,对较低层次需求的欲望就越强,进而降低甚至丧失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动力。一方面,对于遇到挫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适当满足他们较低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应鼓励他们坚定不移地提高个人能力,不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7]。
(1)增强专业认同感。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致力于学业发展,增强专业认同感。学业、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只有深耕学业、热爱本专业,才能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绩。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唯有坚持才会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热爱所学专业,即使该专业一开始不是自己最向往的,也应努力去适应,使自己变得专业。
(2)提高社会能力。作为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因经济条件较差而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消极心态,影响社会能力发展。拥有较强社会能力的人具有积极的应对模式,更善于与人打交道,可以赢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让自己的社会资源最大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如事务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
(3)增强自我肯定感。自我肯定感就是“我很重要”“我有存在的价值”等积极的心理感受[8]。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时常对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毫无用处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一个人,甚至无法展示真实的自己,很难与他人沟通。虽然导致这一结果的有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原因,但是,作为学生,只有立足自身,才能拥有寻求改变的积极动力,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肯定自己,才能在面对任何境遇时都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