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

2023-10-21王小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院校融合高职

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学的顶层设计,更新教育架构,对学生未来成长方向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學生在学习时实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发。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将“实践”贯穿至整个学习过程,力推高职院校“有效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我国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任务,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实现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创新能力引导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高度的优势以及必要性。我国推进高校教育创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也属于高校的一种。近年来,要贴合我国创新教育要求,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点。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进行学习,向来是研究重点。根据我国相关学者的调查,创业教育的出现,可以提高学生近40%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文献也表明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试点,对该地区就业普及率有明显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部体系。要透过问题的表象观察本质,高职院校最直观的教育问题是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题。很多学生从事的职业并非本职专业,或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出现迷茫感,让社会公众认为高职院校的存在感不强。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度培养。让学生有高素质以及高目标,实现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标准,使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潜力,成为我国高素质发展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截止至2022年已达900万,实现双增长,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生源带来的不仅是人才,也对我国现有的就业形势产生更高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研究,近60%以上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首份工作出现不适应的问题。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完成人才培养。打造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创新实施找到落脚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也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拓展。通过校企融合的方案,打造高职院校独有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呈现碎片化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此类课程纳入学生学习的必修课。高职院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以及专业课程的规划,但课程设计依然出现架空性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滞空。专业课程多以通用课程形式出现,这就无法保障学生获得专业教育。例如课程设计着重于理论,虽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但却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性偏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为“精英教育”。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确定学生真正的创业意愿。部分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感兴趣,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全员化。

(二)教育形式枯燥刻板

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呆板,也会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失去学习热情。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枯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难得到引导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生有一个新的角色体验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强化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各种问题,从而在实际创业时可以进行规避。这种实践经验无法通过理论讲述完成,且考虑个人的差异性,必须让学生主动进行规划参与,才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显然忽略了这种教育方向,仅单纯对学生进行主观的引导,这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受到制约。

(三)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师资结构单一,缺少专业的演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求结合“工作”“就业”“素质教育”等各项要素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实际开展时,受客观因素限制,教师的创新创业演练并没有真正开展,这就使教师掌握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时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引导,干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也会使创新创业教育陷入表面化现象。师资队伍非常重要,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需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部在指导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是重点。师资队伍的强化以及案例研究等形式都是教师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水平成长的路径。师资结构单一,如都是“老教师”或都是“新教师”,必然会出现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例如都是“老教师”,虽然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但其教学模式过于刻板枯燥,且课堂氛围无法调节。学生在学习时参与积极性不高,任何好课程都无法体现其优势。若教育团队都是“新教师”,虽然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教育目标不清晰,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接收到的多是理论知识。

(四)考核形式不科学

考核形式不科学,考核目标单一,缺乏综合性,也是干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以往的考核形式侧重于理论评估,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单一性掌握。但学生除掌握专业知识点外,还需要了解何为创新精神、何为创新思维、如何在毕业后尽可能将两种思维实现结合,带来优势互补。这些都属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重点以及考核目标,但这种考核目标无法在课堂体现。这就使评价体系不科学,教师虽有心改进,却出现迷茫感。未来教师要在学生的批判性以及创造性上下功夫,突出学生的创业灵感是重中之重。且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要尽可能将考试以及专业考核相结合,摆脱考核形式不科学、纸上谈兵等现状。在考核答案中并非标准答案才是符合教育目标的答案。学生之间有差异性,不同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自由”,学生所提出的其他答案只要通过引导调节达到考核目标,也可将其视为合格,并给予肯定鼓励。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一)更新传统教学架构

更新传统教学架构,建立健全新的教育制度,完成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要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意見,使两项课程发挥融合优势。结合人才培养、教学进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起到“1+1>2”的效果。当务之急要结合多维度完善学校教育层次与专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创新教育以及专业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教师、学校在教育时共同探索、共同创新的过程。该教学课程带来的优势是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优化补充。从微观出发,这种新型的教育指导方向可以对潜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改进,从管理机构设置等多环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教师与学生就“创业兴趣”“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创业时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注重理论+实践创新

注重理念以及实践创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结合新型理念,保障服务建设现代化以及智能化,体现就业需求。以适应产业未来发展为基本方向利于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着眼于当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其中,二者的核心内涵是要利用已知的目标去培养一个新型的教育标准。这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要发挥专业教育特长,使两者相辅相成。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处,对学生开设针对性的指导课程。结合必修类、专业类的搭配,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实践平台的建设中要求实践平台以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融合为方向,整合技能竞赛、创新项目等板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

(三)打造新型教育方法

树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革新。例如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理论灌输,要将理论灌输转化为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标准,就要求教师合理规划教育进度,将整个教育水平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进行结合,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学校也要联合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相关部门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优化指导,使学生真正深入其中进行研究。且教学的内容也要打造“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面向学生未来成长,使其具备整体性。这种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教育手段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打造一种丰富的教育体系,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转换。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形成新型的创新创业模式。

(四)优化传统师资队伍

优化教师队伍,传统的师资队伍配比不科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中,要结合社会生产、实践要求,融入专业知识,使教师与学生真正完成能力对接,让教师的知识点转为促进学生创业的“经验”。要实现这一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合教师的就业创新理念、师资结构调节、教师个人能力强化等进行完善。例如对目前的岗位进行优化,坚持外部引进人才,内部培养人才双结合的理念。通过多方资源,完成案例研究以及理论更新,培养教师实践意识。鼓励教师真正走出去,总结实践经验。而对于师资业务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完成岗前培训、骨干研修、课程优化、项目调研等多项模式,定期组织教师之间进行实训交流,打破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教育壁垒。社会优质资源引入教师团队,必然会使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新认知,使创新创业意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状态。

(五)建立新型考核目标

打造一种新型的考核标准,落实课程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评价目标,设立新的评价导向。教师的评价目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日后的教学行为。若考核目标不合理,轻则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重则会直接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产生影响。教师的评价制度需要从学生学习、就业现状出发,而非从教师角度出发。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改进,挖掘新型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导向不仅要突出业绩评价,同时也要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强化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让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对于学生的评价导向,教师的目标并非让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或完成创业,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创业精神,了解创业并非口头空谈。在创业时结合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精神,还要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创业必然会有风险,不仅包含丰厚收益,也包含失败。只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才能够了解在创业过程中的各项关键之处,从而努力规避。即便出现创业不理想等问题,学生也可以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迎接新的发展目标。

(六)搭建实践平台

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得到专业培养。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其实践平台非常关键。要基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目标,平台设置可以“大学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为基础,让学生在其中得到实践引导。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创建项目孵化基地,并对实习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专业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得到最快任用,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受到企业重视,所掌握的能力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理想的未来成长规划。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庞大、系统性的工程。学校、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从宏观角度考虑,也要注意微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不仅包含学生,更包含教师,任何个体不能独立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打造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向。更新教师的教学架构,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扶,创建新型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强化,还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助推力。

(王小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院校融合高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