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资料助学策略,提升学生有效阅读能力

2023-10-21姜欢晓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助学资料课文

姜欢晓

借助相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借助资料进行阅读教学,是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者,基于学情,围绕语文要素,对于教材进行了阶梯式的编写,有助于学生从学习借助资料阅读到学会运用资料阅读,形成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有效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教学,并优化与之对应的教学策略呢?

一、纵横解读教材的编排体系

为何要拓展资料,资料助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我们纵观教材的编排体系,以高年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五上第四单元以“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语文要素;六上第八单元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语文要素;六下第四单元以“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语文要素。“结合资料——借助资料——查阅資料”,“体会——理解——加深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变化,无不透露出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一线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资料进行阅读活动,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阅读能力。这样的编写意图和学习要求,同样也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基于高年段学生已掌握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所提出的。

我们再具体细化到与之相关的课文,以五上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爱国题材展开,而教学参考书中明确要求:《古诗三首》要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对于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和对于收复失地的渴望”;《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意思,了解写作背景”;《圆明园的毁灭》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真正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

基于教材编排体系和学生的学情,我们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到教材中资料渗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合理把握资料助学的“度”

作为一线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并学会借助资料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资料助学的“度”,以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为“内核”,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资料的拓展学习,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呢?

我们所在的语文教研组,以聚焦“资料助学”这一语文要素,从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到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根据不同年段的课文,进行了课例研讨。

(一)根据阅读内容,适量拓展

一堂课四十分钟,学生既要学习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还要进行拓展资料的阅读学习,实际教学时,该如何把握阅读拓展的量呢?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渗透当时挑粮的历史背景:1928年11月,严冬来临,战士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冬季训练,缺衣少粮,红四军司令部于是发起了下山挑粮的要求。资料拓展只有一句话,简短,精炼,并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降低了阅读难度,节约了阅读时间,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倾听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转换形式,录音讲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拓展

当学生困惑时,进行恰当地补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距离。高年级的同学,在借助资料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更能读懂作者,读懂作者为何这样表达的原因。因此,如何设计阅读任务,设置真实的阅读情境,根据学生的阅读困惑,进行适时的资料拓展,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细细钻研。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 当学生不能体会少年鲁迅的内心感受时,老师进行了“借助资料,对比感悟”的学习情境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段出示,圈画关键词,说说少年鲁迅做的事情:读书、习字、对课、折蜡梅、寻蝉蜕。《少年闰土》课文中,少年闰土做的事情: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于对比中体会少年鲁迅对少年闰土生活的无比向往,理解鲁迅会发出四次“不知道”的感慨的原因。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是真实的,是自然而然的,是水到渠成的。

(三)根据阅读能力,适度拓展

年段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那该如何进行适度拓展,使不同年段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呢?

《朱德的扁担》一课,二年级学生理解“山高路陡”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通过出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在感叹山势陡峭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路的难走,为体会朱德同志不畏困难,身先士卒的光辉形象做铺垫。

可见,执教老师都能研究透学情,基于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水平,进行有效的资料助学的教学设计,合理把握资料助学的“度”,适量、适时、适度拓展,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地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思想情感升华的和谐统一。

三、资料助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在初步认识了资料助学拓展的“度”这一问题后,我们要把目光重点放在资料助学的策略上,通过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相关单元的整体把握和对应课文的课例研讨中,在围绕主题式的“一课三磨”“同题异构”“课堂观察”中,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所获得的助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背景资料,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文章为例,这类题材的课文很多都有时代的烙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类文章有34篇,占整套教材的10.67%。五六年级更是以单元主题式的形式进行集中编排,如:五上第四单元主题为“爱国情怀”,五下第四单元为“责任与担当”,六上第二单元是“重温革命岁月”,六下第四单元为“理想与信念”……这类课文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革命文化,从中领悟革命精神,并联系自身树立起责任意识呢?

1.根据双线目标,定位教学目标

革命传统类文章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人文主题目标与语文要素的有效统一。背景资料的拓展,要紧扣这两条双线目标进行,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双线融合。如五下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的单元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借助历史资料,理解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毛主席、刘伯承、方志敏的人物形象。”双向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获得情感的共鸣,在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获得启迪,从而有效实现育人的价值。

2.设计梯度目标,找准教学路径

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衔接性,制定阶梯性、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使目标训练体现梯度性。以中高段教材为例,如:四上第七单元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周恩来、梅兰芳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周恩来立志、梅兰芳蓄须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五上第四单元需要指导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深刻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下第四单元需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筛选、整合资料,并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从“查找资料——结合资料——筛选、整合资料——运用资料”,学生需要梯度式地学习借助背景资料的方法,培养合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并体会课文的主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梯度性,找准教学实施的路径。

3.巧用资料链接,获得价值认同

除了课文搜集的历史资料,我们更要用上、用好教材阅读链接中的文本材料,如:六上第八单元鲁迅的《好的故事》课后阅读链接中有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释》的选段。教学时,通过适时插入、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抓住选段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如“黑暗的现实”“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希望美好的生活”,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悟课文首尾出现的“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好的故事”的特殊含义。这为六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支架,帮助学生读懂鲁迅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借助互文性资料,解决疑难,深化内涵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充满活动的,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其中,利用互文性理论,依托教材,通过多方面的文本支持,互相辅助,有效补充,构建互文本,从而对教材进行更精准地把握,构建互文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平台,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1.挖掘内在联系,合理把握教材

我们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小学阶段共129篇,大约占教材的30%,从以低年级诵读积累为主到高年级的品读感悟、鉴赏能力的初步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言语的积累与发展,学习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自信以五上第四单元“爱国题材”的《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为例。结合查找、运用资料的目标训练的梯度安排,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查阅陆游等三位詩人的生平资料,了解诗人们的志向”。实际教学时,通过整体设计情境,紧扣关键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直把杭州作汴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核心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平。”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式学习。再以陆游为例,通过互文性资料的补充,学习20岁、40岁、67岁时陆游分别写下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所想所念,感受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林升、龚自珍的生平,借助诗人不同阶段的爱国诗文,感受体会他们的拳拳爱国心。

2.落实过程目标,进行言语训练

学习互文性资料的查找与运用,在课堂上进行随堂、随文阅读,文本间内容的勾连,使得学生对于原文本有了更加适切的解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生在学习《示儿》一诗时,拓展学习了67岁的陆游僵卧孤村创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尚思为国戍轮台”与“但悲不见九州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展开想象,写一写: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身体状态、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学生从《示儿》的学习迁移到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上。展开想象,描写诗人的创作画面,既聚焦了诗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进入情境,产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和对于资料整合、运用的能力。

3.通过比照阅读,有效发展思维

互文性资料的运用与原文本的学习过程中,之间可能会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产生智慧的火花。

以《少年闰土》为例,当学生无法理解鲁迅为何“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时,借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段,让学生说一说:“我在干什么时,闰土在干什么?”通过比较,想一想:“我过着怎样的生活?闰土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在比照阅读中发现,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我的生活是居于一隅,枯燥乏味的。出示《故乡》选段,引发思考:“1919年的青年鲁迅和青年闰土的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仆——朋友——主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寻找答案。在比照阅读,资料的拓展中,学生对于闰土、鲁迅的形象认识越来越立体,从而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用哪些资料,什么时候用,如何用……需要我们立足课堂,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地探索、思考。我们要紧扣新课标的理念,根据学段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等,讲究时机,注意方式方法,设置情境,任务驱动,有效落实,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助学资料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