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积极应对方式干预小学生孤独感

2023-10-21顾孙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茹归因个案

顾孙芳

孤独感是一种情绪体验,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孤独的状态,不仅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与社会产生隔阂、自尊感不强,还会影响其身体健康。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处于严重孤独感的学生常常表现为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低,学习兴趣不高,遇到问题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等,他们大多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缓解孤独感,以至于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笔者自毕业以来,一直在苏州市吴江区L镇某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从事心理健康的研究多年。自确立研究课题后,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前期调查,调查过程中了解到,L镇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惠民政策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到这定居,因此本校学生约有33%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本校有8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孤独感严重,其中85%都是高年段的学生。他们的孤独感主要体现在学业、行为、心理等方面。他们性格孤僻、成绩不理想。在面对问题时,时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回避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从而造成孤独感。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使小学生摆脱孤独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地与同龄人相处,消除社交障碍,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笔者以对赵小茹(化名)同学积极应对方式干预其孤独感的研究,说明该群体孤独感的现状和成因,揭示孤独感与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从自我认识、归因方式、亲子沟通、社交技巧四方面提出干预策略,从而使其走出困境,提升自我认同,改变归因方式,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有效缓解孤独感。

一、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1.个案来源

为帮助更多青少年儿童緩解孤独感,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高年级各班进行实地走访,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深入交谈,从生活学习、个性心理等全方位了解高年级学生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孤独感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笔者于2022年6月对L镇小学4~6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采用了Asher等1984年编定的《儿童孤独量表》(CLS)进行孤独感评价,采用肖计划等人在1995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应对方式评价。通过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有一位赵小茹(化名)同学处于高孤独感水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小茹同学本身性格较孤僻,平时不爱言谈,和同学之间相处甚少,成绩不理想,高孤独感已经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和学习,需要进行干预。因此,笔者选择了赵小茹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同处一个学校也方便平时进行沟通和交谈。

2.个案基本资料

个案小茹(化名)是L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父母在她2岁时离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是村里的低保户,在学校也申请了国家的贫困补助。她有一个小2岁的妹妹,两姐妹现在都跟着父亲背井离乡,来到L镇生活。为了方便孩子自己走路上学,父亲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家里的爷爷奶奶因为岁数太大,没法照顾两姐妹。姐妹俩的日常生活几乎都靠她们自己,父亲为了生计时常早出晚归,虽说与姐妹俩生活在一起,但基本见不到面,也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茹和父亲的关系并不亲密。

(二)个案孤独感现状分析

1.个案孤独感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个案小茹的孤独感状况,笔者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测量她的孤独感程度。量表共24个项目,16个条目为孤独感,8个条目为补充项目,得分越高,孤独感水平越高。通过量表测量发现,小茹同学的孤独感高达65分,处于高孤独感水平。

小茹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语,与人交谈时眼神会躲避,会胆怯,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卑感强烈。当被问及和同学关系怎么样时,小茹想了一下说:“好像都一般般,他们都不愿意和我做朋友。”笔者继续询问:“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呢?”小茹低下了头,答道:“我是来自外地的,各个方面都不好,所以他们才不和我玩吧。”当笔者继续追问哪个方面不好时,小茹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由此可以看出,她对自我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晰,在面对问题时,大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等。

亲子关系的淡薄让小茹感觉不到家庭温暖。在与小茹的谈话中了解到,由于父母在小茹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她基本上很少见到妈妈,妈妈也很少来看望她们。她说:“妈妈一定是觉得我们不好所以才不要我们吧。爸爸平时也很忙,难得休息一天也是在家睡觉,不管我和妹妹。”可以感受到小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在问及小茹希望有什么样的家庭时,小茹感觉很难过:“我很希望每天能够见到爸爸妈妈,每次看到别的同学放学时是爸爸妈妈来接的,我就很羡慕。”小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造成了她这样的自卑、孤独和消极。

2.个案孤独感原因分析

笔者主要从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茹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①个人因素

一是自我评价低。孤独感具有主观性特征,容易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像小茹这样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再加上缺乏家庭温暖,遇到问题不愿意表达,只会憋在心里,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小茹选择自我封闭,将自己孤立起来,独自面对和承受一切压力,久而久之,小茹便习惯了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孤独感也会更加强烈。

二是归因方式不正确。研究指出,孤独感水平与退避行为、归因方式有关。笔者在与小茹接触过程中发现,对于事情的失败她常常倾向于自我责备。如父母离异,母亲没有要他们的抚养权,小茹便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母亲才不要他们;认为同学不和她交往是因为自己是外地人,各个方面都很差,比不上人家等。她认为所有的事件原因都在于自己,这样错误的归因方式就加深了她的孤独感。

②环境因素

一是亲子关系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家长也是孩子在成长时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小茹从小父母离异,感受到的家庭温暖少之又少,再加上父亲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挣钱维持生计上,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了小茹的高孤独感。因为没有大人照顾小茹姐妹俩,她们不得不自己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家庭温暖的缺失,让小茹认为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从而产生孤独感。

二是同伴关系的缺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呈负相关,同伴关系不好,孤独感水平越高。小茹的内向性格让她在一开始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就表现得非常小心,加之她自我评价低、社交技巧的不足让她无法和同学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从和小茹的交谈中可知,她其实很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接纳,可是多次碰壁让她不敢踏出第一步,久而久之,她便不愿意和同學打交道,孤独感就这样产生。

二、积极应对方式应用于干预孤独感

(一)积极应对方式应用于干预孤独感的理论支撑

孤独感指当小学生个人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通过知觉而产生的孤单等主观情绪体验。大量研究发现:孤独感主要由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这两个因素产生。

个人因素方面,个体对孤独感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这里,应对方式是为了应付相关的情绪困扰即孤独感,个体所采取的手段或策略。笔者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越多运用求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孤独感越少;而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即越多运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孤独感越多。

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学生如果长期采取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对于孤独感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并没有完全消除,反而堆积得越来越多,负面情绪只会让自己感觉越来越孤独。相对的,采用求助和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存在调节效应,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去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寻求帮助,积极地应对让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从而减少孤独感的产生。

就环境因素来讲,家庭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一个个体,首先是在家庭中成长,如果家庭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家长作为家庭功能的发挥者,如果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必然是不知所措,便会选择消极应对,如此恶性循环下去,随之产生的孤独感就会越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积极应对方式干预小学生孤独感的策略

从上述对个案的分析中得知,个人的情绪心理加之家庭环境、亲子同伴关系的影响,让赵小茹习惯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孤独感。基于积极应对方式应用于干预孤独感的理论,要想降低个案赵小茹孤独感水平,可以从孤独感应对方式入手。提供给赵小茹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让她学会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积极面对孤独感,同时联合家庭、学校等提供相关支持。根据个案情况和前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干预策略。

1.重建自我认识,提升自我认同

孤独的背后是自卑心理。因此,针对个案赵小茹对自我评价较低的情况,需要首先帮助她树立信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引导她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比如生活能力强,在顾及学习的同时,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还能照顾好妹妹等。鼓励赵小茹把优点展现给大家看,积累自信,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2.改变归因方式,产生积极期待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时,就容易产生无望感,也容易放弃努力。错误的归因方式让小

猜你喜欢

小茹归因个案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给自己贴上 “抑郁症”标签的女孩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不被廉价生活绑架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