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
2023-10-21周海凤
周海凤
教育信息化2.0使得《读本》课堂教学与新兴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现实,也为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通过《读本》教学模式的变革,发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有价值,成了本文的研究初衷。文章从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读本》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入手,整合并构建了小学《读本》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读本》微视频设计与应用的范式,再通过实验干预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之有效性,理论上能够起到提升《读本》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并更好地运用这一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运用微视频展开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按照认知发展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思维发展不健全的成长阶段,心智尚不成熟且对理论学习的接受水平较差。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学生参与不足等问题。相比之下,混合式学习并非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形式灌输给小学生,而是真正从小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入手。
按照学者科恩提出的“八角模型”之观点,教师在创设混合式读本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不仅是“三维目标”,而是包括教学、结构、技术、界面设计、评估、管理、资源、伦理在内的八个要素。进一步看,混合式学习将上述8个变量划分4类内容,即强调线上教学资源以微视频、图片或H5形式为主;MOOC慕课、蓝墨云班课或其他智慧学习平台形成线上学习环境;打造开放性、平等性的《读本》教学资源库;重视小学生课下通过线上途径展开学习的用户体验,并感知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与线下第一课堂形式形成互补
现实中,碍于《读本》课堂的线下课时有限,所以学生可以在课后的碎片时间内通过“学习强国客户端”“UMU互动学习平台”等了解“国事”,并引发其思考。
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利用好线上教学这一“隐性阵地”。参照高小兰、胡睿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上的《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一文,该文作者以成都天府新区第五小学为例,基于“预习前置、课中互动、综合评估”的思路,引进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实现学为中心的良性循环。综上,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能够依托于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使教与学因数据化而更高效,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学习,让“生本课堂”落到实处。
二、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构建
(一)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在学段要求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围绕《指南》提出的要求,小学道法教师在《读本》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微视频资源向学生灌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呢?作者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制作了一个混合式《读本》学习模式之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整合了美国学者科恩之“八角模型”中的8个要素,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导向”模式之教学经验成果,具体解读如下:①小学生关于《读本》之学习需求分析。围绕实际学情而明确生活性问题,并结合《讀本》教材内容而开发或直接使用微视频教学资源;②小学生关于《读本》之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划分为线上、线下2个维度,涉及《读本》微视频教学。其中,小学生在课下通过学习平台观看《读本》微视频而实现自学。线下课堂上,德法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播放微视频,完成基于微视频的学习情境构建活动;③小学生关于《读本》之学习评价分析。采取过程性的评价思想,即“评价贯穿于课前自学、课中面授、课后反思”的全过程。
(二)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1.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取
《指南》并未明确提出《读本》教学需要使用何种线上教学平台,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比较多个学习平台之后,最终选取了UMU互动学习平台以展开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
2.《读本》微视频的分类
2.1教学类微视频
①课堂讲述型:信息量较大,视频时长5min以上,以事实性、陈述性内容为主。
②线上自学型:信息量较小,一般为1~3min,以说理性内容为主。
2.2开发类微视频
①拍摄内容为主:要求使用手机、相机等设备完成实录拍摄,优势在于制作周期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的情境材料。
②录屏内容为主:运用录屏软件在PC端完成视频素材的制作。例如:《党史故事100讲》学习资源;“四史”教育资源。
③动画合成为主:使用会声会影、PR、剪映等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完成微视频资源的开发,缺陷在于制作难度较大且周期相对较长。例如中国故事:长征故事、抗洪故事、党史故事、抗疫故事,动画形式呈现故事内容以论证科学道理。
2.3资源类微视频
①粒度较小:适合泛在性学习。
②粒度较大:全面型的教学设计,如示范课、公开课。
3.《读本》微视频的脚本设计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节为例,脚本设计流程如下:
场景1:片头
画面内容为:封面展示标题内容;字幕显示标题内容;时长为5S;设计目的:告知教学内容。
场景2:引入
画面内容为:实例视频内容载入,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视频资料;时长为5min;设计目的:引出教学内容。
场景3:讲述
画面内容为:引出学习目标:理解总书记描摹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历程的三句诗;以文字展示形式为主;时长为30s;设计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场景4:总结
画面内容为:挖掘“习语”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历史典故,滋养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文字展示形式为主;时长为10s;设计目的:归纳总结、串联知识。
场景5:预告
画面内容为“引出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展示形式为主;时长为30s;设计目的:为做好下一节课程教学的铺垫。
4.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完成了《读本》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之后,下一步则需要制作混合式读本教学活动的实践应用流程。疫情防控期间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读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范式,流程为:教师直播授课—论坛或钉钉完成师生交流—在线测评与反馈。另一方面,考虑到疫情防控时期的学校教学秩序依旧能够维持,这种状态下的混合式教学应当体现“线上+线下”的特点,并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而展开教学实践。
三、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效果分析
(一)自然实验干预设计
作者在任教的某小学中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予以应用,展开了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对比研究。其中,对照班采取传统的《读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则采用本文设计的混合式读本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为2个月。
(二)学生反思编码数据分析
作者从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行为习惯三个维度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得分检测,从实验结果的数据来看,能够得到以下三点发现。
1.学习認知方面。实验班的均值为7.83,对照班为4.82,经过t检验后,F值为3.94,P值为0.027<0.05。这证明了在10%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经过了混合式读本学习干预后,在学习认知方面的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参与实验的对照班同学。访谈调研中,作者发现对照班学生更多还是复述来自机械记忆的微视频内容,而实验班学生则加入了部分反思内容,说明后者进行了动脑思考。
2.学习情感方面。实验班的均值为8.92,对照班为5.02,经过t检验后,F值为8.83,P值为0.012<0.05。这证明了在10%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经过了混合式读本学习干预后,在学习情感方面的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参与实验的对照班同学。访谈调研中得知,对照班学生经过了《读本》课下学习之后,能够掌握“习语”的部分内容,却无法予以深入理解且联系实际。相比之下,实验班学生在师生交流中出现了更多的情感类言语描述。例如“我认为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理解的中国梦就是人人都能够放飞梦想”。
3.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实验班的均值为7.03,对照班为3.53,经过t检验后,F值为10.28,P值为0.008<0.01。这证明了在5%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经过了混合式读本学习干预后,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参与实验的对照班同学。在课堂观察中,作者通过持续性观察两班学生在接受《读本》学习后的行为习惯特征,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读本》混合式学习后,明显对党史教育等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学习兴趣,并且会在课下积极与同学分享时政热点,总结分享学习新思想的体会感想等。
综上所述,文章先是论述了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之必要性,再设计了理论框架、微视频教学设计范式以及应用模式流程,最后再运用自然实验法来验证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之成果,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本文从理论上给出了一套值得推广的小学混合式读本教学实践体系,能够促进《指南》关于小学学段之要求的目标达成;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最大化发挥微视频教学资源之有效性。经过实验研究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在观看《读本》微视频资源之后,课下主动参与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并且表现出了积极参与下一节课程的兴趣;第三,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混合式读本学习范式中具有不可替代之作用,并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