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2023-10-21谷雷张琴琴
谷雷 张琴琴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知识社会化,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综合素质是目前对人才定义中需要的首要素养,对其要求已经远远高于之前的广泛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技术技能。“社会责任”是生物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部分之一,目前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因其并未明确具体写入生物教学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同时由于生物教学中理论偏多,真正的认知实践偏少,从而导致“社会责任”的培育成为我国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软肋,亟须重视。
面对这个高速发展而且快速改变的环境,促使我们回答如何培养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且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就是告诉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同时能学会融入,学会认同,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有能力快速融入这个快节奏的大环境,进而支持他们更加进步。所以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出是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应当是21世纪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关键切入点。
从各国的研究来看,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与社会参与度。基础知识技能包括人文社科等各领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包括语言、算数、科学、工学等各学科的学科素养。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能够对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要积极健康。社会参与主要是指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完成自身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的解读、现状调查、策略研究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考查、与新高考的联系等领域,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基本概念的辨识與理解。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认识个体、认识环境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个体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生物结构,促进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认识环境过程中掌握生物学的基本观念,在思辨和动手过程中提高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重视成绩,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的培育亟须在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更多的体现和制定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素养培育面临的困难
(一)家庭因素。对于较贫困家庭,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缺少对孩子感情的输入,再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三观还在形成过程中,极容易受到手机游戏、网络社交平台负面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在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的学习任务占据了主导,一些思想和生活问题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长都帮助解决了。同时这样的家庭也缺少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时间。
(二)评价体系。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考是人生中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而高考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学业成绩,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考核基本没有,所以他们认为高中生的目标只有一个,顺利通过高考,踏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就行,于是偏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
(三)学校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国家出台“3+3”新高考政策,但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沿用旧高考政策,由于生物在高考分数中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学校分配的生物课时较少。课时少但任务繁重,使生物教师压力重重,所以对于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教师本身的一些阻碍。对于一些有良好教学技能的教师来说,多年的教学尝试已经使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上课得心应手,新课标中要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意味着这部分教师又得重新备课,老师不愿意改变。而新进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对新事物新教学理念有很好的理解,但由于缺少实践,教学时数不够,教学经验欠缺,无法很好地将书本中的理论内容与具体的社会责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并传授给学生。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不充分,对社会责任素养还停留在德育的层面,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挖掘教材中有关社会责任部分的教育内容,因此要想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具有较大难度。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育的几点建议
本研究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实践中的课例,对高中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素养各要素目标的达成提出教学建议。
(一)优秀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是一节课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二)加强教师对高中生物学相关课标理念的解读。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上世纪末如何培养国民的核心素养已经作为许多学者做实践研究首选的热点。我国这些年花大力气完善全民素质教育,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抓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动态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发挥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动态的发展中寻求突破点,这就要求从事生物教育的工作者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时刻给自己充电。此外,学校也可以找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
(三)摒弃应试理念,注重社会责任素养。高考在人们眼中就是一考定终身,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学生们拼命学习知识。在这种影响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慢慢忽略教育的本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我们既要继续发扬高考选拔人才的优势,也要改革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责任素养相关的内容列入高考考核内容,这样社会责任素养自然会受到重视。
(四)创新教学过程,引领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提高。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对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重要作用,课堂上要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偏远地区高中学生由于资源配比高、课业繁忙等原因,很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教学目标是一门课一个章节的灵魂,它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终极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教学始终要坚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将其写进自己的教学目标里。
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参考途径,但教师要对教材有正确的把控,要清楚教材中的知识是重要参考,对其的应用还是依赖教师本身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里面有很多关于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素材。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教学时灵活使用教材中的“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所提供的资源,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生产、实践产生联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一线教师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基于教师对所教学生自身特点的掌握来挑选。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授课。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并使学生体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心问题的目的,同时在情境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根据学生知识构成和认知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境思维,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发展智力。生活化、问题型、话题式等是教师首要思考的情境,尽量使学生融入课程具体的环境中,在特定的情境中找准学习切入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定期举行辩论赛,就某个热点问题开展辩论。教师在学生辩论或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以指导,适当延伸,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辨与探讨中增进辨别能力和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通过使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将学生合理分组,每一组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来共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过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小组的模式下通过讨论、研究和交流等模式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使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是新课标改革中重点摸索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有较强的实操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教材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比如课本中《分子与细胞》中的大部分知识多而杂,学生在课堂中很难全部掌握,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将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使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多的时间展开想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我们可以设置教学大纲:
【课前预习】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每一种细胞器的图片,将同学分组,小组成员按照分配指定的细胞器图片分工合作,总结出细胞器的分布、结构、成分以及功能。
【教学过程】每组请一个代表从以上四个方面回答该组所查找到的细胞器的特点,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对代表的发言适当进行完善,其他组的同学在其他人发言时认真总结并记录重点内容,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重点内容,最好是写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总结。
【课堂小结】教师提问:细胞内的细胞器是不是独立完成它的工作的?
学生答:每种细胞器的功能都不相同,而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细胞器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序工作,最终使细胞完成高效而且有序的生命活动。
教师明确:假如把我们的班级比作一个细胞,那么各小组就是各个细胞器,只有每个同学都积极配合,班级才能良好地运转。同样大自然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维护。
采用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与理论,还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前融入类似于社会集体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但是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规避,例如课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一些学生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使其他学生没有阐述论点的机会,导致小组中有些同学无法参与,从而使合作学习出现形式主义。合理的分组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305)。】
(谷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