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及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调查分析

2023-10-21慧,谢莉,金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搏普及率皖南

吴 慧,谢 莉,金 琳

(铜陵市立医院急诊科,安徽 铜陵 244000)

院前心搏骤停是患者在院外突发心脏泵血停止,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是危险性极高的突发重症。当患者出现院前心搏骤停时,应即刻给予心肺复苏抢救,否则可导致患者快速死亡。院前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较大程度体现了救援人员的急救水平[1]。将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普及市民,使市民作为第一目击者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缩短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2]。掌握社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对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和制定急救技术普及教育计划均有重要意义。现将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及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发生的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并根据是否抢救成功将患者分为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及同期选择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纳入标准:①心搏骤停患者意识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经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室停搏、心室纤颤、无脉性室速。②皖南地区市民填写问卷者为本地市民,且年龄>18岁,可自行做出判断者。③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及家属知情研究目的,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心脏器官因素引发的临终患者。②皖南地区市民填写问卷者沟通障碍,理解能力较差,精神异常者。③因其他因素导致抢救放弃的院前心搏骤停患者。2 376例心搏骤停患者中男1 498例,女878例;年龄10~79(58.23±10.65)岁;心搏骤停时间5.2~18.3(10.32±3.56)min;骤停病因:心源性1 762例,中枢神经性208例,过敏性109例,车祸168例,溺水89例,不明原因40例。1 000例皖南地区民中女418例,男582例;年龄18~40岁358例,41~65岁64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73例,初中以上学历627例。

1.2 方法

1.2.1 市民心肺复苏调查 参考《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的解读》[3]自制调查问卷(Cronbach’s α为0.812),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一般资料及相关心肺复苏问题的二选一选择题,包括开放气道的方法、呼吸的评估、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等20个问题,每项5分,共100分,60分及格,及格定义为市民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已知晓。调查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问卷调查,由居委会告知居民,由专人发放问卷并指导完成填写,问卷填写完后当场收回,1人1卷,独立完成。共发放1 000份问卷,选择题形式作答,回收有效问卷1 000份,有效率为100%。

1.2.2 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调查 到达现场后明确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情况,并对所有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均给予紧急抢救,保持呼吸道畅通,医务人员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予以面罩气囊给氧或喉镜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行人工机械通气;心外按压不能恢复的患者可行电除颤(单向波360 J,双向波200 J),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抢救;静脉用药的同时可行气管内给药,连续做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用冰袋降低头部温度,采取利尿剂降颅压等其他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期间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开展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人工通气方式、气管插管时间、心脏除颤次数、心搏骤停时间等。

1.2.3 复苏成功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或院前心搏骤停前心律;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至院前心搏骤停前水平。复苏成功后根据病情、病因进行进一步生命维持治疗[4]。

1.2.4 观察指标 计算市民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及成功抢救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普及率=问卷及格人数/总人数×100%。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患者例数×100%。比较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开展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人工通气方式、气管插管时间、心脏除颤时间、心搏骤停时间等,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 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格257例,占25.70%。其中60~70分157例,70~80分72例,>80分28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3例,初中以上学历224例。

2.2 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 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中,共562例患者抢救成功,占23.65%,其中抢救成功患者中骤停病因:心源性455例(80.96%)、中枢神经性28例(4.98%)、过敏性33例(5.87%)、车祸11例(1.96%)、溺水28例(4.98%)、不明原因7例(1.25%)。

2.3 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相关因素分析 成功组患者年龄≤60岁、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肺复苏持续时间≤65 min、气管插管≤6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采用气管插管率均高于失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相关因素分析

2.4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

120到场前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余不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

3 讨论

市民作为第一目击者,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是缩短急救系统反应时间挽救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迫切的任务[5]。早期心肺复苏是脑复苏的关键,而施救延误是导致患者生存率快速降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市民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与国外普及率有较大差距,显著制约我国院外需急救患者的生存率[6]。本研究对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进行心肺复苏普及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市民中及格257例,占25.7%,与部分研究结果相近[7]。但25.7%的普及率仍较低,故提高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中,562例患者抢救成功,占23.65%。与既往研究[8]比较,抢救成功率有所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素质、责任心的提高,多数市民愿为医疗抢救车主动让行,缩短路上抢救时间,甚至公安系统为抢救车建立生命通道,争抢生命时间,且医疗设备、药品、技术的提升均有助于成功率地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120到场前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脏除颤次数≤2次、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心搏骤停患者越早行心肺复苏治疗其生存率越高。而在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前若有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这段时间是挽救生命最有效、宝贵的时间,为进一步高级复苏创造条件,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急救指南便于市民培训与实施心肺复苏,能更好地推广心肺复苏技能,将心肺复苏程序进行简化,可实行单一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技能[9]。对现场第一目击者由120电话指导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研究[10]显示,有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第一目击者。故在120到达现场施救前,由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可有效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研究[11]表明,120到达时间和开展心肺复苏时间是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提高近40%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本组资料中,成功组120达到时间≤10 min高达72.95%,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达67.97%,而失败组依次为29.77%、23.32%。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治是导致复苏成功率低的直接原因。有研究[12]指出,缩短复苏时间能较大程度改善院外心搏骤停的预后。分析延误复苏时间主要因素包括急救电话通知的延误,交通阻塞、行进道路不明确和配备人员因正忙于其他急诊医疗工作而无法及时出诊等。本研究还发现,心脏除颤次数≤2次、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13]表明,电击除颤是最有效的复苏手段,并依据病情及时给予电除颤治疗可达到较高救治效果,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另有研究[14]指出,除颤时间≤5 min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若在心搏骤停1 min内电击除颤,存活率可达90%,4~6 min内存活率50%,除颤每延长1 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故除颤时间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有研究[15]指出,患者心搏呼吸骤停5 min内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行心肺复苏。故早实施复苏措施是提高行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为25.70%,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23.65%,且120到场前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心搏普及率皖南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皖南印象》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突然倒地怎么办?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