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3-10-21王翌宸高龙霞
王翌宸,张 倩,高龙霞
(1.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受损并反映在面部的疾病,发病诱因多样,临床多表现为单侧面神经瘫痪,典型症状为口眼斜,多数患者发病前并未察觉到异常,容易失治误治,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1]。研究显示,针刺治疗面瘫效果显著[1-2]。《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出国内临床虽常用针灸治疗面瘫,但由于不同专家对于针灸疗效和时机的不确定,还需临床试验进行证实[3]。因此,本文综述近5年有关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时机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针刺介入时机
面瘫分为急性期(发病后1~7 d)、静止期(发病后8~20 d)、恢复期(发病21 d后)3个阶段,不同医家对针刺时机的选择持不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针刺会加剧面部神经的受损程度,或引起炎症水肿,不利于疾病恢复;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干预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靳丹丹等[1]认为针灸对于神经的刺激是安全有效的,从急性期介入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且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可以减轻面神经水肿和受压。杜果等[2]把160例患者按照针刺时机的不同分为A、B、C、D 组,A、B、C 组分别于发病后1~3 d、4~7 d、8~21 d给予针刺干预,D 组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B 组与A、C 组相比,瞬目反射更灵敏,面神经潜伏期更短,预后更佳。林建顺等[4]选择急性期组(发病1~7 d)和缓解期组(发病大于8 d)面瘫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及针刺治疗,但针刺时机不同,结果显示急性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缓解期组(87.5%)。赵丽等[5]认为针刺治疗面瘫应在初期病情较轻时及时医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从中医机制上看,针刺越早介入,越容易阻止风邪向更深层次的经脉侵袭,故在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比缓解期介入更有利于缓解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这也与西医改善面神经水肿和受压的治疗机制相同[1]。综上所述,针刺治疗面瘫的介入时机是急性期,尤其以发病后4~7d介入最佳。
2 针刺法
2.1 毫针针刺
(1)毫针常规疗法 阳明经的循行经过一侧面部,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治疗面部疾病多于手足阳明经取穴。选穴为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并根据具体情况加减穴位,如水沟、承浆、迎香等。针刺阳明经穴位可使气血通达,正气得复而邪气自祛,同时针刺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位,既可以打开腠理以祛邪,又可以刺激相应区域的面神经分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纤维收缩,从而修复受损的面部肌肉,配合透刺法、排刺法以适当刺激面神经,促进恢复[6-9]。林容枝[6]、乔虹[7]通过针刺四白、颧髎、颊车、合谷等常用穴位对比西药治疗面瘫的疗效,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法有效率更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较治疗前提升更快。周丽媛[8]对比常规西药与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结果提示针灸组总有效率及面神经麻痹水平均优于常规西药组。
(2)毫针优化疗法 王波[10]将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取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进行针刺,观察组采用分期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证明采用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有利于患者痊愈。史精等[11]采用眼睑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患者,对照组选用常用眼部穴位,观察组增加眼睑针治疗。眼睑针取穴为患侧上眼睑的内1/3和外1/3处,下眼睑的内1/3 和外1/3 处,距睑裂3~5 mm 处各取一穴,共4个点。结果显示眼睑针联合常规针刺能促进面瘫恢复期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李紫媚[12]基于《灵枢经》中“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和脏腑通别的理论,通过针刺远端健侧调动患侧气血以治疗面瘫,选穴为三泉穴、灵谷穴、侧下三里穴、患侧地仓透颊车等,治疗3周后,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如何把针刺时机、常规选穴与特色穴位相融合,形成一套更完备的治疗方案还有待研究。
2.2 梅花针疗法 肖丽丽等[13]和赵海丽[14]根据面瘫分期进行传统针刺治疗,且在针刺10 min后给予梅花针叩刺,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研究认为,梅花针叩刺穴位和局部可以通过痛觉反射使血管扩张,调整局部炎症因子水平,消除水肿,同时梅花针直接作用于皮肤,使邪气从表而散,缩短病程[15]。
2.3 三棱针疗法 刘东晖[16]使用牵正散联合针刺及三棱针法治疗面瘫,放血部位为患侧阳白、颧髎、下关及颊车穴,总有效率为100%。张伯霞[17]通过经络探查找到反应区,即牵正穴,在牵正穴刺络放血祛除面部风邪,疏通经络,纠正口眼斜、面部肌肉无力等症状,改善面瘫。三棱针法通过选取面部肌肉较丰厚的穴位,如牵正、颊车、下关等,针刺放血排出瘀血,使邪气随血而出,在调解血液微循环的同时,毒素与炎症介质随血液流出,使机体的神经-血管-体液能正常发挥作用[18],配合针灸使体内正气得以恢复,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对于顽固性面瘫有独到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针刺法通过刺激面部肌肉和神经,激发人体自身正气,同时因势利导,使邪气随针而出。毫针在面部多浅刺,对于面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需联合其他针刺法以加强刺激,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3 针刺联合其他治法
3.1 针刺联合中药 中药治疗面瘫的方式分为内服和外敷,其中内服代表方剂为由牵正散化裁而来的牵正复瘫汤[19-21]。其组方以虫类药和补气调营药为主,利用全蝎、僵蚕等搜风剔络,白芍、桂枝调和营卫,黄芪、天麻扶助正气,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单纯服用中药效果慢、时间长,与针灸联合应用可弥补其不足,提高疗效。夏清华[19]、肖文照等[20]及金晓亮[21]在针刺面部阳白、地仓、颊车等面瘫常用穴位时,联合牵正复瘫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针灸联合牵正复瘫汤的有效率及H-B评分更高,证明针刺联合牵正复瘫汤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面部神经功能。
3.2 针刺联合灸法 艾灸通过温通经脉使气血到达受损部位,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环,缓解缺血坏死区的血液供应。艾叶还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可以减轻针刺所致的肌肉损伤,预防感染。马金英在针刺足三里、太冲、阳白、合谷等穴时配合灸下关穴,每次40 min,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4个疗程,证明常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瘫能提高疗效,有利于面瘫患者的恢复。吴龙海等[23]通过针刺面部配合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疗效显著,认为艾灸翳风穴可以扶助正气,疏通经络,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面部功能恢复。对于穴位的选择、艾炷的大小等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3.3 针刺联合推拿 推拿通过疏通浅层肌肉筋膜及络脉,控制炎症,增强肌肉兴奋性,防止肌肉萎缩,配合针灸补虚泻实的功效可以加速循环,促进肌肉恢复[24-25]。冯娜娜等[24]选取48例亨特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配合面部运动疗法,除去失访病例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及神经麻木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朱君君[25]在针刺四白、阳白、颊车等穴后配合按揉太阳、角孙、攒竹等穴位,发现按揉法可通过物理透热作用刺激穴位,配合针刺可有效减轻患者麻痹程度,控制肌肉萎缩(P<0.05)。因面瘫的复发风险很高,患者可以通过自行治疗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但因推拿手法尚无统一的规范,还易受到手法、医师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尚需进一步改善。
3.4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可使药力透入皮肤,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又避免了口服药所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刘新灵[26]、纪守权[27]将面瘫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血瘀型,并在针刺四白、地仓、下关、迎香、颧髎、太阳、颊车、阳白等穴位治疗面瘫时,配合中药贴敷颊车、下关等穴位,发现此类疗法可使药效直达病灶,适用于急性起病患者。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其他疗法治疗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4 小结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病机制为内虚外风[28]。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常伤及头面;风邪善行而数变,故面瘫发病迅速;风邪为百病之长,则易携寒热。《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认为:“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故使口僻。”除去外风,内虚也是病因之一。《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仲景提出口的病因为“内虚邪中”。清·彭子益提出“无论何病,中气当存,人即不病”,若人体中气虚衰则不能抗邪,邪气易犯头面而致口眼斜。本文所述疗法均是通过刺激位于面神经的穴位,调理面部气血以扶正祛邪。
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问题是为了直中面神经而忽视了整体观,导致选穴集中于面部,且取穴模式化。因此,想要推进针灸在治疗面瘫中的新发展,需立足于整体观和辨证观,寻找新的取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