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策略
2023-10-21杜新星西安体育学院
杜新星 西安体育学院
学科发展需突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相互融合汲取各领域的优势,打造协同并进的教育体系。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体育学科体系的改善优化,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极佳手段。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是高校育人铸魂的关键载体,积极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引作用,寻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引领学生实现多方面共同发展,是当下各类高校应重点关注的工作[1]。在具体协同工作推进时,需注重提取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的“德”注入到体育课程中,赋予体育充足的教育动力,让乐趣和意志相互呼应,实现体质和人格的共同培养。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1.目标一致: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学科教师以及高校管理者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在该目标达成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明晰体育课程中“德”的要义,对课程中道德、信念等元素进行审视,有效匹配体育和思政育人的目标,开启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体育课程的德育基本都是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社会道德转化成个人品德,同时,也有从体育美学作为切入点审视德育功能,借助真善美来诠释立德树人的本源。经过漫长的实践体育已形成美的意蕴,也融入了德的元素。高校体育工作推动体育审美文化的形成,营造以体育人的良好氛围,而体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便会成为强大的立德树人目标推进动力。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过程中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提取有益的教育资源,并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更好地推动人格塑造、身心共同发展目标的落实。
2.教育同根:协同育人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相同的根源,都属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将两者融合有助于协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高校教育理念日渐完善的过程中,协同育人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理念,打造体育和思政教育协同的发展格局,有助于指引教育工作者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工作,让体育和思政协同前行,并促进体育文化的有效继续与弘扬[2]。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划分成课上与课下两大部分,课上是由教师教授或组织运动练习,此过程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是在主动传递协同育人理念,课后学生自主锻炼是汲取与感悟思政元素的过程,教师安排或是学生自行参与实则都有助于协同育人的落实,统一了教育目标。体育课程本就具有增加体育锻炼,培育良好品质的特性,融合思政教育后有助于实现以体立身、以体育德的协同育人功能。
3.价值同源:文化传承
基于守正创新、文化自信的文化形态下,提炼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蕴含的文化元素,体现两者的文化价值同源,有效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兴盛和国运密切关联,文化是民族灵魂所在,新时代的民众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长久保持繁荣兴盛。协同育人的推进必然需要学校体育文化的助力,校园体育文化蕴含着体育精神特质,有助于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文化价值融合。高校是文化聚集地,体育文化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要遵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应用辩证观点对文化价值进行分析。高校原本就肩负着育人重任,融合文化建设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与思想素养共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传承意识,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必要性
协同推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深刻感悟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完善个人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1.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一直都是以保障学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将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自身身体活动相结合,是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重点任务。课程思政理念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在该理念的指引之下,高校各类课程都应融入思政理念,继而将思政课程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是必然之趋。与此同时,还需注重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发挥。高校体育在从前的教育中更偏向于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课程思政理念为体育课程教学的革新指明方向,也让教育工作者明白体育和思政融合是必然性的工作。
2.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高等教育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培养出更多可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接班人,是当下所有高校都应重点落实的工作。高校体育课程在此背景下需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从多个角度入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利用思政教育力量促进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同时,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也是转变体育教学只在意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局面,而将德育功能自觉融入其中。打造体育强国不单是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而还需要共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所以,两者的协同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趋。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策略
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不可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需要突破固有的模式,在科学设计和积极实践中寻求突破[3]。
1.构建“双育”工作部门,加大协同管理力度
体育和思政课程的结合必须要两个部门的共同配合,通过组建一个新的工作部门,制定严谨的育人规划,不断教学模式,实现资源的相互补充与利用,从而达到想要的育人效果。在工作部门建设过程中,还应同步建立授课平台,加强不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深入分析理论知识,由教学准备环节开始充分利用个人专业能力,融合体育教学和思想教育,保障备课内容的完整度。尤其是在此方面思想意识不到位的教师,可利用备课平台在备课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观念,不仅有效补充教学内容,还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教师德育意识
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教师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心灵建筑师。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不仅需肩负日常教学任务,还应自觉传播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的执行者,高校需对此群体的政治素养与意识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引领体育教师深刻感受培养优秀接班人是自身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需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需注重开展思政意识培养,让体育教师的政治觉悟可不断提升,自觉积累思政知识。其次,注重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让教师掌握将思政教育渗透体育教学的技巧,更好地完成体育和德育结合工作。再者,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德育与体育目标,如在体育竞赛开展之前,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赛后也可安排一堂思想教育课,让学生对体育精神有深入的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注重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很多体育教师缺乏责任感,课堂上都是安排简单的活动后,让学生自由分配,这必然会导致体育资源大量浪费,体育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如人意。因此,提升教师责任意识非常重要,可通过设定奖惩制度对教师的行为做出约束,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程预期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
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开展,融入新媒体、新技术已是必然之趋,巧妙发挥新媒体的价值,为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良好助力。在育人育德体系打造过程中,需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整理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多元形式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不断优化融合体系。若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步伐,就应利用新媒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线下课程指的是借助媒体设备播放体育理论知识、奥运会影视作品等,还可通过短视频、PPT 让学生学习并深入探究潜藏于体育课程的内涵,高效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线上课程指的是借助慕课等APP 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在线上学习课程,大大提升学习的便捷性。线上课程设计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围绕着不同教学主题来设计对应的学习内容。如以女排精神为学习主题,指引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每一个主题后都需设置趣味竞答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来巩固学习效果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还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分析,引起思想的共鸣,不仅可培养思想意识,还可提升交际能力,为日后的便捷学习与共同进步提供助力[4]。
4.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实现思想正向引领
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熏陶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以往大部分高校都对此方面有所忽略,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过于形式化,根本无法将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而在融合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应注重校园文化价值的发挥,这便需要高校领导者发挥指引效用。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方面的思想不够先进,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让教师兼具体育教学理念和思政意识,才可切实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因此,在开展“双育”的学术沙龙时,教师应促进思政知识和体育资源的紧密衔接,还可安排专业教授到校开展座谈会等,促进教师思想意识不断提升,专业教育水平持续强化,为课程的有机融合奠定扎实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体育答辩比赛、理论演讲等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优化。
5.构建课程评价标准,提升体育教学育德效用
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重心都放在学生的体育技术和身体素质上,对思想教育的评价重视度极低,导致无法发挥体育教学德育价值[5]。因此,必须要针对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专门打造教学评价体系,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良好助力,从而更好地保障课程融合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应深入分析评价标准,积极研究双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不仅需对评价标准进行不断细分,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协助,还需在教师评优考核中融入双育课程实施状况,用以激发教师的双育课程开展积极性。同时,学校可将思想教育、团结精神等因素纳入到课程评价标准中,用以激发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动力,并也可解决考核评价过于片面化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双育教学。还应当打造科学的奖惩制度,激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其中。为使得体育思政课程实现有效革新,需将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在此过程中各部门与人员的团结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校领导、人事部门等人员都应积极参与体育思政改革工作中,为该工作的落实提供大力支持。如校领导可定期组织以课程思想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物质与精神奖励,还需鼓励体育教师定期参加思想政治相关培训活动,不断增长见识,掌握其他学院在融合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结合融合工作开展实况,开展多元主题的双育课程,为体育和思政教师融合活动参与主动性提供支持,打造扎实的知识基础,引领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高校人事部门还需注重建立针对教师思想观念的考核标准,在教师评优评先中融入融合工作实施效果,为教师的课程总结与反思提供支持,使得教师可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缺陷并立马纠正,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对于学校教务处来说,还应妥善安排双育课程教学工作,为教师双育课程书籍编写提供支持,在教师成绩考核中渗透思想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高校都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工作模式,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需深刻认知思政教育对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自觉在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知识。高校应落实顶层设计工作,打造完善的课程思政监督、管理、评价体系,为体育教师的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引。体育教师自身应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做到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