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论困境及纾解路径研究

2023-10-21芦忠文魏心茹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发展

芦忠文 魏心茹 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前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十四五发展规划又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目标,顺应时代之变,新时代提升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自2001 年来,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先后进行了8 次改革,“这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在校学习方式”。[1]2015年吴敦煌在中国教育界首次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理念,对当时缺乏核心教育理念引导的中国教育提供了新视域,认为:“教育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应该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期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其他学科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发展落实,形成了各种可供学科借鉴的实践模式。但在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效应却呈现出“学生体质20 年持续退步,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现状不满,体育教学成果令人质疑”等怪异现象,如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中国学校体育中成了邯郸学步。

2.影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实效性的阻碍因素

2.1 定位点欠准,不敷落实。

制度是体育教学发展的纲领,为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提供了高远的导向。学校体育教学进入中国历史上国家重视程度最高时代,出台的相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也创造了历史纪录。据调查截止2015 年,国家先后出台了273 份与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关联的文件。[2]2016年则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20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3 份指导文件同一年先后出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政策文件数量虽然众多,但大多数却未能体现出学校体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高定位,从在学校体育教学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服务意识、课程方式、教学体系、主体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缺乏深度的科学求证与推理,提出精准策略,指明从在的问题。

2.2 发展点欠细、难显“育人”

2020 年8 月31 日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新时代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以“体教融合”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点,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两个部门如何融合,都没有细化。体教融合的归因“育人”点清晰度不足,体教融合的重中之重在于二者融合的点,体育能够回归教育的首位,这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进步。然而体育在中国传统观念一直以为上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专属解释,中国古人的体育教育理论一是从来没有科学的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基础,所以讲不出从动物到人类的全部统一的道理;二来中国人向来搞不清体育与智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因为迷信等方面的原因,因为巫术文化等遗存,更因为汉代以来“重文轻武”的强大势力,历朝历代讲究的都是“文化”,决无符合人的自然属性以及生物学法则的体育教育观念。

2.3 落点脚不明、依托空化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落脚,为学生的全面健康而服务。然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出现了地区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另外学校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放在一个教育评价体系中运用,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独有的体育学科特性,呈现的是重视过程、轻视效果的形态,影响着开展的效应,沦为学校体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宣传品,不论是教学或者科研都是基于教育学、管理学领域进行,重视课程模式的创新、追求精品课程,忙于应付自上而下的压力和外部的社会期望,基层缺乏政治思想素质高、事业心强、高层级的师资队伍保驾护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落脚。

3.提升学校体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效性的时代契机

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经验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结果之间连续不断的融合”[3]新时代需要全新的教育理论引导、学校体育回归教育首位、学校体育内生困境、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研究如何提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要求。

3.1 新理论提供的研究支撑

21 世纪认知心理学飞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学校体育习得的生物学依据,脑科学提供了清晰的体育与智育教育不同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依据,运用与其他学科同样教育体系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这就是我们学校体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生物学原因所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高强度体力劳动后,大脑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大脑的表现也就越好,运动和大脑记忆或许存在密切关联,体育锻炼比不运动更能够改善大脑的记忆力,体育锻炼是一种易于实施、创伤性较小且成本低廉的干预措施”。[4]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们提高学校教学的效果提供了全新的生物学基础。

3.2 体育回归学校教育首位时代

郑强大声疾呼:“体魄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这与世界各类学校同识的学校体育观相符合,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传承,就是“人”首先是一个动物,人的培养首先注重都是体质,在体质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的“德”得到良好的养成,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学校体育一直遵循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服务是学校体育的核心。日本教育专家铃木威认为:“体育不能等同于运动,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教育”。[5]新时代提出高质量发展,促使我们审思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学生生活背景对学校体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育改变人生”理念占主流的中国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和掩盖了生物体的“人”的发展变化才是学校体育第一要务,没有意识到通过最有效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在身体、人格、品格、性格走向成型,是人生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展往往忽视了体育独有的属性,运用教育学模式、教育管理开展学校体育,使得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异化,学校体育教学影响力降低,社会上影子私学体育教学泛滥,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效果咋舌的根本所在。

3.3 学校体育内生困境的实践反思

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发现:“85.1%的受访儿童家长坦言身边肥胖儿童多,45.5%的受访儿童家长坦言孩子已经超重。65.8%的受访儿童家长指出现在小孩普遍多吃又不注重运动”。[6]教育部在回应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的质询时,明确了学校体育史上最为严格的禁止通知,既“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7]这些是一种万般无奈的举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打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旗帜,实际上是一种为追求优秀而产生的应试学校体育,这是一种严重破坏学生生命与健康的学校体育,是一种令人无奈的学校体育,是一种弊端严重、后果不堪的学校体育,是一种违背生物学原理的体育。

3.4 新时代体育强国的时代必然

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也是为了适应后天环境变化的需要而刻意提高或者无意衰退的,体育运动参与,就伴随着人体的生物学改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人万年进化过程中不可改变的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接受并适应这个改造,学会接受体育习得过程中适应-打破适应-再适应的改造,从心理成长上也是尝试--失败-激励-再尝试-成功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与约定、公平竞争、承认失败的君子品性的社会属性的过程。忽视了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因,教育主体实际兴趣需求以及时代特征。学校体育到了回归真本的时候,让学校体育回归“育人”的培养之本位,树立为学生培养和塑造强健体魄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强健体魄,形成正确思考的思维方式,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人”,才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生物学基础。

4.纾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路径与策略

4.1 启明维新,回归真朴,雅顺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毛泽东曾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每个人如何强大,必须体育,体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与内容,是人类活力,精力、健康、勇气和斗志的来源,强健的体魄是民族繁荣的第一个条件,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夯实民族的健康之基是当务之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尖锐激烈成为常态,我们的身体也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校体育不仅只是体魄的野蛮,更关注人的情感与人的灵魂、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是简单掌握几项技术这么简单,需要磨练一个民族的意志,改变一个民族的基因。养成习惯很重要,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如何使学生养成好的体育习惯,休谟说:“习惯乃是人生的伟大导师,价值判断,人文导向”,[8]从个体的生物学强壮是一切的基础,从服务于学生的体育需求的理念下,面向未来,立足时代,从培养学生Fairplay(公平竞争)Sportsmanship(运动家风度)以及Teamwork(团队精神)等重要的体育品质与精神中窥视出了人类的伦理规则,[9]提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效应,首先应该启明维新,回归真朴,雅顺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4.2 聚焦立德树人,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育体,育在成人和成群上的功效远比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来得重要得多,学校体育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体育的学习有掌握-巩固-提高的特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表现都是不同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有一句经典名言:“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一个习惯思维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让体育成为学生进行社交的场域,让体育社交成为品德培养最好的方式。学生在参与集体项目过程中,学会正确的竞争,养成敬畏制度、尊重对手、接受现实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体育参与过程中培养“五观”,帮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信仰,培养正确的体育理念,养成敬畏制度、规则的体育行为习惯,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及最高价值取向。

4.3 融教于体,寓德于学,回归学校体育本质

2020 年8 月31 日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从国家顶层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10]目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开展将迎来一场大变革。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积极落实体教结合,从意识认知上取得共识,将体育置于教育的首位,深刻解读体育是人成为好动物的最有效方式,通过体育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行,理解体育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方式,探索符合体育自身的规律,理清知识学习与呵护生命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健康成长及人本素养的融并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4.4 以“育人”为核心,完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

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归纳到教育的一个学科分支,是在教育理念下建立基本的质量规范之上运行的,为了完成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设置,只有提倡学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有区别的理念,进行结构性变革,跳出传统“三中心”的学校体育,让学生站在学校体育中央,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化的学校体育教学,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所以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11]。不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体育的乐趣。

5.结语

习近平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觉醒时代的中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中国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处在探索途中,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让使我们深信,提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的效应,必将会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热点,体育成为中国买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社会的主流信仰已经是大势所趋,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健康之基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