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探索
2023-10-21徐丽娟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徐丽娟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体育教学过程,有效的进行体能训练是必要的。加强学生体能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在实践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针对性进行有效设计,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能训练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体能训练的意义,探索了课堂中有效落实体能训练的方法。
1.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能训练的意义
1.1 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身体素养
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当前青少年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部分初中生会在跑步训练中突然晕倒,部分学生在引体向上等活动中成绩不过关。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身体发展。体能训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但能够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协调能力、上下肢力量等,同时还可应用综合性的方法推动初中生总体素质提高。虽然在体育教学期间,部分项目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养,但体育训练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因此,初中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渠道。
1.2 有助于初中生轻松应对体育中考
在初中开展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让学生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轻松通过体育中考。各个地区在中考体育项目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体能,如800 米或1000 米跑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耐力,引体向上需要学生上肢力量较强。通过开展各项体能训练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均衡性的锻炼,实现体能的全面提高,以此保证学生在中考考核中能够达到更高的成绩,轻松实现预期目标。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状态相对紧张,且无法释放负面情绪,这也会使学生一直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通过开展有效的体能训练能够为学生释放身心压力和负面情绪提供良好的渠道,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体能训练还可对学生的耐心和胆量进行锻炼,使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在挑战中成长,最终实现身心的综合发展。
2.开展体育体能创新训练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训练思想的偏差。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且任务繁重,为节省时间,学校普遍会占用体育教学时间完成其他科目的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对紧张,难以获得充分的锻炼时间,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方面的创新意识不强,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带领学生参与训练。学科教师会倾向于使用以往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自主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体能锻炼,并未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体育课堂往往为学生自由活动,形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未真正体现出体育训练的价值。最后,未形成更为完善的考核体系,因此导致学生对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足。训练的奖惩制度不够完善,也难以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参与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对训练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能力,并要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探索高效的训练方法,从而才能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措施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学生也获得了更为宽裕的生活条件,但身体素质却明显偏低。同时,学生需要承担较大的作业任务,学习压力更大,在学习期间无法获得充裕的身体锻炼时间。而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会减少体育教学时间。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承担学习压力的不断加大,有效开展体育课堂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促使学生明显优化身体机能,最终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3.1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掌握正确的体能训练方法
在实施教学实践期间,为持续优化学生的身体机能,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其自主参与到体能训练当中。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向学生宣传开展体能训练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客观认识到体育训练可作为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渠道,转变学生以往对训练的态度。科学设计训练目标并有序实施,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训练内容。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法完成训练,不要盲目训练导致身体受伤,持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依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对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进行合理调节,并向学生讲授相应的技巧,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提高训练过程的安全性。如果必要,教师还可提前为学生做出示范讲解动作,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记忆。如在实施篮球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先做出动作示范,此后再引导学生自主锻炼体能,从速度和耐力等训练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机体能力,从而优化篮球运动的技能。教师在实施速度或耐力训练时,也要避免学生受伤。如在实施28 米往返跑训练活动时,教师可基于提高速度为训练目标,让学生产生更高的参与积极性,以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竞赛训练,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并体验到运动过程的乐趣。在实施耐力训练时,教师也可通过组织限时跑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在既定时间内多次往返跑,这种训练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
3.2 制定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计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第一是普遍性的计划。可面向全班学生,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如在实施耐力跑训练期间,教师可依据该项目的特征确定具体的训练方案,分别设置不同难度和阶段完成训练内容。具体的计划可为延长跑步的距离,此后在训练期间科学控制跑步的速度、步伐幅度和休息间隔等,选择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训练期间科学分配体力,从而能够在长时间内降低体能的过度消耗,保存实力。此外,在项目难度方面,可让学生在双腿绑上沙包等重物,这样就可增加学生运动的能量消耗,以此提高学生的耐力。总之,普遍性规划能够明显提高初中生的体能参数。第二是针对性计划。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能特征确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如部分学生在爆发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持久性不强。在开展足球或篮球运动时,部分球员在刚上场时体能状态较好,经过半小时左右便会出现大量的体能消耗,难以发挥充沛的精力坚持到比赛最后。这就说明该学生在体能、耐力方面不足。对此,教师可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持续提高学生的技巧和力量等方面的练习频率,让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合理的速度,同时还可减少力量消耗。总之,针对性的计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技能的短板,形成更高水平的综合能力。
3.3 制定完善体能训练体系,合作完成训练目标
在开展体能训练期间,需侧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初中体能训练与其他科目相同,均需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完成较高难度的动作,以此锻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作为形成体育精神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可通过开展体能训练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训练任务,不断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训练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相对科学的训练制度,让学生依据制度要求完成训练,最终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在开展耐力训练时,由于该类训练大多通过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实施,因此练习形式相对枯燥,需要学生形成更强的精神动力。对此,教师可倡导学生以合作形式完成训练任务。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倾向选择喜爱的队员,小组成员数量可为2—4 人。如实施仰卧起坐训练时,学生就可两两以小组形式完成,其中一位同学做动作,另一位同学辅助练习,此后两人交换位置完成训练目标。上述由两人完成的训练内容可使学生打破训练期间的畏难情绪,通过相互辅助训练,在轻松的状态下顺利达成训练目标。实施俯卧撑训练时,教师也可先指导学生群体开展练习,此后由3-5 个人以小组形式练习,学生在共同的口号下以游戏的形式完成合作训练,实现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体能训练时,还需对各小组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其深刻感受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达成良好的训练效果。
3.4 创新体能训练方式,实施趣味化训练
初中生更渴望在体育课中发挥自主能力参与活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的体能训练相对单一,为形成更为理想的训练效果,教师需有效融合体育运动和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训练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不断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实施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体验到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促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身体素养。如教师在开展羽毛球足球等运动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肢体反应能力及耐力水平,就可通过组织长、短跑等方式开展训练。教师可全面迎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结合运动项目选择训练的技巧,辅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巧,形成运动的自信。如实施乒乓球教学期间,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乒乓球的操作技能,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技巧期间,可侧重为学生讲解发球等技巧,此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示范肢体动作,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在指导学生控球方面,教师需为学生设置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仅通过手臂发力,还要协同腰、腿等部分共同发力,通过身体形成对球的良好控制。在讲解接球动作要领时,教师也要让学生知道,要总体协调身体,避免无法压球。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接球前,需准确判断落球点及球的旋转情况,从而实现准确回球。通过上述示范并开展训练活动,学生便可更为熟练的掌握乒乓球的技巧,同时将上述技巧准确应用到训练当中,以此提高训练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方式运用,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利于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3.5 设计体能训练竞技比赛,提高训练潜能力量
体育课堂训练与其他科目不同。其他科目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相对新奇的感觉,而体能训练内容相对固定和单一,通常需要几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动作要领的练习,甚至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因此学生面对相对固定的学习内容,长时间就会形成相对枯燥的感觉。对此,教师可结合初中生喜爱竞赛的特征,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技能竞赛,从不同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全面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施效果,不断体现出学生的潜力。教师可在训练期间与学生保持充分的交流,全面了解其兴趣爱好,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符的体育竞赛活动。竞赛内容需以体能训练为核心,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若想通过体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教师除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外,同时还需有效改善训练的枯燥性,通过倡导学生开展体能竞赛的方式完成训练。学生会在兴趣的促使下自主参与体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中,通过竞技类的游戏持续提高自身某方面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对该类运动的技巧形成更为熟练的掌握。通过上述协调性竞赛,教师可围绕主题设计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完成练习。学生可选择开展平衡木训练,也可选择健美操等项目。通过开展上述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在相对愉悦和轻松的状态下达成相对理想的体能训练效果,同时还可形成更为高涨的竞技热情,使初中体育课堂顺利实现较高的训练目标。学生在参与竞赛活动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参与的形式设计团体或个人奖项。如果学生以个人形式参加竞赛,可设置个人标准。若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竞赛,可设置团队奖励。设置奖项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还可使学生形成仪式感,能够充分体会到竞赛活动的乐趣,从而主动应对挑战,获得理想的训练成绩。此外,还可激发学生产生训练的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通过体能训练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教师需侧重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此调动学生对体能训练形成更为积极的参与热情,这样学生就可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完成相应的训练,而不是以明确的训练目标作为指引,这样就可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学生能够在非功利目标的作用下愉快锻炼体能,不断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体能基础。
4.结语
总之,随着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能训练模式,教师要深入教学之中,加强教学实践研究能力,探索更加高效的体能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教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