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习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
2023-10-21翟奇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翟奇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应试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取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尽管如此,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和家长不得不注重“高分”,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高分而埋头苦学,几乎将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上,结果是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甚至也不喜欢运动。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以便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确保当代青少年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
所谓“体育锻炼习惯”,指一个人的长期且反复的体育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巩固体育锻炼而形成自觉的体育运动行为,也是个体在体育运动中将个人的体育意识转化为体育实践的行为,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个体需求和体育活动倾向。进一步讲,“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在后天形成的体育运动行为,不是被动地参与运动,而是主动地参与运动,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自觉性,且为永久性的身体锻炼行为。从特点上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倾重于行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运动,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并自愿将这种价值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相信自己可以从中获得益处[1]。当然,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参与各种运动,遇到志同道和的运动伙伴,并且运动时间和运动内容也会形成固定模式。
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影响
2.1 有助于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又有残酷竞争的一面,而综合实力则是一个国家永立不败之地的关键。体育强,则国强,体育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就对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对于高水平体育人才来说,不是天生就具有的特质,而是后天的不断锻炼而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是成为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重要路径。的确,青少年是正处于成长阶段,其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无疑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其体质健康更是关系着个人的幸福成长。只有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才有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决不可忽视。所以,从国家层面上讲,体育锻炼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校要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有助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2]。
2.2 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突出体现为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为其全面发展奠定根基。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把精力花在了文化课上,而对于体育课程漠不关心,其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较少,直接影响了其最终的体育成绩。毫无疑问,体育教师教得再费力气,学生不愿尽力,体育课堂毫无生机,很难让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反之,一旦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高涨,主动地参与任何体育项目,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拥有较为规律且持续不断的体育锻炼习惯,其自然会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不需要体育教师的督促,也能很好地配合体育教师的各项安排,有助于大大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2.3 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落实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既有保健用品的服用,又有体育运动的辅助,而更多人则选择了晨练,或者空闲时间都会出去散步,甚至参与一些感兴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大体上讲,不仅当前国家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公民自身也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但是强健体质的形成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训练。为此,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引导青少年坚持锻炼身体,让他们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吸引他们自觉地锻炼身体,习惯成自然,确保他们能够自行约束自己,时刻在体育锻炼的节奏中生活和学习,必然会获得更多收益[3]。如果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将自己塑造成运动健将,他们也会带动家庭成员的运动,并为其成年后的体育运动习惯铺平道路,辐射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落实。
三、当前学校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体育教学政策保障不足
当前,随着延时服务的实施,各个学科之间的课时数存在很大差异,拉大了体育教师的绩效,不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国家提出了“双减”策,但是不同地区的许多体育实施细则并不统一,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时间越来越多,工作量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身心健康倍受影响,以至于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学校都把学生的升学放在了第一位,文化课程的分数高低成了师生最为关心的事情,使得更多学校体育依然将文化课程放在了重要位置,甚至占用了体育课的时间,抑制了体育课的发展。
3.2 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不足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是的下午课后延时服务的体育项目日渐增多。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景象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但是体育项目不是盲目地参与锻炼,许多项目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不当运动会起到相反的锻炼效果。然而,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根本不够,专业的全职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因资金问题不足而引起的体育器材设备也很欠缺,就连运动场地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需求。因为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足,体育器材欠缺,许多体育社团活动往往会取消某些项目,以解决某些体育器材缺乏的问题。久而久之,只有一部分体育项目服务活动得到了开展,未能开展的体育活动则被遗忘在体育教学之后,抑制了青少年对更多体育运动内容的兴趣,再加上体育教师的严重不足,让更多的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既不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多样化,又不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导致青少年的体质逐渐降低。
3.3 学校体育管理模式混乱
虽然“双减”政策在学校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这种政策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其存在管理问题依然很突出。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只是从表面上重视体育学科,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其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因为文化课在学校教师心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对于“双减”政策而言,要求各个地区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化完善,以及适当地引入校外培训的课后服务。然而,一部分学校参与了社会体育资源的帮助,但是没有跟时其管理和评价服务,以至于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不畅,无法让社会优质的体育资源参与到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如此,校外培训的体育教师进入学校体育指导环节时,不能很好地把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因为面对的群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变得随意不堪,体育指导管理模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青少年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四、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措施
4.1 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体育锻炼不是短暂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只有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活动,才能让人们从中获得益处,确保身体永远健康。作为正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他们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保持高效的体育锻炼。所以,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从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开始,只有让青少年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积极地走向参与体育活动。正因为如此,体育教师既要带领青少年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还要向他们渗入一定的体育健身观念,不断地强化其健身意识[4]。
4.2 加强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
虽然学校教学改革不再提倡“应试教育”,要求教育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师生依然将文化课的分数看得极其重要。在广大师生的心中,只有文化课的分数提升了,才能升入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为此,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步伐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难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当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课程建设,不能让体育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而要确保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增加体育文化课程、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课程,督促体育教师将这些课程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增强青少年对体育课程的深层次理解,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偏见[5]。
4.3 优化学校体育管理机制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必须做好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能够科学、有序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高效地锻炼身体。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需要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合理地搭建青少年体育活动平台,可以增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次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竞赛项目。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育游戏、拔河比赛、集体跳绳等,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学科负责人员要注重体育考评体系的改进,不断地完善学校体育考核机制[6],与时俱进,定期更新考核内容,丰富体育教学考核方式,时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科的新颖性,进而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
4.4 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环境造就人才,一旦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更好地学习知识,否则会因外界不良因素而影响学习成绩。毫无疑问,不管是文化课的学习需要理想的环境,体育课的学习也需要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不断地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才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喜受体育锻炼,并能做到持之以恒。首先,实现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所,确保学生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比如:在学校设立一些体育俱乐部,健美操活动区域、瑜珈活动区域、跳绳活动区域、溜冰活动区域、太极拳活动区域等,让不同体育喜好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动项目,甚至会因其他同学参与的项目而增加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体育项目内容。其次,学校要完善体育活动设施,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体育设备,确保各类型的体育项目都能够得到顺利实施,让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具有自主选择权,最终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锻炼习惯会自然养成。最后,持续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离不开体育健身知识的大力宣传,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在校园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理念,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浪潮中,扩大体育活动人口的数量,形成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人人热爱体育锻炼的美好画面[7]。
4.5 做好家庭体育环境的熏陶
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着其后天的行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行为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育锻炼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一切都是空谈。然而,日常繁重的学习任务让许多学生不愿意运动,就连学校体育活动也赖得参与,其体质健康令人担忧。事实上,这种现象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极其不利,因为体质健康将会受到影响,即使文化课的成绩再高也弥补不了健康的体质为学生带来的益处。当然,如果家长能够帮助青少年热爱体育活动,就会使学生时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要做好家庭体育环境的熏陶工作。为此,学校体育教师要和家长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在与家长沟通体育知识,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坚持锻炼身体,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8]。同时,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参与学校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又能让青少年从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其体育锻炼会习惯成自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只有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朝着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健康中国”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全民健身运动更是在全社会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树立学生的“体质健康理念”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更要认清现实,文化课程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的身体也不能忽视,只有合理地安排日常时间,经常锻炼身体,才能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而以强壮的体魄学习专业技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令人惊喜的,“双减”政策的出台,也让学校体育发展迎来了良好契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腾出了许多空闲时间,足以看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再是难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必将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