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及防治措施探讨
2023-10-21查慧萍新疆医科大学
查慧萍 新疆医科大学
当代体育运动中,田径项目练习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田径项目较多,不同项目对机体各部位的刺激不同,实际锻炼中容易出现损伤,具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田径项目训练比较特殊,对场地、器材、身体素质等方面要求较高,而且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因素较多,如果运动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给学生以后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田径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大化地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率,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田径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指的是人体运动中,因运动不当或者过量运动导致机体受破坏的情况。田径运动涉及到的组织部位较多,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擦伤、肌肉拉伤等损伤[1]。
(一)擦伤
擦伤是皮肤与物体接触、摩擦产生的皮外伤害,比如学生跑步过程中,突然摔倒会与地面发生摩擦,从而引发皮肤擦伤。这种运动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身体某个部位出现表皮剥落、组织液渗出等,严重的话出血较多。擦伤主要出现在学生四肢关节处。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学生肌肉、韧带等因收缩或拉长而引发的肌肉损伤、韧带撕裂等伤害。当出现肌肉拉伤时,学生会出现肌肉疼痛、肿胀等问题。在田径训练中,如果学生受伤的肌肉再次收缩或拉长,其疼痛感会瞬间加剧。若学生肌肉存在局部凹陷或凸起等情况时,基本可判断为肌肉断裂[2]。
(三)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是田径项目运动中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这种损伤主要出现在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比如,学生在跳跃运动中容易出现踝关节扭伤,当学生跳起或落地过程中身体出现失衡,会出现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等损伤。一般情况下,踝外侧韧带扭伤大多是脚内翻引起的。一旦出现踝关节扭伤的情况,学生的患足持重能力会有所下降,严重的话会出现跛行等问题。
二、田径项目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田径项目主要包括跳跃类项目、跑类项目以及投掷类项目等,这些项目对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有较高要求,也对人体心理因素的要求极高。在田径运动过程中,不同运动项目会引发不同的损伤类型,而且这些损伤与项目特征相符。在田径项目运动中,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田径项目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其原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客观原因[3]。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其一,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不强。当前一些学生在田径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没有使用相关防护设备做好各个关节的保护工作,尤其是膝盖、踝关节等易受伤部位的防护,在无形中增加了运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另外,部分学生对运动损伤不够重视,认为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无可厚非,并不会影响后续的训练。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学生在田径项目训练中的受伤风险大大增加,使得学生的运动损伤加剧,给学生身心造成很大伤害。
其二,学生运动前的热身活动不够充分。学生在田径运动前准备不充分,是造成田径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田径项目运动训练量比较大,在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十分重要。通过适当、科学的热身运动,可以提高学生身体肌肉的温度,使学生身体保持放松状态,提高各个关节部位的灵活性。但是当前一些学生对运动前的热身活动重视度不够,运动准备活动不充分,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踢腿活动,难以达到热身效果,会增加学生田径运动中的受伤风险,进而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其三,学生训练强度过大。人体运动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不同人可接受的训练强度有限,对训练强度的承受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开展田径运动训练时,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生理特点,了解学生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负荷,合理控制训练强度,才能避免运动损伤。但是一些学生为了在训练中脱颖而出或者参加一些比赛项目,不顾身体素质盲目训练,导致训练强度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极易引起运动损伤,如果长期下去还有可能形成劳损。另外,一些学生进行田径运动时,技术动作规范性不足,不仅影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提升,而且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在训练过程中,只有规范训练动作,形成优良的训练习惯,才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风险。
其四,学生本身身体素质不强。田径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练习田径不仅需要学生身体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与灵活性,而且对学生的爆发力要求较高。在田径项目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会影响运动成绩。但是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如果身体机能不良,在田径运动中很可能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引发运动损伤。此外,如果学生在田径运动前睡眠不足,其肌肉力量、速度等运动指标也不高,从而增加运动损伤风险[4]。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其一,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制定的训练计划不够合理。田径项目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学生运动时存在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教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周期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但是一些教师专业素养不高,难以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组织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会增加运动损伤风险,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如果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的动作技术的讲解不太合理,学生对动作技术要领掌握的不够透彻,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技术动作错误,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如果体育教师对训练内容把握不够,安排的训练内容强度过大或者难度偏大,与学生身体素质不符,也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如果体育教师不注重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环节,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5]。
其二,体育教师训练经验不足,难以正确应对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团竞项目的训练量较大,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是所有学生向往的。大多数学生对田径项目及运动损伤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体育教师。如果体育教师缺乏田径训练经验,对运动损伤知识了解的较少,学生运动存在较大的损伤风险。另外,在田径项目训练中,如果学生突发运动损伤,而体育教师难以正确应对,导致学生运动损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运动损伤程度,而且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客观原因
田径项目训练比较特殊,对场地、器材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这些客观因素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运动场地的好坏、使用设备设施是否满足训练要求等,都会影响学生运动损伤风险。一些学校的运动场地是塑胶场地,质地非常硬,对学生身体的反冲力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现象。一些学校的场地器材更新较慢、维修保养力度较小等,这些也是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原因。此外,田径项目训练大多是在露天时候进行,运动过程中天气原因也会造成运动损伤。
三、预防田径项目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一)学生方面的预防措施
其一,增强运动损伤防范意识。目前学生对自身生理特点了解度不够、缺乏对田径训练常识或者人体结构知识的认识,总体上思想认识不高,是导致田径运动损伤出现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学生需要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了解和掌握人体结构和运动训练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做好自我保护。另外,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学习运动损伤相关的教育内容,不断增强运动损伤防范意识,将运动损伤预防观念渗透到田径运动训练的全过程。
其二,田径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科学合理的热身活动能够提高人体肌肉温度与兴奋性,使肌肉与内脏器官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激发出各个关节部位的灵活性,为接下来的运动训练做好准备。由此可见,热身活动的作用十分关键。为此,学生在田径运动前需要做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将机体功能状态与训练内容有机结合,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其三,学生要熟知自身的身体机能。学生应当对自己的身体有透彻的理解,能够准确认识到自身机体的优点与不足,在田径运动中有意识地减少运动损伤。同时,学生应当积极与体育教师沟通交流,根据自身机能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采用适宜的训练方式,将自身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四,做好田径训练后的放松活动。训练后放松活动质量对学生运动水平提升、身体健康等有直接影响。田径训练中,通过充分的整理放松活动,学生内脏器官与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不仅可以消除身体疲劳,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方面的预防措施
其一,合理安排田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体育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与训练负荷,从学生身体素质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计划与学生身体素质相匹配,高效化地完成田径训练任务。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严格遵循训练规律,按部就班地提高运动负荷与训练强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另外,教师需要根据实际训练情况优化和调整训练计划,尽可能避免因运动量过大、运动强度过高等带来的运动损伤。
其二,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应当主动学习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只有扎实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科学预防运动损伤。首先,体育教师应当清晰地了解那些技术环节、技术动作容易引发学生的运动损伤,在训练之前组织学生做好预防。其次,体育教师应掌握基本的急救处理知识,一旦学生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教师应当做出及时有效的急救与处理,避免运动损伤程度加深。
其三,加强运动损伤防护方面的指导。体育教师是田径项目训练的主导者和组织者,需要加强运动损伤预防与防护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运动损伤防护意识,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开展运动训练。另外,在训练过程后,教师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训练的主动新和自信心,有效减小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三)训练条件方面的防治措施
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是学生田径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舒适的训练场地、安全的训练器材不仅有助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在田径项目训练中,我们应当保证训练场地、器材等基本训练条件,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
其一,合理选择运动场地。国家对田径运动场地提出了明确标准,学生在平常训练中应当在标准的运行场地训练,不达标的训练场地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运动损伤。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选择合理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帮助学生规避运动损伤风险[6]。
其二,加强训练器材的维护。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田径训练的安全,学校应当定期检修和维护运动场地的训练器材,及时维修损坏的器材配件,更换已经损坏的训练器材,有效消除训练的安全隐患。另外,每次开展田径运动训练之前,教师和学生需要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为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保障运动训练的正常开展,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其三,加强对不良天气因素的防治。天气因素对训练效果、运动损伤都有一定影响。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不良天气的防治,通过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教师应适当减少学生的训练量,提前准备藿香正气水等必要药品,避免运动过程中突发问题的出现;如果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避免因天气原因造成运动损伤;如果天气过于寒冷,学生的身体机能会有所减弱。教师应当合理调整训练量与训练时间,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项目在体育领域扮演者重要角色。田径运动的技术性很强,学生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运动场地或者天气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出现。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应当增强运动损伤防范意识,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并且对自身的身体机能有深入了解。另外,体育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训练强度,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安排训练内容、训练负荷等,将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将至最低,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