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2023-10-21苏红平

学周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习惯教师教学

苏红平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中学,甘肃庄浪 744600)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首要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地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习惯培养要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模式,唤醒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身,进而增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成效。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的基本思路

(一)激发兴趣

兴趣在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产生无穷的学习和探索动力,也更乐于接受教师所渗透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反之,如果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无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变得低迷,那么习惯的培养也会陷入困境。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激发兴趣的基本思路,挖掘学生在认知、行为、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采取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渴望与同伴沟通,教师就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偏好信息化学习模式,教师就加强互联网技术资源的使用,使其经历“被动—主动—自动化”的过程,从而为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提质增效。

(二)循序渐进

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对良好学习行为的接纳程度也高低不等,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善于拆解目标、从低要求做起,在学生完成小目标、获得成就感之后,再进行更高阶的学习行为训练。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探索循序渐进的教学路线,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分配容易实现的学习任务,渗透学习行为和方法,待学生慢慢习惯并能够自我掌控后,再适度增加任务难度,比如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自学和预习,向其传授读教材、读地图、划重点等自学方法,逐步组织学生合作自学、独立自学,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接纳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持续培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强调持之以恒和反复练习。著名的21 天法则指出,一个稳定习惯的养成,至少要连续不停地坚持21 天,21 天法则是一个理想值,受课程和课时的限制,学生无法保障每天的训练量,习惯培养的时间还要延长,因此,教师应该延展持续培养的基本思路,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步做好长远的计划和眼前的安排,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习惯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周期,制定每课时、每周、每月、每学期的教学方案,在方案中设计丰富的实践练习活动,根据计划和方案执行教学,确保学生的实践行为得到反复强化和巩固,从而积土成山,形成稳定的实践探索习惯。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开展微课预习,培养学生的地理预习习惯

预习是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点之一,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要点,初知概貌、生出疑问,带着疑问开展新课探索,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下基础。微课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和提纲挈领功能的教学工具,可以整合地理课程知识点、发布预习任务,并通过信息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着力开展微课预习活动,立足地理教材开发信息多媒体资源,做好预习微课件设计和预习指导工作,推动学生地理预习习惯的养成。

如在关于认识地球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预习微课件中,整理短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提前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以及地球仪上地轴、两极、经纬线、赤道、经纬度等概念知识。教师播放预习微课件,组织学生四人一组预习教材中对地球仪的介绍,着重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以及地球仪上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的颜色、符号以及文字。各组完成教材预习任务之后,教师拿出地球仪检验预习成果,让各小组轮流上台,指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东西半球,以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教师可以把学生答错的知识点记在黑板上,标上重点符号,指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加强留心,这样在微课预习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初步筛选出地理课的疑难知识点,并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和习惯[1]。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联系现实习惯

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说,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部分学生学习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的相关知识时,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影响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而教师应用生活化资源能够加强地理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契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景象,揭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的习惯。

教师应该做好地理教材的分析工作,找到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点,开发相关的生活化素材来创设情境,包括图片、歌曲、新闻、地理纪录片等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情境和已有生活经验,开展学习,有意识地把地理概念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高粱、养殖鱼、果树等图片,鼓励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农产品,学生积极举例,了解到生活中的一饮一食都离不开农产品。随后,教师出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处区域,探讨本土盛产的农作物,并联系本土的地形、气候、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分析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让学生联系现实和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讨论“秦岭—淮河”一线两侧种植业和农作物分布的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反馈:“该线以北多是旱地,是小麦的主产区;该线以南多是水田,是水稻的主产区。甜菜、玉米、花生多分布在北方,甘蔗、油菜多分布于南方。”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就能从现实出发,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形成联系现实的思维和学习习惯[2]。

(三)开展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习惯

地理是一门强调探究和分析的科目,每个学生的地理基础和优势不同,加强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习惯,能够点燃集体智慧,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补充,使其合力解决地理问题。分组协作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营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开展分组协作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体验攻克疑难的成就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互动探究习惯。

在基于分组协作培养互动探究习惯时,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教学需求,精心设计问题或任务,发布给学生之后,将学生划分成4—5 人的小组,然后鼓励学生分组进行互动分析、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提供思路点拨和方法指导。如在关于《多民族的家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出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同时提出几个探究问题:“①图中黄色代表什么民族?分布在哪些地区?②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优势?③我国民族构成情况是怎样的?”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协作解析问题,引导各小组结合分布图和教材文字说明开展互动讨论,踊跃表达观点和见解,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错杂居结构。完成所有问题的解答后,各小组核对问题结论,针对小组之间不统一或存在争议的结论,教师再进行精讲,这样就顺利达成了培养学生互动探究技能和习惯的目的[3]。

(四)重视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习惯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也是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现阶段学生的读图用图习惯普遍偏弱,无法将地理事物、知识和地图衔接起来,制约地理综合思维和空间分布观念的建立。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地图分析,加强用地图讲授知识,引导学生用地图识记地形、地势和空间分布信息,从而助推学生读图用图习惯的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习惯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像图表材料,引导学生边看书、边看图,形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根据课程要点开展地图分析活动,指导学生尝试识别不同比例的地图,用比例尺测算距离、高程、确定方向,熟练地读出地图上任何地点的经纬度[4]。此外,教师还应该实施绘图、填图等形式的地图分析训练,比如在掌握我国山脉、河流的分布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简易的中国地形图,在空白图稿上画出不同走向的山脉、河流,勾勒出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主要地形轮廓,让学生与同桌进行合作,指着绘好的简易地图,相互复述山脉、河流、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从而通过持续性的地图分析和练习,强化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习惯[5]。

(五)设计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习惯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实践也是中学生必备的行动能力和学习习惯。模拟实验适用于学生实践习惯的培养,能够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元素,深化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聚焦学生地理实践习惯的养成,设计多样化的模拟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效度。

在基于实验活动培养地理实践习惯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遵循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控制变量的理念,开发各类生活器材和资源,做好实验方案和流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场景的布置、操作、观察和拍摄记录等,使其体验动手实操的乐趣。如在关于冲积扇的地理教学中,冲积扇的地貌特点知识比较抽象,其形成过程具有动态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准备沙石、面粉、谷子、大米等材料,模拟不同粒径的泥沙,组织学生分小组,使用A3 纸、文件夹、烧杯、三角板等工具,开展模拟河流出山之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扇形沉积物的实验操作,配置移动摄录工具,让各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现象拍摄下来,最后回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合作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并根据实验现象,动手绘制冲积扇的剖面图,标注颗粒物的沉积厚度、大小分布和地势变化等信息,这样通过设计开展模拟实验活动,学生的地理实践习惯就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6]。

(六)组织经验分享,培养学生的自觉反思习惯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地理知识领悟程度、形成的学习策略都不尽相同,具有反思意识和习惯的学生,会不断自省和自我调控。交流和分享是促进学生反思的可靠途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小结的设计,带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梳理,让学生自主、协作互动,阐述在课堂探究中的收获,引导学生在沟通和比较中,了解自身的短板并及时补足,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反思习惯的形成,拓展学生的进步空间。

在培养自觉反思习惯时,教师应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总结的契机,利用教学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比如教师可以提问:“通过本课学习,大家了解到哪些地理环境和人文知识?掌握了哪些新的思考方法和探究技巧?能否将独到的经验与身边伙伴分享?”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让学生合作回顾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点,包括地图识别、填绘,地理观察、调查、观测、实验等,说一说彼此是如何操作的,有什么事项需要注意,使学生能够发现伙伴的技能优势,积极求取经验、为自己所用。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互换课堂学习笔记,审视自己有哪些知识点漏记了,并立即补充。这样通过组织经验交流,就能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反思、自我完善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遵循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和持续培养三条基本路线。教师应该着眼于地理教学实际和学习习惯的发展重点,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开展微课预习、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分组协作、重视地图分析、设计实验活动、组织经验分享等路径,把习惯的培养覆盖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多角度培育学生的地理预习、联系现实、互动探究、读图用图、地理实践、自觉反思等优良习惯,使其形成有策略、有方法、长效性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

猜你喜欢

习惯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