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视野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3-10-21刘小兵李小青
刘小兵,李小青
(1.湘南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2.湖南省桂阳县蒙泉学校,湖南桂阳 424400)
2017 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范人才,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办法》在宗旨、毕业要求、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协同配合。然而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科学合理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问题,是当前体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等变化,适时合理地作出调整和优化,尤其在师范专业认证和“双减”政策背景下,需要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来改进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学科建设强调打破专业课程界限,提倡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所以,改进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紧跟新时代要求、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尽量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和时间,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训练。而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训练需要科学的指导,这就给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前提条件,因此,全面优化和改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困境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定位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育专业缺少对专业的社会需要、岗位需求、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方针的精准分析,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模糊不清。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专业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原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更好体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没能体现新时代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师范专业毕业生师德和对教育的奉献精神,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和行业需求理解不深,继而出现部分大学生缺乏奋斗目标,也缺乏促使自己进步的内驱力,学习兴趣不定。
(二)课程内容有待丰富
学科建设强调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然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仍然只是包含传统的基础理论内容,存在陈旧重复的弊端,缺乏时代性、前瞻性。一方面,课程内容陈旧、重叠内容较多,教材版本更新滞后,缺乏新颖性、实践性、前沿性,没有把思政教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师德教育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面狭窄,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较少,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性。虽然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已向其他领域进行了延伸,开设了一些跨学科课程,但仅仅局限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与体育教育的实习、见习等实践工作脱钩。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实习、见习、研习等实践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有的高校教育实习时间只有两个月,除去两周的见习及后面的总结时间,真正留给学生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所剩无几,导致学生教学技能打磨的时间不足,继而出现动作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精练及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一些教师欠缺中学教学实践经验,不熟悉中学现行的教材教法,从而导致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不理想。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的合作培养机制不完善,虽然高校在一些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但与中学教师交流甚少,导致学生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实践环节出现不少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实习前的备战与中学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比较严重,比如有些高校教育实习前的备战内容有中学生广播体操一项,而有些中学为了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操的兴趣性、积极性而变为跑操、跳舞等运动项目,造成实习备战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课程实施不够灵活
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方式是课程体系合理化的助推器。受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屈指可数,师资来源和结构比较固定,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体育院校和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大学,导致跨学科课程的教学难以有效实施,只能是机械性地在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的圈层中无限循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盛行,教学方式古板、枯燥,积重难返。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授课思维僵硬、固化,主要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如在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授课中,虽然融入了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教学方式,但是任课教师在大部分教学时间里还是向学生阐述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模拟、探讨式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很少,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低下。在课程设置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沿用原有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少体现专业特色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欠缺体育学科前沿知识,课堂教学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五)课程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课程评价可直观判断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促进课程体系优化的有效手段。尽管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和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创新,但仔细观察后,很多情况下仍然采用“教师考学生”和“学生评教师”的方式,始终无法摆脱“终结性考试”和“量化式打分”的束缚,课程评价欠缺公平。一方面,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生态中,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缺少体育教育专业专家、社会同行、其他高校教师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参与,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与课程目标相脱节。另一方面,评价方式较为局限。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终结性考试为主,一考定成绩,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则是采取量化打分的形式,二者相互割裂、互不相关,造成评价结果不公正、不合理、不客观。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20%、实验成绩占比20%、期末成绩占比60%,比例失调较为严重,这还是有实验课的科目成绩占比,没实验课的课程,则期末成绩占比高达80%,比例失调更为严重;教师的“成绩”则是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在评教系统上先对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再给任课教师具体打分,这一过程极易受学生情感态度、喜好、价值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公正,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三、优化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师德规范、爱岗敬业和创新意识等。通过对行业需求、社会需求分析,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及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面向中学体育教育发展需求,具有高尚的师德规范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并提出“一践行三学会”、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人文素养、班级指导、综合育人、沟通合作等要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按照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通过建立“三层次、四阶段、多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学校、学院、专业等三个层次,期初、期中、期末、毕业等四个阶段,对教师教学常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就业质量等多环节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学校层面提出专业认证总体方案,提供专业认证所需的条件、资源和平台;学院层面主要依据学校的总体方案制定具体相关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见习、实习、研习等环节能有效开展,做到有据可查,有文件可依。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奖惩条例、教学考核细则、督导听课方式等。专业要根据学校、学院相关的制度、文件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与质量检查。如期初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育实习等;期中进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听课、公开课、教学常规检查等;期末试卷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学评价及落实毕业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跟踪等工作。
提升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不二选项。一方面,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充电”,活到老,学到老,鼓励其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事业单位进行访学交流,走“走出去”战略;二是建立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升上课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适当放宽教师招聘条件,提高眼界,招聘时不要仅局限于体育教育背景,积极吸纳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在术科方面,积极引进具有省队经历,甚至国家队经历的优秀人才,并且使他们长久地留下来,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事业留人。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讲学、现场指导,走“引进来”战略。
(三)除旧推新,整合课程内容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既牢牢立足于体育本身,又深刻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前沿,要与时俱进。一是要大胆删减与培养目标不吻合的课程,整合相似和重合的课程内容。二是要及时编写新教材,淘汰过时与缺乏特色的课程内容,补充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三是大力开设跨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补充法学、社会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类课程,打造完整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内容,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四)多措并举,完善课程评价
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保障与支撑。多举措健全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能够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确保教学质量,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其一,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在学校层面,完善学校相关机构对课堂的监督、听课、督导组督查、同一教研室教师互听、互评等制度,建立校院两级评价机制;在社会层面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体育领域的优秀企业家、毕业多年的优秀校友等共同参与,创建多维度评价机制;融合校内外评价主体的意见、建议,避免评价结果主观、片面,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其二,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具体来说,以“体育经济学”为例,其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应在不抛弃期末考试这一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可分为课堂小组互动讨论、实习报告、上课展示和论文汇报等形式,根据预先制定的评分标准,采取教师评分和学生互相打分的方式,更加侧重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满足专业建设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