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鄂西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实践策略研究

2023-10-20邓小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鄂西土家恩施

邓小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鄂西南民族地区地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积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2014 年9 月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种将非遗保护在孕育和发展的原生环境中,使当地民众、保护对象和原生环境和谐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保护模式。为践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必须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享受,才能彰显非遗的时代魅力。实践证明,非遗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以及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旅融合为“非遗+旅游”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如何推动新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融入国家战略之中,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文献回顾: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

非遗作为文化领域中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50 年代日本对“无形文化财”的界定。学术界对非遗概念的确定,伴随官方文件中的变化而经历了从“无形文化遗产”“民间创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直到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诞生,这一概念才最终确立。

随着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化成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最早提出非遗旅游化生存的是王德刚,他认为非遗的旅游化生存可以分为舞台化(景区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社区旅游模式)两种类型[2]。邓小艳基于符号消费背景分析,指出非遗开发应以非遗的“符号意义”为核心,把整个开发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3]。田茂军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探析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4]。自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以来,文旅融合成为促进非遗资源活化的重要契机。李江敏等提出了非遗的旅游活化之道[5]。王芳等运用跨领域文化学理论尝试构建了一个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管理概念模型,丰富了传统技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发展[6]。萧放等探析了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7]。田磊等对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进行了研究[8]。宋晓等认为,非遗进景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化现象,并以多案例研究打开了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9]。谈国新等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对非遗顺应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并对其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可持续路径进行了研究[10]。

伴随着非遗实践研究的深入,魏雷、朱竑指出,非遗实践已经突破了区域性和群体性边界,强调非遗的传承是一个跨地方聚合的过程,于是从地理学方面提出了一种跨地性研究视角,将非遗实践看作是一套以地方为中心,与不同尺度的外部建立有开放性、动态性联系的复合过程[11]。本文拟将结合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赋存状况,从在地化和跨地化两方面总结概括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旅游”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创新式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借鉴。

二、资源禀赋:鄂西南民族地区的非遗赋存状况

鄂西南民族地区非遗赋存十分丰富,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截至2022 年底,该地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 项(如表1 所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9 项,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 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若干项。这些厚重的历史遗珍根脉绵长,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风韵,共同编织出一幅鄂西南民族地区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也为文旅融合发展积淀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表1 鄂西南民族地区国家级非遗名录

三、在地化与跨地化:鄂西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实践策略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许多非遗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中逐渐绽放出时代芳华。通过实地调研与体验、查阅网络与文献资料,鄂西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实践策略具体表现为在地化和跨地化两种。

(一)在地化

在地化实践强调非遗的地域和群体边界性。从地域来说,“非遗+旅游”主要是立足于产生非遗的特定区域地理空间来开展,注重特定非遗展示和传承空间的营造;从群体来说,“非遗+旅游”主要是特定区域内共享区域文化的认同性群体[12]对非遗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结合鄂西南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来看,在地化实践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入地方旅游空间,包括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例如,2022 年5 月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街区的恩施土家女儿城,涉及非遗项目28 项,包括国家级非遗9 项(恩施傩戏、南剧、土家族撒叶儿嗬、鹤峰围鼓、土家族摆手舞、长江峡江号子、利川灯歌、漆制作技艺、恩施扬琴)、省级非遗14项(恩施土家女儿会、哭嫁歌、建始南乡锣鼓、鹤峰山歌、恩施五句子山歌、滚龙连厢、恩施耍耍、鹤峰柳子戏、巴东堂戏、建始喜花鼓、满堂音、石工号子、竹编技艺、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和州级非遗5 项(薅草锣鼓、恩施花锣鼓、高腔山歌、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木胎漆器髹饰技艺)[13]。又如,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五峰县采花乡及其辖区内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栗子坪村拥有国家级非遗土家族撒叶儿嗬;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和被纳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是传承了300 多年的艺术孤品、省级非遗满堂音的发源地;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和兴安村都是国家级非遗摆手舞的发源地,好多寨子都有保存完好的古色古香的土家族吊脚楼;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长阳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流传着吃“年猪饭”等诸多土家习俗,所有这些村落都是游客体验土家非遗、感受浓郁土家气息的地方。

二是建设非遗体验传承设施,包括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非遗馆、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研学基地、非遗展示长廊等。例如,截至2022 年底,五峰全县范围内已建成1 个非遗传承展示馆、10 个非遗传习所、33 个传承基地,建设了松树坡、金翔茶业、熏风古道3 家非遗民俗博物馆,建成9 个非遗工坊,打造了精竹艺术、柴埠溪竹编、汲明土家罐罐茶等技艺类传承示范基地[14],沿351 国道千丈岩段建设2000 多平方米非遗彩绘长廊,这些存储土家乡土记忆的空间既是非遗展示和传承场所,也构筑成游客感受和体验非遗魅力、开展非遗研学旅行和文旅康养的重要载体。又如,2022 年7 月正式开馆的长阳县非遗馆共展出土家族撒叶儿嗬、都镇湾故事、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等多项非遗,透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神韵,以全新的展览技术和有趣的互动体验向游客展示和传播非遗。

三是融入旅游展演,包括实景舞台剧、景区非遗民俗展演等。例如,2021 年盛装启幕的恩施大峡谷山水实景音乐剧《龙船调》,是恩施地区土司时代土家族爱情故事的现代化演绎,汲取了恩施土家民族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以大峡谷的绝壁景观为舞台背景,辅以高科技舞台特效技术,给游客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又如,长阳清江画廊景区非遗民俗演出剧场表演的《花咚咚的姐》,是清江流域首部室内原生态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融合长阳原生态山歌、南曲、哭嫁等16 项非遗,通过沉浸式场景化,展现土家族人4000 年独特的历史文化;五峰柴埠溪景区常年都有南曲、星岩坪山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精细竹编等非遗展演服务。

四是融入节事和赛事活动,包括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艺术节、文化旅游节、传统美食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各种文旅体赛等。例如,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节日,是土家族青年追求自由婚恋的节日盛会,每年定期举行,期间会举行情歌会、赶场相亲、土家婚俗表演、土家族苗族服饰展演等非遗展演活动,精彩纷呈、新意不断,轮番向游客展示土家文化亮点。又如,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长阳资丘文化馆,连续46 年助力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暨非遗展演活动,构建游客体验山歌、南曲、撒叶儿嗬、花鼓子等土家非遗的重要平台;在长阳清江方山景区,山歌、南曲、巴山舞队等民俗文化表演是每年传统美食节“万人年猪宴”的重头戏,游客还可以体验看“年猪祭祀”、品尝地道“抬格子”蒸肉、喝苞谷酒等丰富多彩的“土家文化大餐”。

五是融入各类旅游设施及各类产品,包括特色餐厅、旅游民宿、车站、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文创产品、美食产品等。例如,五峰县打造了古树山庄、青岗岭生态农庄、长乐十碗3 个非遗特色体验餐厅,其中柴埠溪景区长乐十碗餐厅让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民族文化气息,餐厅外挂着五峰精细竹编技艺灯笼,餐厅内绘有土家白虎图腾的吧台、土家姑娘扯脸、上花轿、拜堂成亲的民俗画,餐桌中间镶嵌着南曲形象造景,餐椅上搁放着西兰卡普坐垫,并将土家族有名的传统土司宴“十碗八扣”打造成特色招牌美食,上菜时合着五峰民间吹打乐六合班子吹起的“菜调子”,不仅让游客品尝非遗美食,还可以获得非遗沉浸式体验[15]。又如,恩施以土家族白虎图腾为原型设计的IP 形象白虎“利巴”被延展设计成带有“利巴”IP 形象的笔记本、文具盒、茶杯等30 多个类别的文创产品。

(二)跨地化

跨地化实践强调非遗的地域和群体的跨界性,即非遗的跨地方聚合[11]和多区域民众共享。从地域来说,“非遗+旅游”会跨越本土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本土之外的地方创建非遗展示、生产和消费的文化空间[11],甚或是虚拟网络空间下实现重塑与创新;从群体来说,“非遗+旅游”是跨区域的以特定文化认同聚集而成的群体[12]对非遗的诠释、表达、传播和传承。结合鄂西南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来看,跨地化实践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入异地展演展示空间,包括文旅博览会、文艺展演、中国旅游日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展演或非遗展销会等。例如,2021 年11 月26 日,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清江画廊景区全方位展现了非遗民俗文化,并开展了多种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活动。“海外云特汇”直播活动现场为观众呈上优质文旅新品,清江画廊B 线影画游产品和非遗大戏《花咚咚的姐》成为参展观众关注的焦点,清江画廊演艺团队带来的《长阳南曲》《长阳巴山舞》《姐儿生的乖》《清江画廊土家妹》等非遗经典节目吸引了大量参展观众驻足观看[16]。又如,五峰组织土家族打溜子项目赴广州市五峰商会驻会展演,赴武汉参加“湖北省第三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赴重庆参加“2022 中国黄水旅游度假区土家文化旅游季展演”;组织南曲、五峰精细竹编技艺、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艺参加2022 中国旅游日湖北分会场非遗项目展演;组织南曲等项目参加湖北省民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17];组织南曲、星岩坪山歌、土家精细竹编技艺等项目参加鄂湘皖赣四省非遗联展等各级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再如,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柏杨豆干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何氏根雕等10 个非遗项目亮相湖北主会场的现场展销会。异地展演展示空间的融入构筑了非遗跨地方聚合、阐释、展示、交流和传播等多元化平台,有助于激发更多文旅消费者的旅游兴趣。

二是融入线上展演展示空间,包括非遗短视频、线上非遗购物节、非遗纪录片、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平台等。例如,2023 年初,恩施市非遗中心陆续将糍粑制作技艺、豆皮制作技艺、苞谷麻糖制作技艺等9 个非遗项目小视频在“恩施非遗”抖音号、“硒都艺苑”视频号、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播出,其中“瑞虎贺春过大年之剪纸”在文旅部官方网站“视频直播家乡年”专区中播出。又如,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恩施州组织了15 家非遗企业117 类非遗产品参加了湖北省的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在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电商、快手、万达集团、唯品会、小红书等网络销售平台向全国人民推广。再如,恩施州文旅局宣传营销推广中心联合百度精心策划了一档有价值、有深度、有意义、有情怀的系列纪录片《宝藏恩施·非遗》采用微记录的拍摄手法,结合恩施的本土文化,以平凡的人物视角展开叙述,不仅让大家看到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也充分展示了宝藏恩施非遗的魅力及匠心传承的精神。2022 年1 月20 日至2月底,该纪录片通过百度新媒体端口持续进行宝藏恩施六大非遗文化(美食、舞蹈、技艺、音乐、南剧)宣传和展示。这些线上展示让恩施非遗不再拘泥于传统观赏体验模式,而是打破常态,以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可以让游客多角度感悟非遗的独特魅力[18]。

三是融入异地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包括主题公园、民俗文化景区、国家文化公园等。例如,2022 年宜昌市端午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宜昌市三峡非遗in 巷推出的首个非遗情景剧《峡归·175》中,以沉浸式音舞诗的形式,融入了西兰卡普、峡江号子、撒叶儿嗬等非遗元素,给游客带来了感官的愉悦和精神的滋养。又如,成功入选2022 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的宜昌车溪民俗旅游区,既有土家织锦、打铁、纳鞋、制茶、竹编、榨油、磨豆腐、打糍粑等土家传统工艺的展示表演,也有南曲、堂调、高腔山歌对唱、杂耍、祭火神、哭嫁等土家民间表演艺术展示,其旅游展演和技艺传授队伍中不乏来自恩施、长阳的非遗传承人;景区中的车溪土家民俗博物馆,起初是由长阳资丘镇农民田昌杰创建的中国首家私立土家民俗博物馆搬移过来的,其间收藏了他穿行村寨而收集的多件土家民俗文物,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向游客展示和传递着土家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另外,鄂西南民族地区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其建设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民族非遗被挖掘、串联与呈现,让游客有更多机会体验这一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奇妙。

四、结语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释放非遗的“文化力”和激活非遗的“发展力”,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19]。近几年,鄂西南民族地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做了一系列“非遗+旅游”的在地化和跨地化实践探索。202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023 年2 月22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23〕21 号)(以下简称《通知》),对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做了进一步部署。未来,如何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文旅部《通知》的具体任务,鄂西南民族地区还需要与时俱进,聚力创新,引导相关主体正确把握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实推动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鄂西土家恩施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土家美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