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的匾额收藏一直是傲娇的存在
2023-10-20谭立辉
文/图:谭立辉
近年来收藏市场高潮迭起,也让很多之前相对“冷门”的藏品,被市场发掘出来,收获了新的市场定价,匾额收藏当属其中之一,尤其是“文人题字匾”和“堂号匾”。笔者近期遇见几件颇具文化气息的匾额,忍不住与君共享。
张之洞行书《莲韬馆》木匾额(广雅中学藏)
匾额,集多种艺术于一体
相比书画、瓷器等收藏门类,匾额算是小众收藏之一。但实际上,匾额存在的历史已经是非常悠久了,始于秦,盛行于明清,它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艺术于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匾额文化和风景。
匾额,又称扁额、牌额,按形式可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多缀于古建筑上,与雄伟壮观的建筑交相辉映。其实,在古时,牌、匾和额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功能、用途以及形制上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百年来大量匾额逐步消失,人们大多数已经分不清其中的区别,基本将它们统一归类为牌匾或匾额。
古代匾额,最初是石质雕刻,后来又出现了木制和铁制匾额,最后木制匾额占据了市场中最多的数量。由于木刻更能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所以匾额通常以樟木、杏木和楠木等上好的硬木制成。按照匾额的性质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堂号匾”;第二种是“牌坊匾”,通常用作朝廷对官员、义士、烈妇等的各类表彰;第三种是“祝寿喜庆匾”;第四种是商业经营中的“店铺字号匾”;最后一种就是“文人题字匾”,带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或是座右铭式文字的匾。
一般来说,匾额注重题额者的书法艺术水平或身份地位,以此彰显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品位。古代的贵族、官宦、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皇帝御赐的匾额为荣。而普通匾额的制作过程,则是先请有学识之人,摘句寻章,选撰妥当之辞,再拜求当地或全国享有盛誉、地位显赫的才子、硕儒、名绅题写,最后由工匠制匾,大多以楷、草、行、隶、篆黑漆金字为主,老远一看,显得醒目、端庄、大气。
陈献章草书《不作别有》木对联匾(伏庐主人藏)
何绍基行书《芹根桐树》木对联匾(伏庐主人藏)
几件颇有文化气息的匾额
张之洞行书《莲韬馆》木匾额
“莲韬馆”是广雅书院山长日常所居以及接见生员之地,张之洞为之取“莲韬”二字以及用他那取法苏米(苏轼、米芾)、沉雄有力、遒劲俊迈的书法写下这样的一段跋语,寄寓着他作为书院的创建者对书院师生们的期望与要求,即学子们要有“莲”(良校与良师),而书院及山长、教席(老师)则要当好学生们的“韬”。莲韬馆多年前已坍塌无存,悬挂在馆门上方的木匾也流落民间。2004 年,此件现存唯一的一件张之洞遗留在广雅书院的手迹,被热心人士在旧物店购得并完璧归赵,无偿捐赠回广雅中学收藏。
陈献章草书《不作别有》对联匾
此对联匾所镌刻之书法作品,乃陈献章书于弘治元年(1488 年)春正月,为其晚年作品。此书所用之笔为陈献章始创之茅龙笔,以新会特产之茅草所制,一般书家极少使用。此笔毫锋秃散,毛硬易干,独具特色。本幅作品下笔顿挫有力,毫端开叉,形成了较多的飞白之笔。字迹线条粗细变化丰富,运笔迅疾奔放,显示出挥洒自如、独树一帜的律动韵致。
何绍基行书《芹根桐树》木对联匾
联语“芹根生叶石池浅,桐树坠花金井香”,对仗工整,充分表现园林秀美景致。此对联匾所镌刻之书法作品,乃何绍基用其最为擅长之行书写就,尤于恣肆中见逸气。通篇字体忽而似壮士用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恰正如杨守敬所言:“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匾额已经丧失了之前的实用性和象征价值,存世量越来越少,更多地成为园林、风景的点缀。但是,作为有着2000 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匾额融合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装饰美学,其蕴含的珍贵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愿我们能从这匾额收藏中得到更多的回味、遐想、警醒、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