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3-10-20周朋程

江苏商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愿量表

周朋程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73%,网民每周上网时长超过28 小时。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们的工作、出行以及消费等带来了便利与快捷。现有研究发现,网络中不同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有着重大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在线互动行为一方面满足了参与者的人际交往、 休闲娱乐、个性表达、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为商业组织的产品开发、客户体验提升、消费心理洞察、顾客黏性增强等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现实中网络使用者互动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在线互动行为的价值发挥。现有关于在线互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线互动的影响、积极作用等后置变量,而对于在线互动意愿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在线互动意愿的前因变量,为进一步提升在线互动意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网络疏离感与在线互动意愿

网络疏离感是心理学中“疏离感(alienation)”一词在网络情景中的延伸,主要是指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意义感、不可控制感、无规范感、人际疏远感等主观感受(嵇东海,2010)。网络疏离感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的消极体验,网络的不当使用会引发家庭纠纷,增加人际交往的风险(Oravec,2000)。上网时间越长,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孤独感(Kraut,1998)。互联网的使用减少了与家人、朋友间的交流,疏远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Sanders et al.,2000)。商业网络平台的内容泛娱乐化、低俗化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信息焦虑、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泄露等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世界的担忧与不信任(王品芝等,2022)。网络的种种弊端势必会引发随之而来的无意义感、无规范感和孤独感等网络疏离感,而网络疏离感使得网络参与者对网络产生担忧和抵制,对在线互动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降低参与在线互动的意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网络疏离感负向影响在线互动意愿。

(二)网络自我表露与在线互动意愿

网络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概念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主要指个体在网络世界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等自我呈现的行为(谢笑春,2013)。网络自我表露的目的在于维持网络沟通,具有匿名性、去中心性、虚拟性等特点。现有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表露会促进社会互动和人际交流(吴巧云等,2008)。网络的视觉匿名性需要积极的自我表露信息才能促进和维持网络沟通(Walther et al.,1992)。一项针对493 名青少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越高,使用网络进行交友活动的倾向越明显(Valkenburg et al.,1996)。一方的自我表露可以激发另外一方的回应,从而产生在线互动行为(Harper,200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网络自我表露正向预测在线互动意愿。

(三)网络疏离感与网络自我表露

在商业领域,疏离感会导致消费者与目标对象相分离的心理状态,引发消费者对目标对象的消极反应(Allison,1978)。疏离感会影响消费者态度,进而引发消极的行为意愿(Krishnan,2009)。网络负面经历是网络疏离感的重要来源,孤独感抑制了个体的信息表露意愿,孤独感会导致低自我表露(Ginter,1996)。网络隐私风险会提升网络疏离感,进而会影响个体在网络中自我表露的意愿(蒋索等,2008)。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分别提出研究假设:

H3:网络疏离感的强度负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

H4:网络自我表露在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四)理论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本文主要以在线互动意愿为因变量,以网络疏离感和网络自我表露为自变量,研究网络疏离感和网络自我表露对在线互动意愿的影响。此外,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Davis,1989),将在线互动视为信息技术在社会互动中的应用,以技术应用角度的互动有用性和互动易用性作为控制变量分析对在线互动意愿的影响(吴思等,2011,图1)。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发送在线问卷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填写网络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在超市、商场以及高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随机邀请受访者接受调查,调查过程中完全采取自愿原则,受访者可以随时终止调查。整个调查总共收集调查问卷412 份,课题组成员对每份调查问卷进行逐一检查,对总答题时间少于3 分钟、选项大量重复、明显填写不认真的进行剔除,得到307 份问卷。

问卷中,女性占59.9%,男性受访者偏少。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18—35 岁;65.2%的受访者的网龄在5 年以上,网络使用经历丰富。在日上网时长方面,主要调查受访者近1 周来的平均上网时长,56.9%的受访者表示日平均上网时间在5 小时以上。在上网设备方面,手机是首要的上网工具,占总人数的78.7%;其次是笔记本过台式电脑,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仅有2.8%。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中的潜变量主要引用现有学者开发和使用过的测量量表,其中的英文量表翻译后又进行了回译过程,所有量表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量表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

网络疏离感主要借鉴嵇东海(2010)开发的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原量表包含4 个维度,结合现有疏离感的文献研究和研究对象差异,本研究选取其中的茫然无目的感、无意义感2 个维度作为网络疏离感的测量指标,共计10 个题项。如“更多的时候我上网没有明确的目的”“使用网络使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等。

网络自我表露的测量主要采用Fogel 等(2009)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表露的深度、广度和持久度3 个维度(Omarzu,2000)。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文字表述上进行了适当修改,共5 个题项。典型的题项包括“我经常在网络中公布我的个人动态”“上网过程中我会全面而深入地发布个人情况和感受”等。

在线互动愿意主要借鉴Vera Blazevic 等(2013)开发的GOSIP 量表,该量表包括8 个题项。典型的题项包括“一般而言,我是那种只要有机会就会在网上与他人交流的人”“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想法”等。

在控制变量方面,在线互动有用性与互动易用性测量主要参照郑志来等(2020)开发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量表,本研究进行了文字表述方面的调整,分别包括4 个题项和3 个题项,典型的题项包括“在网络中与他人互动是有用的”“在网络中与他人互动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网络中与他人互动是很方便的”等。此外,已有的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也是可能影响在线互动意愿的因素,因此调查问卷中也设置了相应的调查题目。

(三)量表评估和模型检验

本研究共涉及网络疏离感、 网络自我表露、在线互动愿意、在线互动有用性、互动易用性等5 个潜变量,其中网络疏离感包括2 个维度。利用SPSS软件和AMOS 软件对上述变量的测量量表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其中信度检验主要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克朗巴哈α 系数)。7 个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网络疏离感总体量表的克朗巴哈α 系数最低,为0.815。参照一般要求克朗巴哈α 系数在0.7以上的参考标准,各量表的信度总体较好。

效度检验方面,主要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网络疏离感、网络自我表露、在线互动愿意、在线互动有用性和互动易用性这5 个变量的区分效度。AMOS 软件计算结果显示,5 因子模型较其他模型拟合度最好,拟合度指标分别为:χ2/df=1.610,GFI=0.943,IFI =0.902,TLI =0.876,CFI =0.952,SRMR =0.036,RMSEA=0.083。除RMSEA 略高于建议标准0.08 以 外,GFI、IFI、CFI 均 大 于0.9 的 理 想 要 求 标准,说明研究模型的5 个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对各量表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主要选取χ2/df、RMR、GFI、AGFI、RMSEA、CFI、NFI 等拟合指数。检验结果显示,在线互动有用性、 网络自我表露的测量模型中GFI、AGF 分别为0.846、0.839,其余拟合指数基本达到理想要求标准。总体而言,调查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适合建立结构回归模型。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考虑到问卷调查数据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利用SPSS 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网络疏离感、网络自我表露、在线互动愿意、在线互动有用性和互动易用性这5 个变量的量表整体纳入计算,KMO 统计量为0.863,Bartlett 球形检验的P 值小于0.1%,有个5 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的,总累积方差贡献75.320%。第1 因子提取的方差为28.517%,尚未超过40%的建议标准(邓稳根等,2018)。因此,可以认为调查数据不存在较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关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的均值、 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其中性别(1 表示男性,2 表示女性),教育程度(1 表示小学及以下,2 表示初中,以此类推)、网龄(1 表示不足1 年,2 表示1—3 年,以此类推)为类别变量。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网络疏离感与网络自我表露、在线互动意愿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在0.05 水平上显著;在线互动有用性、易用性与在线互动意愿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有效。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

利用AMOS 软件对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结果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网络疏离感与在线互动意愿的路径回归系数为-0.182,t 值为-3.258,p 值为0.013,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网络自我表露与在线互动意愿、网络疏离感与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标准化路径回归系数分别为0.211、-0.203,均达到0.05 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假设1、假设2 以及假设3 成立。控制变量方面,在线互动易用性与有用性均与在线互动意愿存在正向的回归关系,但互动易用性的回归路径系数不显著。

表2 主要潜变量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及显著性

基于调查数据,在AMOS 软件中设定重复抽样2000 次,分别采用非参数百分位与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方法分别建立95%的置信区间(CI)进行检验。计算结果显示,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的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的点估计值分别为0.532、0.365、0.167,所有点估计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且对应的路径回归系数显著(见表3)。因此,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的总效应、间接效应存在,且直接效应也存在。因此,可以认为网络自我表露在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4 成立。

表3 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疏离感、自我表露等相关概念,分析其对在线互动意愿的作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提出的四个假设都得到了支持。研究发现,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有负向的影响作用;网络自我表露正向预测在线互动意愿; 网络疏离感对网络自我表露有负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在网络疏离感对在线互动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二)实践启示

1.为提升用户的网络互动意愿,应充分重视网络心理的影响。网络疏离感作为大部分正常网络使用群体都可能产生的消极情感,与病态的网络成瘾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网络营销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因此,结合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以及企业用户的在线互动意愿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2.关注网络疏离感的作用机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消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网络疏离感的均值为3.76,高于平均值3.50,说明被调查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疏离感问题。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感知与情绪状态,网络疏离感的提高势必会影响网络参与者的网络体验和互动意愿。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网络疏离感触发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防范措施抑制网络疏离感的产生。

3.通过增强在线互动的用户价值,提升在线互动意愿。如前文所述,在线互动有用性对在线互动意愿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互动有用性在提升在线互动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会抑制网络疏离感的消极作用。企业需要进一步洞察网络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在线互动的价值,增强人际型在线互动的功能设计和服务支持,关注用户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体验和深层次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在线互动意愿。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愿量表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移动应用界面动效易用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