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写作支架
2023-10-20宋艳君
宋艳君
摘 要 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应充分调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立意、结构、内涵进行充分探究、挖掘,构建写作支架,让学生明确立意是什么、选材写什么、谋篇如何写,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群文阅读 写作支架 立意 选材 谋篇
教师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本或材料,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比较、探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或材料的丰富内涵。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出发探究作者写作立意、选材与谋篇的思路,以读助写,构建相应的写作支架,这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写作水平非常有价值。
一、群文阅读中构建立意支架,明确“是什么”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章,自然会探究、发掘出不同文本的立意。通过群文阅读,以读助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分析群组文章不同的立意方式,立意侧重点,可以为学生构建写作立意支架,让学生明确如何确定写作立意,明确自己的文章立意是什么。
比如,教材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涉及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解读和评价,非常富有作者个性化的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将《胡同文化》和贾平凹《西安这座城》、王安忆《上海的弄堂》等文本组合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进行思考,以此为切入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汪曾祺在写北京胡同的时候带有怀旧的情感,而贾平凹写西安却有一种大气,王安忆写上海的弄堂则呈现了历史的沧桑感。虽然他们描写的都是城市风貌,但是他们选择的视角不一样,表达的侧重点不同。群文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比较分析,依据文本的写作内容,归纳分析出三篇文章的不同立意,并且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要确定这种写作立意,又是如何确定这种立意的。借助群文阅读的探究成果,可以为学生构建写作立意支架,让学生在写作中明确自己应该如何确定写作立意,明确写作立意是什么。
二、群文阅读构建选材支架,明确“写什么”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分析了群组文章不同的立意方式,立意侧重点之后,接下来要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通过什么途径去表现这个立意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群组文章的选材特点,让学生建立写作选材支架,明确应当“写什么”。这样,学生自己独立写作时,就能够在确定写作立意之后,知道如何选材,懂得选用什么材料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学生唯有在写作中充分運用各种材料,一边发散思维一边进行写作,才会使材料源源不断地跟上思维的步伐,最终使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饱满。所以,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唯有丰富的材料才能避免学生的写作内容贫乏。所以,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写作选材支架,充分利用群组文章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懂得如何进行材料的发现、筛选,如何对材料进行融合、提炼,以更好地强化写作立意。
比如,引导学生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他先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通过这一句话引入后面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此之后作者转入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其实是一步一步地引出了自身的感慨,通过丰富的联想,不断地进行材料的融合,一步步使文章内容变得更饱满。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极具启发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了表达“主沉浮”的责任担当与“中流击水”的大无畏精神的写作立意,是如何选材的,围绕立意写了哪些内容。屈原的《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作者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充分展示了出来。他把对现实的批判、历史的反思与自然、社会、神话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让学生将《沁园春·长沙》和《离骚》进行对照学习,思考作者表达写作立意的方法,是怎么把内心情感与自然、神话等内容进行结合的。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学会用联想将繁杂的材料充分融合。比如,《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将自然风光和对国家、社会的感情充分融合。学生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运用这种方法,让文章内容更丰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确定自己选择的材料是什么,要把那些素材进行融合。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构建选材支架,明确“写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写作材料的选择方式和选择原则,从而提高选材、组材能力。
三、群文阅读中构建谋篇支架,明确“如何写”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写什么”之后,还要明确“如何写”。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分析群组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是如何构思行文的。学生分析、把握了群组文章的写作思路,掌握了一定的构思技巧,独立写作时,就能够事先确定一个比较清晰的写作谋篇支架,在内心酝酿出自己的写作结构,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提纲,打好腹稿。如此一来,学生写作时思路就更明晰了。当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要写什么之后,进一步思考接下来从哪里开始写?具体思路是怎样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分析,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组织相关的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思考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充分,得到的训练就越扎实,形成的构思技巧就越熟练,越得心应手。
比如,以《六国论》为例,作者因忧国忧民,所以积极献策。作者针对现实,通过辩证分析和合理推断,献上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和策略。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进行反复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先以“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论述诸侯之败在于赂秦。然后以齐人“与嬴而不助五国”,最终也灭亡了,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在事实论证之后,再进行假设论证。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及写作层次。同时,让学生将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进行群文阅读,对群组文章进行对照分析。这样,学生在跨本文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辨,学生会收获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并对文本的结构和内涵有更加高层次的感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习文本蕴含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索,如果要进行相关文章的写作,应该从哪几个层面去写?围绕中心论点又应该有几个分论点?最终的文章结构是怎样的?这就是“如何写”的过程。。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群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在写作立意、选材、谋篇方面对群组文章进行归纳分析,形成自己的写作支架,自然就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写作思维能力。因此,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以读助写,可以构建写作立意支架,明确立意“是什么”,构建写作选材支架,明确表达立意要“写什么”,构建写作谋篇支架,明确行文“如何写”。写作立意、选材、谋篇支架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个性化的写作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