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期而遇的国粹芳华

2023-10-20姚苏平

出版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色天香戏校桐桐

姚苏平

小说要怎样去结构才能更具容量和可观性?这是在视觉文化时代文本叙事所要应对的挑战。因为视觉上的活色生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语言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正如米兰·昆德拉曾言:“我不想预言小说未来的道路,对此,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想说,如果小说真的要消失,那不是因为自己用尽自己的力量,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是它自己的世界中。”尤其是面对儿童读者,这个挑战性更大。在笔者看来,王苗最新推出的这部以京剧伶人为主题的小说《国色天香》,是一场协调好梨园弟子同台献艺的盛会,它难能可贵地用巧妙的结构来呈现时代更迭与人生命运之间的阴差阳错,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塑造丰富多元的“伶人”群像,并将他们串联成历史舞台上的风云际会;同时,还在行业术语和儿童认知之间建构了京剧发展史语境下的几代中国少年故事。

《国色天香》尝试了一种复杂的多头并进的叙事方式,从当下北京女孩于慕兮报考艺术团,到老照片中的旧影、日记中的杂记、北平戏校史的回忆录……这种书中书、图中图、戏中戏的“连环套”结构设计,把故事推向了庭廊错落、移步易景的中式美学叙事中。故事以当下北京城里落花胡同小学五年级女孩于慕兮报考“梨园蓓蕾京剧艺术团”为楔子,徐徐衍生出“北平戏曲职业学校”“沪上戏剧学校”等民国时期京剧新式学堂学生的成长故事;同时又以京剧名伶云鹤卿与两位妙龄少女各自的合影而引出了新的线索:这两位与于慕兮年龄相仿的女孩到底是谁?一方面,故事在于慕兮与闺蜜凌晓初为协助艺术团老师赵昭兰开办其师父云鹤卿的艺术成就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推测、查验云鹤卿的日记、照片等资料,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拼合为云鹤卿生前过往的人物谱志。另一方面,《国色天香》的文本书写,从整体结构上模仿了京剧的剧目形式:“楔子:寻梦国粹”“第一幕:雏凤新声”“第二幕:京华风韵”“第三幕:海上清音”“第四幕:承泽流芳”“后记”。文本采用平行时空同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北平戏曲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齐观涛的性格特征,毓秀、毓菡、毓莹、传奎等戏校学子的成长历程;“沪上戏剧学校”的教务长严承荫,戏校的学生周宛桐(周继桐,乳名桐桐)、沈梅珍(沈继梅)等人的形象以及“海派”学校的日常和学生们独有的“沪上”性情等。“北平戏曲职业学校”因不甘被日军占领而匆匆关停、云鹤卿等名伶避居上海租界、“沪上戏剧学校”对低俗表演的抵制等均在于慕兮的追踪中一一浮现;尤其是通过远在加拿大的齐观涛后人齐念祖所整理的《齐观涛的北平戏曲职业学校日记》、齐念祖给于慕兮的回信等,于慕兮逐渐揭开了两张照片中女孩的身份:北平的毓莹、上海的周继桐。同时,于慕兮、凌晓初的不懈探索激发了于母(《京华日报》文艺版首席记者)的共鸣,并推动了对北平、上海两地戏校学生的深度追踪,进一步发现毓菡离开北平戏校之后摇身变为上海滩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燕飞飞”、后又孤悬海外的人生际遇;一心想做电影明星的沈梅珍在好姐妹周宛桐病逝以后回归京剧舞台并以普及性京剧教育为志业的余响……这些看似千头万绪的情节链,以草灰蛇线的方式各自舒展,最终通过于慕兮等人的推理、论证,织就了宛如重瓣牡丹的“国色天香”景象。

线索的繁杂意味着肌理的丰富,正如书中那京腔雅韵、沪上侬语一般,王苗精心搭建了小说的“戏台”,于是她不仅动用了剧幕式的篇章结构,更施展了京剧的十八般技艺。书中接连出现了一百五十多个京剧剧目,信手拈来的唱词既是各章节的引子,更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毓莹临时接替毓菡、成功出演《贵妃醉酒》,藉此,毓莹从一名不被看好的“跑宫女”瞬间变为北平戏校的台柱子,不仅有了齐观涛日记中“毓莹的表演让人击节”的记载,而且为此后云鹤卿收其为徒打下了伏笔。因剧院老板担心《生死恨》的剧情有抗日嫌疑而被日本人查禁,故而要求上海剧校临时变更剧目;严先生始终抵制《纺棉花》《大劈棺》等恶俗剧的演出,临时改为《御碑亭》。上海导演吴明尝试将京剧拍成电影,引发了关于京剧如太极图一般“无中生有,大象无形,无亦是有,有亦是无”的象征体系,与电影的实景道具的争议,以及依靠反复录制、剪辑所合成的“表演”与舞台上一气呵成的说唱念做打之间的差异。故事介绍了“北平戏曲职业学校”“沪上戏剧学校”的办学模式,比如前者“科班之传习,学校之育人”的新式学堂理念,将传统戏文中以讹传讹的问题逐步予以扭转。特别是在日寇铁蹄践踏之时,毅然决然地遣散了七年一届的首届毕业生(已满六年,尚缺一年)。紧接着上海滩的浮华、剧院的琳琅、明星与电影的新时尚等,都成为《国色天香》繁茂的“场域”。北平、上海,乃至偶尔“出镜”的南京,以及穿梭于三地的“合心社”剧团,构成了人物相互结缘、传承衣钵的推动力。同时,京剧中特有的头面、盔头、戏服,勒头、掭头,耗跷,以及身段、动作中的指法、步法、卧鱼、水袖等,都熨帖在作品中,成为《国色天香》创作的方法和内容。

剧幕的多头并进、戏台的纵深有致,无非是为了成全“戏中人”的形神毕肖。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神采,哪怕是笔墨最少的配角,如慢条斯理的刘凤鸣先生、圆润又风趣的刘大奶奶、老辣犀利的沪上剧评家顾若愚主编、严厉又略显急躁的教务长严承荫先生,以及风采依旧的赵昭兰老师、精明市侩的桐桐舅舅。几位戏校学生的妈妈,虽都是穷苦出身,却各有情状。桐桐的妈妈是寄人篱下的受气包。毓莹妈妈以洗衣为生,操劳过度却从未给毓莹生活和精神的重压,经常“偷带”糖饼给女儿解馋,用尽可能多的欢愉鼓励宽慰女儿学戏;毓莹也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小错不断,成长为京剧名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毓菡的成长轨迹,她作为北平戏校扮相、唱功最好的优等生,却在家人无休止的压榨下离开戏校,沦为家人的赚钱工具。最光彩照人的妈妈无疑是于慕兮的妈妈,作为当今《京华日报》文艺版的首席记者,不仅有自己的事业,更能够与女儿形成平等交流、相互激发的互动关系;這也就不难理解于慕兮的自信、聪慧、热忱缘何而来。当然故事最重要的角色是毓莹和桐桐两位民国少女,生活在北平的毓莹一出场是在演宫女的时候睡着了,紧接着在听刘先生说戏的时候又睡着了,还纽错了衣服扣、一身邋遢,就是这样一个圆脸圆眼睛,貌似迷糊、资质平庸的女孩,在暗自的勤学苦练和好友毓秀的激励下,渐成为京城名角。当她被推选组建“合心社”时,选择了不将自己挂为头牌的方式,更显现了她大器晚成、本性纯良的天资与品性。出生南京、寄居上海的桐桐则有着鲜明的自主意识,无论是严词拒绝舅舅的胁迫,还是因为严承荫先生责打而负气出走,她身上有着一股南方女孩的勇敢和骄傲。这些因为京剧而跃然纸上的女孩们,各有芳华。正如毕飞宇对《青衣》的总结“命运即性格”,北京城里长大的现代女孩于慕兮、凌晓初所具有的能力和胆识,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昙花一现”般的剧中人,也给读者留下难忘而深情的一瞥,比如毓菡,虽变身为沪上明星燕飞飞,却无法割舍京剧情缘,在海外以京剧老师的身份继续弘扬国粹;比如一心想当明星的梅珍,在听闻桐桐病逝以后,以接续桐桐的遗愿为志业,再次投身京剧的表演和教育工作中,以此祭奠少女时代与桐桐相约“两人一起唱一辈子戏”的姐妹约定。至于一代名伶云鹤卿、戏校校长齐观涛等,更是在不经意的点染中彰显出大家气度。

优秀的小说会让我们对小说充满敬意。王苗极为精心又极不刻意地选择了几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让各色人物在国粹的巨大感召下,越过时空的褶皱,汇于京剧舞台的“进行时”“完成时”的多幕联动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配上了京剧元素的插图,让“书”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共同绘就一幅国色天香的华章。

(作者单位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国色天香戏校桐桐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国色天香》(绘画)
“情窦初开”的桐桐
国色天香
桐桐学唐诗
绘画作品欣赏
我家的“和事佬”
张火丁:不能再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