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旅程中的后会无期与未完待续
2023-10-20谭杰
谭杰
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其必经的生命旅程。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荆歌一以贯之地通过童言童趣和精神探幽,书写孩童日渐丰盈的成长蝶变,传递儿童纯真清澈、明灿充盈的生命气息。《梨花里》将故事场景选置于作者熟稔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江南人文气息的百年古镇,以蒯琴、蒯强姐弟俩为中心,串联起汝老师、林小红三户人家五六个孩子的小镇生活和成长片段,通过孩子们面对生活波澜初现时的思想波动和克服恐惧的内心考量,展现他们在这个散发梨花香、鱼香、書香的古朴的吴江小镇里浸润而出的澄明之心。
“梨花里”得名于黎里镇上门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梨树。小镇有着寻常的生活貌:窄窄的弄堂,清冽的黎川水,好吃的多肉馄饨和油墩子、烀鱼干……也有不同寻常的文化貌;百年历史与时代传承相结合的黎里古镇,被光阴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历史烙印;建于清朝的世界上最美的道南桥,驳岸边雕刻精美的缆绳石,老街的显宝大会,擅长榫卯建筑的香山帮匠人,等等,也嵌合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外来文化;老寺庙改造成了尖顶洋泾浜天主堂,美国人开设了收藏中国民间家具雕塑等艺术品的六悦博物馆,作者还把自己的“荆歌会客厅”巧妙地插入故事,作为小镇亮眼的文化景观;丁叔叔以作家金宇澄的著作《繁花》之名命名饭店;世代生活在渔船上的林小红一家,因为渔民新村的建设把家搬到了楼上……在古镇丰厚浓郁的文化底蕴上叠加了鲜活的人文气息和时代层次,孩子的成长空间立体而丰富,滋养出了明朗善良的宽厚品格,生长出了毫不吝啬的爱,以及明朗坦率的气质。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难以避开的人生之题,孩子如何面对生离死别,如何自我修复,也是本书探讨的主题。故事中书写了各种“分离”:父亲去世带来的亲人生命逝去的锥心之痛,这分离给孩子们带来的,最初是难以置信和不适应,后来是无数次有意无意的想起和后知后觉的遗憾,是无依无靠后的坚强和被迫长大,也是对美好当下的努力珍惜;路上捡到的可爱小狗,被全家人当宝贝宠爱,最终却被主人找回,这分离是偶得而复失的悲伤……姐姐蒯琴刚强、懂事、能干、不屈不挠,弟弟蒯强则柔弱、爱哭、逃避、善感,作者通过性格截然不同、有年龄差异的两个孩子面对分离时的不同表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之路。作者在书写这两种成长选择时,没有从成人价值观出发评判其优劣,指导其成熟,而是依从孩子的内心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还原自然本真的呈现,并给予了充分的包容和接纳。在这波澜不定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品尝生命的伤痛、恐惧、苦涩、孤独,也一次次地从生活的击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修复和成长之道。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指引往往首先来自父母。《梨花里》中,作者有意对“父亲”形象进行了重塑。通过三位父亲,完成孩子精神上对“恐惧”的消解:蒯爸爸虽突然离世不能陪伴孩子们长大,但在孩子们面对困境时,他以“墙上的影子”“咪梨”等形象出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孩子们的精神和情感支柱;丁叔叔在最危难的时候出现,是妈妈的情感支撑,也为挽救蒯家提供了经济支撑,更重要的,他还用足够的耐心回应蒯琴的阻挠、冷漠、试探,给予两个孩子足够的关爱,最终赢得了信任;林小红的父亲林阿炳,平时跟其他父亲没什么两样,一喝酒就发酒疯骂人,甚至家暴,但在听到孩子们内心的担忧后,意识到并改掉了自身的坏毛病,一家人搬进渔民新村,过上了和睦的新生活。孩子直面恐惧,成人回应孩子内心的恐惧,在此,作者给予了我们最直接有效的答案:良好的关系建立在平等、良性沟通的基础之上。
除了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对亲情、友情的探究,也有别于荆歌之前的创作,在《梨花里》中还着重呈现了“手足情”,这也应和了当下家庭里多个孩子相处的现实情况。不同于亲子关系,手足情因发生在年龄相近、性格各异的孩子之间,展现出的是一种貌离神合、难分难解、心意相通的血缘亲情,更容易洇润共情,提炼温情。
纵然人生常态是离别,在后会无期和未完待续中,《梨花里》用它特有的江南味道讲述着“生命是一次长长的、美好的旅行”。
(作者单位系鲁迅文学院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