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读题的困局之思与突围之路
——以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

2023-10-20郑奕珂

中学语文 2023年25期
关键词:读题作文题逻辑

郑奕珂

相较于近年来其他全国卷作文题,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避开此前全国卷的思辨类作文以及注重情境的任务驱动作文,而回归到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但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对文题的准确解读是写作不偏题的核心所在。读题正如阅读理解,目的是得出“题意”。考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快速得出写作核心,就需要立足文本,顺着命题者的思路,重视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提示语以及要求的内涵。

纵观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材料的作用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材料是写作的根基和起点。考生不能脱离材料空谈一个话题,也不能先简单概括材料随后将之抛诸脑后。写作的内容必须基于材料适当延伸。第二,材料是引发考生思考的重要部分。面对考场作文,考生要充分调动写作欲望和想法,需要认真研读材料。第三,材料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甚至是框架。考生根据材料逻辑拟定框架,既不致写作脱离材料,又可降低写作难度。第四,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文章是否偏题,在于考生能否读懂材料。

一、新材料作文读题的困局之思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的趋势,相比于传统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给考生更多的选择和思考角度,但与此同时,不得脱离材料的要求又让一些考生在考场上胡乱拼凑素材,导致出现偏题、跑题现象。考生有以下常见的读题困局。

1.忽略材料逻辑

作文材料是写作的起点,能否读懂材料内涵,关乎作文立意是否准确。但考生往往读题过快,只会简单概括材料,缺乏分析材料的能力,从而无法抓住题目的真正要求,让写作沦为空谈。作文材料包含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往往包含多个层次,内涵丰富。考生除了要对材料有基本的概括提取能力,还要有逻辑分析能力。分清材料逻辑层次,对于全文立意和框架构建大有裨益。比如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好的故事”,其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好的故事对个人从外在到内在灵魂深处的积极影响;第二,好的故事对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第三,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如果理清了材料的逻辑,在行文时自然能打开思路,游刃有余。

2.漠视提示语

提示语位于要求与材料的中间,起着明确作文关键词、明确写作具体任务的关键作用。但在考场上,考生往往由于读题过快,忽略提示语的关键信息,或者一扫而过,抓不住提示语的关键,导致因任务无法完成而失分。比如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提示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其虽然简短,但有值得关注的信息。“以上材料引发”明确了写作的出发点应当是材料;“联想和思考”明确了除了用材料中的内容还可以进行适当联想。考生如果漠视提示语的信息,就很容易脱离材料内容或者仅从材料内容进行写作。

3.抓偏关键词

抓不准关键词容易导致偏题、跑题、写作内容空泛等问题。关键词在文题中的出现有几个特点:第一,关键词往往会反复出现;第二,关键词往往是材料的中心话题;第三,关键词经常出现在提示语中;第四,关键词可以不止一个。考生根据以上四点抓关键词,更能有效抓准。比如对于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很多考生认为关键词是“故事”,于是全文围绕“故事”展开,导致全文放大题目内涵,过于空泛。但当我们重新阅读材料内容就可知,“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才更能有效概括材料的核心内涵。

既然学生读题面临以上现实困局,该如何有效读题呢?下面以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二、新材料作文读题的突围之路

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分为材料、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三个部分,材料相较于往年精简了很多,但仍然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与往年差别不大。读题突围方法如下。

1.理清逻辑,划分材料层次

材料以“好的故事”为出发点,阐述了好的故事对个人成长、民族形象的影响,引导考生思考故事的力量。其具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第二层: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第三层: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第四层: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第五层:故事是有力量的

第一层,“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阐述了好的故事对个人人际交流的意义,这是好的故事最基本、最外在的功能。考生可以自然联想到,从小听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向别人讲故事可以帮助别人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等。第二层,“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阐述了好的故事对个人内在的影响,可以是感性的触动心灵,可以是理性的启迪智慧。第三层,“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阐述了好的故事对个人灵魂的影响,属于内在影响的最深层次,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个人的一生。第四层,“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阐述了好的故事从对个人的影响到对民族的影响,从个体到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比如好的故事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最后一层,“故事是有力量的”,它既是对上面四层的总结,又是对考生的启示:思考故事的力量、故事的积极影响。

以上五层,包含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层到第三层,阐述了好的故事对于个人从外在到内在最终到灵魂深处的积极影响。第四层则把好的故事的影响上升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层面。最后一层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

2.读懂提示语,明确文题任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从提示语的“以上材料引发”的表述可知,考生需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的内涵天马行空地发挥。材料引发的是“你的联想与思考”,“联想”这个词在2018 年全国Ⅰ卷“写给18 岁青年”的作文题中出现过,这是时隔5年再度出现。它与2021 年、2022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提示语中出现的“感悟与思考”的不同点在于,“感悟”指向的是考生个人的主观感受,“思考”更倾向于指向考生的理性感受。而“联想与思考”,除了指向考生的理性感受,还可以让考生谈“联想”。“联想”在现代汉语里的释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从释义可以看出,“联想”要求考生从材料的相关概念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那么根据提示语要求,考生应该从“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进行联想,适当延伸。相比于“感悟与思考”,“联想与思考”则有更多延伸的空间。综上,提示语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就事论事,并进行适当延伸,即考生在写作时既不能脱离材料内涵,又不能只谈材料内容。考生可以围绕材料内涵“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进行拓展。

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拓展故事的具体内涵包括什么。故事可以包括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故事、现代革命故事等。好的故事,可以是人的故事,比如中华儿女的故事;还可以是国家的故事,比如和平与发展的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联想到故事的背后传递的是什么,比如观念、思维、价值观、态度、观点、群体的形象、民族的形象、国家的形象等。

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入手,拓展故事的作用有哪些。比如,好的故事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这是材料直接展现的内容。讲好了中国故事,对国家有什么作用?比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等。

第三,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展讲好“中国故事”。青年人应当怎么做?比如要有担当和责任,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国家的叙述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什么样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比如要满怀自信,要展现中国特色,要具有全球思维等。

3.抓准关键词,得出写作核心

根据关键词在文题中出现的特点,笔者主张关键词可以找1~3 个。在作文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好的故事”出现了两次,材料内容围绕好的故事对个人及民族的积极影响展开,最后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由此得出,关键词可以为“好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力量”。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呈现出“瘦身”的特点,拥有自2016年漫画作文以来字数最少的提示语,明确了任务,却没有提示关键词。但我们根据材料确定关键词难度也不大。

再综合文题的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文章写作的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考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有:从个人角度,可以论述故事对个人感性的影响,也可以论述理性的影响;从民族和国家角度,可以论述古今中外的好故事,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中国的历史变革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论述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除使用材料提供的角度之外,考生还可以发挥联想,从好的故事的内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角度进行写作。

考生需要扣住核心词“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有逻辑地行文。最好的写作应当是根据材料内涵扣住好的故事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积极影响展开,适当发挥联想,层层深入。

综上所述,新材料作文读题需要研读文题的有效信息,理清材料逻辑,划分材料层次,最终确定立意以及写作框架;读懂提示语,明确写作任务,确保完成写作;抓准关键词,扣住核心概念,得出写作核心,确保准确立意。

三、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突围之路

高考作文是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综合性题目,在能力层级上属于较高层级——表达与应用层级。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难度降低,但是考生想脱颖而出仍有一定难度。不少考生面对材料无法理清逻辑,面对简短的文题因缺乏论据而下笔踟蹰。在一线作文教学中,面对千变万化的作文命题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围。

1.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辨关系是近年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2023年高考题虽然没有同往年高考题一般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但通过如何读懂材料逻辑、如何安排文章的逻辑结构,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把文章写得内容丰富,有深度、有文采、有创新,也考查了学生思想的深刻性。故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在高中三年有序地开设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专题,以此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课加入逻辑词运用训练、常见作文思维结构训练等;在阅读课中设置思维讨论话题或者进行读写结合语段练习等。在高中三年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获得显性的进步,也更适应高考选才的要求。

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增强文化知识积累

教育考试院在2023 年高考结束后发布的试题解析中指出,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试题的统筹设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作文题中引导考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今年也不例外,旨在引导青年把时代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以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服务选材的高考任务。故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使其在宏大主题先行的作文背景下,能扣住时代脉搏,最终脱颖而出。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时事热点素材、名人名言,厚积而薄发,以便在考场上占据优势。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时事热点分享环节,课后组织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等。

3.加强读题技术指导,强化日常训练

审题是作文教学的老生常谈,能否读准题目要求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审题在高中几乎贯穿每一节作文课,但为何学生还是怕跑题、偏题?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的读题技术指导不到位。我们总是拘泥于具体的题目而忽视了读题的有效技术教学。因此,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读题技术指导十分必要。比如对新材料作文,教师就可以教会学生三步走:一读材料,理清逻辑;二读提示语,明确任务要求;三找关键词,得写作核心。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先展示技术,再示范讲解,最后进行强化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读题能力会有明显进步。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通过读提示语找到的关键词,进一步落实到标题、分论点写作中;将通过分析材料理清的逻辑层次,进一步落实到文章框架训练中。这样,读题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到准确构思和立意中来。

猜你喜欢

读题作文题逻辑
心爱的读题猫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逻辑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