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3-10-20张子康全亨相韩国龙仁大学
张子康 全亨相 韩国龙仁大学
一、引言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指引下,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考试成绩、“唯金牌论”转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同发展,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于2020 年8 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政策明确指明要基于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高标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方面出发,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竞技武术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如何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梯队建设,已然成为政府、学校等相关主体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议题。事实上,加快推进“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而且能够有效契合青少年体育工作建设的现实需求。但从实际情况看,“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体教融合”概念及其现实价值,系统探析“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困境以及应对之策,以期为培养更多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二、“体教融合”的概念解析及现实价值
本质而言,“体教融合”绝非简单意义上体育与教育的相加,而是从目标、价值以及功能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文化与体育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两大系统资源,进而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从概念层面来看,“体教融合”作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构成部分,是我国基于体育改革现实需求和国家治理体系融合观所提出的旨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全新议题,其根本出发点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质增速[2]。“体教融合”有助于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更为完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具体而言,在加速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促进学校教育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既能够有效解决学校体育竞技性水平不高的问题,亦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基础教育相对不足的缺憾。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组织策划多元化青少年体育赛事,有益于充分挖掘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特长,促使青少年学生在“体教融合”的良好环境中接受系统化体育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体育竞技水平。
三、“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事实上,我国曾大力开展以“武术进校园”和“校园足球”等为典型代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上述青少年体育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营造出寓教于乐和陶冶情操的教学氛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纵观而言,自第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以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下降的演变态势。究其根本,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饮食不健康、生活作息不规律以及缺乏系统性的体育锻炼等多重因素。此外,我国通过建立体校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竞技体育人才,在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取得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相伴而来的问题是运动员成材率偏低、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以及退役后就业渠道受限等。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颁布了“体教结合”政策。自“体教结合”政策提出以来,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探索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但由于两大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配合与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果。针对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2020年8 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由体育部门逐渐转向教育部门,这为培养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绘制了“作战图”。
“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在于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培育青少年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立足点,这有利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不再单纯是为奖牌服务的发展理念。不仅如此,“体教融合”确立了竞技体育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体教融合”的全面推行能够充分保障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的受教育权利,确保青少年在接受系统性竞技体育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理论与文化知识学习。如此一来,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将不再与国家教育体系相分离,能够在参加体育竞赛和各类集训活动的同时,凭借自身体育特长考取理想院校。这意味着在全面实施“体教融合”制度的时代背景之下,竞技武术运动员即使受到伤病或其他因素而无法走上职业化道路,也可顺利实现由运动员身份向普通学生身份的转变,对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四、“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层面
第一,教育部与体育部之间的职责与教学分工并不合理,二者并未形成统一的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调查我国教育部、体育部直属单位以及内设机构发现,体育部基本全权负责青少年竞技武术竞赛、招聘以及考核教练员的工作,而教育部则主打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工作,对体育方面相关赛事及人才储备的关注度较弱,以此形成信息壁垒现象。第二,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学训矛盾”较为突出[3]。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单位或学校仍采取训练为主、文化课为辅的方式对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进行培养。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训练课大多注重在短期内提高比赛成绩,通常按常规课、周或月训练的方式进行培训,进而忽略了竞技运动员的长期训练规划。此外,我国在训练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时,通常是按照教练员自身职业经验或常规教学训练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教学创新性。
(二)资源层面
其一,招生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观察我国武术历年来锦标赛的参赛增长人数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速度较慢,更有甚者会出现人员减少的现象。现阶段而言,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大多是从本地区业余体校、个体或社会组织输送,省内中小学以及其他省份来源较为短缺,无法吸引外来人才[4]。其二,科技设备普及程度低。因我国科技设备采购经费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在培养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满足青少年日常训练需求。同时,对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教练员进行访谈发现,我国基本辅助训练器材往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训练需求,但会因训练场地数量匮乏,致使无法满足平时训练任务与需求。
(三)保障层面
第一,医疗设施保障性较差。竞技武术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在日常训练或者比赛时,不可避免的会对运动员造成一些伤病,且手上概率极大,因此亟需装备良好的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但在对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教练进行采访发现,大部分培训单位医疗设施尚不达标,同时医护人员配置较低。第二,后备人才后期职业保障较低。因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需要长期训练体能和专业技能,导致其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未有多余时间进行学习,从而后期在就业时选择就业路径较窄[5]。竞技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流向一般情况下为自下而上,唯有比赛成绩较为优秀的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能够获得较好职业保障,而这部分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只占极少数。大部分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离开比赛场地或武术训练后选择继续升学,少部分限于文化水平偏低,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自主就业,或者选择与自身职业毫无关系的行业,这严重制约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后期职业选择。
五、“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实践路向
(一)强化政策引导,构建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政策制定与制度规划为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确定方向,是实现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需逐步完善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构建互融互通培养体系,确保其在运作过程中有据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第一,细化政策方针。将政策进行细致划分,同时落实到省、县以及乡,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导地位,积极与体育部门进行沟通与协作。同时,教育部门需引导权、责、利回归本部门,避免体教融合逐渐向形式流行,并进一步引导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回归正常社会教育体系。第二,在培养体系上方面,相关部门应打通学校体育与体校、体育特色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壁垒。在培养体系方面,有关部门应构建贯通式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体系,在统一育人目标以及理念基础上,合理做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工作。此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相关资源利用效率,以此规避资源浪费与人才流失现象,同时从竞赛、升学以及训练等多样化手段统筹进行培训。
(二)深化统筹管理,建立体教协同的人才管理体制
结合“体教融合”视角下我国武术人才培养优秀经验,我国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革新:第一,我国需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管理工作与职责,有效发挥社会各主题组织分工的能动性。相关政府需充分利用教育部门优势,引导其参与到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相关赛事安排及教练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责任和任务。此外在宏观管理方面,我国体育与教育部门应不断完善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校园管理体制。第二,制定严格技能训练与文化课学习时间管理制度。“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合理安排技能训练与文化课学习时间比例,提升文化课成绩考核比重,明确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在外参赛次数;在学业方面需要采取松进严出的方式,相对应设置有关考核门槛,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进而提高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综合素质。
(三)整合培养资源,调动家、校以及社会各方优势
“体教融合”背景下,各地应充分整合体育与教育系统资源,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以及优化青少年武术竞技人才输送渠道等方式,多样化联动多方主体,以此促进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其一,相关部门可以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将武术训练内容与方式相融合,慢慢将各省份具有天赋或对竞技武术感兴趣的人才输送至具有体育特色的红钻也训练学校。其二,持续优化并整合与竞技武术相关的教学资源。我国应仔细梳理体制内和体制外青少年武术竞技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将外来优秀青少年竞技教练引入本地区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教学,以此拓宽教练人才输送渠道,同时引进不同省份地区体校文化教育,形成多方优势互补现象,共同促进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其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多元化举措筹措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训练经费。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武术竞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保障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基本训练保障,鼓励教练员持续创新,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资金获取渠道。
六、结语
新时代下,“体教融合”政策的全面实施能够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文化学习有机融合。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在管理、资源等层面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展望未来,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构建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体教协同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整合家、校以及社会各方资源,为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