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三字诀
2023-10-19文/古聿
文/古 聿
今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来,大家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搞好调查研究,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方面很多,但倘若能在三个字上狠下功夫,必定会大有收获、大见成效。
一曰疑。就是要存疑问惑,带着问题下去调查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就是解疑释惑的工作,既为调研者自己解疑释惑,平时在办公室里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答案;又为基层和群众解疑释惑,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基层和群众存在的各类疑惑、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解释和解答。因此,调研前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然后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调查研究就像做功课、做学问,有问题才能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不关注问题、不研究问题,必然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而“疑”,恰恰是问题产生的渊源和解决问题的动力。1843 年,当鸭嘴兽的蛋在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展出时,曾经使23 岁的恩格斯惊愕不已。他当时怀疑作为哺乳类动物的鸭嘴兽,怎么会像爬行类动物一样下蛋呢?后来,他在撰写《自然辩证法》期间,带着这个问题详细考查、研究了各种哺乳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终于弄明白了:鸭嘴兽原来是一种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过渡性动物。这一发现使恩格斯终身难忘,他在逝世前五个月写给好友施米特的信中,阐述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然科学中通用的概念……绝不是永远和现实相符合。”这就是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特殊意义,它既能以疑牵引调查研究的有效开展,又可通过调查研究解开各类疑惑、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反过来为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曰细。就是要笃思精研,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事实早已证明,走马观花的调查研究往往收不到好效果,没有经过仔细调查研究所得出的认识常常是谬误百出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建立在粗枝大叶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结论和决策往往是靠不住的,甚至是于事业发展极为有害的。《警世通言》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轼去拜见宰相王安石,恰巧王安石不在,苏轼在书房等候时,看到王安石写的一首未完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觉得此诗有问题,便一时兴起在上面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后不作声,不久却把苏轼贬到黄州任职。苏轼到黄州后,有一天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忽见大风起后菊花落瓣如雨,满地似金。此时,他才明白黄州的秋菊果然是纷纷谢落的,不禁愧疚万分。苏轼嘲讽王安石将秋花视同春花一样谢落,还劝导王安石仔细吟,可真正没有仔细吟、凭想当然乱作判断和靠拍脑袋乱下结论的恰恰是他自己。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人调查研究不刻苦、不仔细,习惯于走过场、凭想当然办事,结果不仅没有掌握全面、客观和详尽的实际情况,反而误导自己看到失真的假象、产生错误的认知,最终与调查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走马观花、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往往比没有调查研究更具盲目性、欺骗性和危害性,因为它容易使调研者误以为掌握了实际情况而事实上却并没有掌握真实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得出谬误的结论,作出失误的决策。
三曰潜。就是要下沉到底,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如同下海潜水,潜得越深,越能看到海底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光怪陆离,越能获得更多更珍贵的深海资源。调研工作深入了,不仅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发现例外情况和特殊问题,使调研者的视野更宽远,思路更开阔,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多样,驾驭工作的能力更高强。就像自然界,原本存在着许多例外现象,如:在塞尔维亚境内的多瑙河水域中,有一种鱼长着四只眼;“鱼儿离不开水”似乎是铁定的,但在南亚的沼泽湖泊里,有一种鱼能爬到树上去,久离水而不死……这些现象完全打破了人们的认知,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辨析,在认识了事物的一般性后,还要努力去掌握了解它的特殊性;在掌握了解了事物的普遍现象后,还要下功夫去了解它的例外现象,这样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比较精确而深邃的地步。只知道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不了解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往往是犯错误、摔跟头的主要原因。有些好种子,在甲地、乙地是良种,能够结出丰硕果实;但在丙地却变成劣种,很可能颗粒无收。有些好做法,在很多地方是难得的成功经验,能够大显成效;但在有的地方却可能水土不服,毫无效用。如果不深入研究、切实掌握事物的特殊规律和例外现象,就一定会出错。
调查研究既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门特殊艺术,其中蕴含着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方略等丰富内涵,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只有深刻洞悉了调查研究的内在特点规律,熟练掌握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手段,才能使调查研究收到应有效果,获得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