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10-19韩文乾胡启龙

中华魂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文/韩文乾 胡启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以下简称“两个结合”),把“两个结合”推向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征程上,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两个结合”,成为我们党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

百年来,面对时代之变、中国之变、世界之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应中国社会特点;另一方面,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经验,“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批判地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将马列理论与传统哲学相融通,用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这次结合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领我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如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思想文化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创造了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一时期,我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跨越,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期,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理论探索,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让“第二个结合”从自在走向自觉,极大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论述标识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认识都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表明,每一次党实现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对“两个结合”的认真贯彻,每一次党带领人民取得重大历史成就都离不开对“两个结合”的精准把握,每一次党带领人民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都离不开对“两个结合”的全面落实。在新时代,“两个结合”是我们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不竭力量之源,是指导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两个结合” 的理论特质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住“两个结合”中蕴含的理论特质,从中国具体国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内在地要求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与中国情况的特殊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正确无误。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深刻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将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特殊的、具体的国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在本质上是理论和实际的具体结合;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将具有不同形式、不同背景、不同内涵的文化结合起来,寻找二者内在的理论契合性,在本质上是中外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以达到内在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就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了“两个结合”,才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 世纪,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坚持了“两个结合”不动摇,认真贯彻“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提出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理论成果。

矛盾统一性原理是“两个结合”的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之外,还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遵循,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遵循。

三星堆新馆 耿建 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二者相互包含、互为补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价值遵循的一致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古老文明,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中国5000 多年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天地人统一的自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人本思想、经世致用的实践思想、天下大同的和谐思想……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价值遵循上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认可,并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不竭的精神之源,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回望党风雨兼程的一百多年,党就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夙愿,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继续探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内在地交织在一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绝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是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在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一方面,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需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结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实践去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另一方面,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在统筹“五位一体”、把握“四个全面”、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做到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智慧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只有在坚持“两个结合”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拥有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才能历久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三、“两个结合”的实践导向

新征程上,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在根本保证、应有之义、奋斗目标、必然要求上进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新征程上,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融入到党执政面临的复杂局面之中,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波诡云谲的局面之中,统筹兼顾,全局谋划,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把可能遇到的风险、困难、挑战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到党自我革命的事业中去,不断提高党抗腐防变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坚持“两个结合”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能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越走越宽广。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两个结合”的应有之义

“党的百年奋斗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在决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两个结合”的应有之义。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相叠加,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世界发展局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给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论断明确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指导“两个结合”,我们党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征程上,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两个结合”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方面,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情和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世情出发,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情、国情相结合,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去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树立辩证的扬弃观,从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发展史出发,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中一切有益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做到知古通今、古为今用。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指导“两个结合”,我们党才能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短短70 多年中,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两个结合”的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下继续探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路径,如期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深刻把握,还是对蕴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等优良品质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全面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果断提出发展目标的能力与魄力。我们坚信,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无论面临多么复杂的局面,都能够实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四)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是“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要求我们党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克服精神上的软骨病,使中国人在思想和精神上不断自觉、自立、自信、自强起来。

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党在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牢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开拓创新统一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新征程上,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把握“六个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在发展中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价值内涵和表达形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和结合方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出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难题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