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角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0-19娜仁鲍晓艳刘俐宏乌云高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五通视角职业生涯规划

娜仁 鲍晓艳 刘俐宏 乌云高娃

摘 要:“新文科”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新时代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课程成效难以保证。基于新文科的“五通”视角,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提炼传统文化结晶、创新授课方式、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每个环节,促进知识教育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五通”视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9-0089-05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愈加重视,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高校开启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融合、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载体。新文科是从历史、哲学、文化、科学、政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和建设的文科,是实现古今打、中外打通、新旧打通、学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1],新文科建设的发展为传统文科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文科的“五通”视角,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进一步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长期实践中,国外学校首先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为主的全人辅导模式,并辅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目前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体系。

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起源出现较早。早在1917年黄炎培、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出版的《职业指南》等被认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先行。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职业生涯规划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教学计划并得到学术界关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加快了课程思政建设有各学科建设共同推进的步伐。学者高德毅指出若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3]。王光彦在《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文中再次强调高校各门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

同时近几年,学术界就职业规划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课程教学的实践、职业规划课课程思政因素的挖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刘合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索》一文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个性化辅导[5]。何莉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就如何以传统文化、学习强国APP等为课程思政案例,在教学内容中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6]。学者舒虹探讨了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融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7]。学者李静着重分析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改革现状,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8]。

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已有成果多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有效融合的案例研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具体理论支撑点的相关探讨并不多,且缺乏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新文科“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新旧打通、学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职业规划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2 新文科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提出的新要求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9]。当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日渐显著。对于高等院校,思考如何借新文科建设之“风”,实现教育结构转变以及教育模式优化,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古今打通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持“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思想。充分挖掘中华文明寶库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在课程实践中融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所体现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宝贵精神,对于提质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中外打通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20世纪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其理论根基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以及铁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等都属于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部分思想与中国的价值引领和现实环境存在一定偏差。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有目标的取舍,学习优秀的西方职业理论知识,融入中国的国情环境和社会现状分析,搭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在职业规划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来引领实现大学生的“青春梦”。

2.3 新旧打通

新文科是创新发展的文科,过去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堂形式和授课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因而更应注重在职业规划课程中灵活变通地融入思政元素,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授课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印象深刻,实现教学和育人成效兼得。

2.4 学科打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通识必修类课程,涉及领域广泛,在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理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广泛融合其他学科,拓宽学生的认知维度,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2.5 知行打通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高校课程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而高校应将理论传授与实践体悟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社会基层、熟悉行业环境、了解国情社情,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拓宽思维视野,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和认知自我价值,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3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在价值引导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育人思想和职业道德理念,对于学生明晰职业发展规划、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发挥着鞭策和勉励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大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书本知识和技巧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导致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思想引领和文化滋养。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足,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稳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致使真正的育人成效减弱。

3.2 教学理论联系中国元素不充分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给高校思政课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是伴随着文化冲击和各种挑战。在理论知识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涉及的如特质因素、社会学习、生涯发展等理论都源自西方,使学生极易受到西方职业观念的影响,其适用环境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社情存在偏差;在思政教育方面,因对西方学术体系过于依赖,在跨文化的理论授课中融入中国思政元素较为生硬,导致课程教学中所体现的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远远不够,脱离中国本土理论则难以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3.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以“00后”群体为主,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更加敏锐,对于学科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突出的课程,在融合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理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目前大多就业指导课程仍以典型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授课内容枯燥、案例脱离时代、授课方式传统等问题极大限制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降低,无法有效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去。

3.4 教学视野较为局限

课程思政具有隐教性[10]。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重心放在提高就业率和岗位适应性等方面,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有关教育相对减弱。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虽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但其内涵丰富并且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这便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多为辅导员等兼任老师,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还有待提升,缺乏多学科的旁征博引和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职业生涯蓝图。

3.5 学生课程实践参与度较低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今大多课堂以课上讲授、小组讨论以及书面作业提交为主,学生直接参与岗位选拔、亲身接触职场环境的机会少之甚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够充分,无法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创业不能有效对接,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

4 基于新文科视角重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建议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根据新文科“五通”视角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挖掘中华文化到整合西方理论,从教师的灵活教学到学生的知行内化形成全方位的指导体系,为重构新时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联结开辟新思路。

4.1 传承中华文化,提升育人深度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反思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方法、体系,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焕发新的生命力。首先,要鼓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结构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历史典故、爱岗敬业人物事迹以及典型案例,讲述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文化教育植入于教学知识体系中;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哲理名言的深刻内涵,积极援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优秀名言,发挥其对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质、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导向作用;最后,充分挖掘榜样人物的价值,例如通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讲述邓稼先、王进喜、张桂梅等榜样人物事迹,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等精神教育贯穿于课程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4.2 融合中西理论,强化思想引领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材设计多以西方理论为支撑,存在着突出的“水土不服”问题,因而高校有必要加強思想价值引领,摒弃过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导向是培育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优秀人才,因此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以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找到理想的岗位并利用青春才智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分力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教材设计也应遵循“本土化”的原则,鼓励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组织一线教师、思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共同进行教材编写,选择性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社情的教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

4.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内在需求灵活开展教学。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融合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中更多引入学生展示、小组探究和情景模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高校应加强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进而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及时更新课件、教案及教辅教具,善于使用智慧教室、慕课等线上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最后,充分整合各种资源,邀请各行业专家、职场精英和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职业生涯分享会,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分享,激发学生职业发展的潜能,丰富其职业规划视野和人生阅历,塑造其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精神品格。

4.4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1]强调指出“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必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方法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首先,堅持优化职业课程体系,摒弃过往内容单一的课程体系,积极兼容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聚集历史、哲学、文学等多学科视野,以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系统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政教学方案。其次,专任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思想理论水平,注重学术与授课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类思政理论培训,紧跟当今时政热点,切实提高用马克思理论解决职业教学问题的能力。最后,努力实现思政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技能充分融合,深入挖掘植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设优良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政教师队伍,将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融入教学过程,保障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有效开展思想育人工作。

4.5 注重实践育人,塑造全面人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大原则,除了日常的课堂授课外,高校应积极创设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融思政元素于实践教育,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首先,高校可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开设各类校内实践活动,如简历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等,通过创建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思政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了解职业所需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等内容,激发学生们对个人成长生涯规划的自主思考和自觉践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其次,在校内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应集合办学特色,积极搭建与相关企业和有关部门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和实习的机会,了解企业背后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使学生在现实的职场情境中得到启发和锻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为以后更好地融入职场环境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在经历社会职场这个“大熔炉”后,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分享实践感受和经历,再进一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对当今的社会和国家的就业环境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所学肩负起新时代的青年使命,塑造学生全面完整的人格,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5 结语

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通识类课程,与学生的人生走向、高校的人才培育以及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新文科的视域下,思考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使该课程焕发出新的思政生命力,帮助学生塑造全面人格和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才能使大学生发挥青春价值,更好践行自己的人生。

——————————

参考文献:

〔1〕杨灿明.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01):17-27+141.

〔2〕曹淑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24(01):31-34.

〔4〕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39(10):4-7.

〔5〕刘合新.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5):120-123.

〔6〕何莉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案例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1):135-136.

〔7〕舒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70(10):85-87.

〔8〕李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构[J].就业与保障,2022,34(01):109-111.

〔9〕吴岩.新文科学科没做好,高等教育不能说好[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 326642688041466&wfr=spider&for=pc,2020-11-03.

〔10〕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09):28-33.

〔11〕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23.

猜你喜欢

五通视角职业生涯规划
红领巾奖章“一网五通” 绘浙江最美“红绿蓝”
沿海城市绿化施工抗风措施——以佰翔五通酒店室外景观工程为例
明清小说中五通神形象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
——以近古小说五通神故事之演变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