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现实之困和实践之路
——成昆渝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论坛暨2022 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

2023-10-19文传浩张键宇李汶豫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成渝绿色区域

文传浩 张键宇 李汶豫

(1.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渝地区处于中国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无论是在本世纪初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还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格局中,其始终都是重点发展地区之一。 2021 年10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渝地区被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 《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充分发挥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南亚、东南亚的独特优势,在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化、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其有限的经济体量与经济规模对全国的带动作用较弱,而且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这些差距显然不利于成渝地区担负起增强经略南亚东南亚周边的能力以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国家重大使命, 进而也很难实现区域重大战略的价值和作用。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紧密相邻,是中国陆路通往南亚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地处中国—南亚、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接合部,有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有“贯通两大洋,连接三大市场”的综合区域优势。 同时,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理念的提出,云南还具备“连接三亚,沟通三洋,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上”的区位优势。 因此,与成渝地区形成战略互补与支撑的最佳区域是向南连接昆明,通过成都、昆明和重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联动,带动贵州和广西地区发展,进而实现长江上游整体绿色发展。 为了深入探讨如何推进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问题,2023 年1 月5 日,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下,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主办了“成昆渝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论坛暨2022 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围绕该战略构想展开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 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并展开充分讨论,从不同维度对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路径展开探索,奋力谱写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

与会专家对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逻辑之理的阐释主要包括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

基于区域合作分工和区域一体化两个视角, 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于加强西南地区合作,扩大南向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肖金成研究员从区域合作分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可行性。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西南地区存在紧密的地缘关系,且滇桂地区长期致力于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境合作,推动了澜沧江、湄公河等地区的次区域合作,但经济互补性有所欠缺。 成渝地区的发展在西部地区比较突出,城市、产业、人口的分布较为密集,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国际区域合作或次区域合作离不开国内区域合作,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充分发挥对西南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滇黔桂地区也要主动融合对接成渝地区。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梁双陆研究员指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丰富了区域一体化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具有不同时代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语境下的区域一体化强调的是构建统一大市场,形成合理分工与要素充分流动共享。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中的产业科学合理分工、要素充分流动互补、市场充分开放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 因此,探索成昆渝地区绿色发展一体化对丰富区域一体化理论和开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历史逻辑

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责任与使命, 存在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历史基础。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指出:秦汉时期,云贵川与青藏高原及境外的印度、缅甸、越南等之间就已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加强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唐宋时期,地方政权的割据也并未断绝云贵川渝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如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西南地区贸易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元明清时期,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相继设立,形成了现在的川、滇、黔基本行政格局;民国以来,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三省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并成为沟通南亚、东南亚的战略通道。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洪名勇教授指出,经济协调会开创了中国跨省(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先河。20 世纪80 年代的经济协调会本着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深入各个领域,奠定了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基础。 1984 年,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共同创建了西南四省五方的经济协调会,目的是把中国大西南建设成独具特色的能源、重工业、轻工业、林牧业基地。 随着西藏、成都的入会,协调会发展为五省七方。 90 年代后,国家把经济协调会列为全国五大一级经济区网络之一。1997 年,因重庆设立为直辖市,经济协调会最终发展为六省七方经济协调会。

(三)现实逻辑

与会专家认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筑牢生态屏障、优化能源配置、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1.优化国家战略布局

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重庆市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廖元和研究员指出,成昆渝地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枢纽地位,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昆渝地区又处于南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位,将“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文传浩教授认为昆明地区加入成渝地区实现成昆渝地区一体化抱团发展后, 将重新激活重庆经昆明至东南亚和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与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融为一体,而且能将西北、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开放的现代化,必须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教授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成昆渝地区协同构建“南向开放高原”的必要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没有停滞,成昆渝地区在推动内陆和沿江协同开放、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夯实了成都和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位势,建立重庆、成都与昆明的南向开放门户,从而协同隆起中国南向开放新高原。

昆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的门户和枢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昆明对外开放的依托与靠山。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研究员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昆明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存在共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其发展也必须面向南亚、东南亚全方位开放;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交通网络为整个大西南的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开放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子红教授提出,一方面,成昆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引领区域合作与提高开放水平,促进整体性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成昆渝地区有着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渠道、战略聚合的支撑臂膀、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保障等优势,是成昆渝地区一体化发展与西南沿边开放的有利条件所在。

3.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研究员认为西部地处中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国家生态安全,落实新时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第一使命。

文传浩教授认为成昆渝地区地处长江、怒江、澜沧江、珠江等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头,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有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实践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区域。

4.强化能源合理配置

西南地区能源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能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国川研究员认为:一是成渝地区是能源净输入地区,从西南地区总体看,能源综合平衡缺口不大;二是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发展潜力大;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结构调整有赖于西南地区能源一体化发展,使得西南地区能源供需形成互补。

5.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人口特别是人才则是实现区域协同、协作、协调发展的第一要素。 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教授指出成昆渝三地处于西南地区,凭借地缘优势,成昆渝三地人口流动数量较大、交往频繁。2015 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来自云南和重庆的外来人口占四川总外来人口的25.62%;云南和四川到重庆的人口占重庆外来人口的55.81%;四川和重庆到云南的人口占云南外来人口的32.54%。成昆渝一体化绿色发展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提升生产分配效率,惠及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现实之困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实力落后、区域辐射带动乏力、产业协同竞争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文旅融合发展受阻等一系列区域性问题阻碍着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

(一)区域经济实力偏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 但其综合实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实力亟待提升。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研究员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 总量仅占全国GDP 总量的6.5%,仅为京津冀GDP 总量的76.4%、长三角GDP 总量的32.2%、粤港澳大湾区GDP 总量的57.2%,带动辐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偏弱。 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 为6.73 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长三角的54.2%、粤港澳大湾区的50.3%。

(二)区域辐射带动乏力

成渝两地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乏力。易小光研究员指出,成都市及重庆主城都市区尚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对高端人才、生产要素、资金的吸引力有限;区域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规模小、能级低,除“双核”外,城区常住人口超过百万人且建成区面积超过百平方千米的大城市仅7 个(四川6 个,重庆1 个),存在城镇体系不合理、规模结构不优等问题。 四川省经济总量第二位的绵阳市GDP 总量仅为成都市GDP 总量的16.2%,重庆主城都市区之外经济体量最大的万州区GDP 总量仅为主城都市区GDP 总量的5%,中部、南北“两翼”尤其是重庆板块缺少百万人口级大城市,承接“双核”功能转移和传递辐射周边能力不足。

(三)产业协同竞争不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不足,规模效应和竞争力不强。易小光研究员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初步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群,其内部城际分工协作不足,产业竞争力整体偏弱;对比国内外发达城市,川渝两地制造业互补性和协同性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度不高,产业发展要素互动、生产制造环节互配、品牌营销渠道共用等过程融合不足;此外,川渝两地产业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不强,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大而不强”,整体处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品牌竞争力不足。 成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阎星研究员指出,工信部遴选出的5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显示成都都市圈有3 个产业集群入选重点培育对象,仅为深圳都市圈的一半,更少于广州、上海、南京等都市圈。

(四)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阎星研究员指出,“德眉资”三市与成都市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质量、数量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距。 例如, 成都市拥有的各类学校总数超过成都都市圈的60%,且集中了85%以上的优质医疗资源,德阳市、眉山市及资阳市合计拥有的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成都市的77%,社会保障政策待遇差别也较大;四市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数据信息平台,且数据共享机制也不健全。 易小光研究员也指出,重庆、四川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内部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现象较显著,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五)文旅融合发展受阻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大勇教授指出,成昆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存在四种困境:一是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传统文化本色;二是文旅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三是偏重文旅产业模式建构,忽视实现主体培育;四是景区开发过度,游客数量超负荷,在带来巨大的潜在安全隐患的同时,极大地影响了游览景区的体验感。

此外, 阎星研究员还指出成都都市圈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短板明显、 协同开放水平差距较大、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不够等问题;易小光研究员和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晓红教授还指出成渝双圈经济圈存在交通互联互通不高,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与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协调度失调等问题。

三、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实践之路

基于宏观视角,与会专家学者从发挥成渝地区的依托作用、打造贵州战略腹地、建设昆明辐射中心提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战略规划;基于微观视角,与会专家学者从生态保护、交通运输、文旅融合、对外开放、能源转型、人口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持续推进成渝建设,承担发展依托角色

易晓光研究员从顶层设计、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绿色发展、营商环境七个方面系统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驱动西部发展新格局出谋划策。 第一,统一思想系统设计,统筹发展形成合力,坚持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结合,加强与毗邻地区及长江中游、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树立“一盘棋”发展思想;第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内的产业转移合作,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成渝市场规制对接,建立全国性商品要素一体化市场,对标国际标准优化国际商品交易功能;第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发展动力,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国内创新要素资源集聚高地,推动“产业+科技+金融”高水平循环创新;第五,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夯实畅通内外循环基础,推动双城经济圈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健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合作机制,重点深化与东盟、欧洲国家贸易合作;第六,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探索建立跨流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三生”协同推动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争取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第七,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释放区域发展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贵州携手邻省发展,奋力打造战略腹地

基于贵州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研究员认为:在深化改革方面,共建成渝贵一体化大市场,以构建成渝贵一体化的“西三角”经济圈为核心,推动打造西南地区一体化大市场核心区,形成产业深度协作体系、“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市场一体化制度体系。 在扩大开放方面,构建内陆开放共同体,用好国家战略赋予贵州与成渝联动开放的制度红利, 为成渝外向型经济增长带来的上下游产业配套需求提供有效供给;通过复制推广和充分利用成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改革成果,在国际技术标准、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与成渝两地“抱团”走出去,携手用足用好RCEP 机遇,实现成渝贵地区对外贸易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市场一体化。

基于贵州如何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发展优势,文传浩教授认为,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格局下,贵州通过打造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高地,探索构建“存储+应用+转化”大数据产业联动模式,加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基地等区域枢纽设施建设,形成西部数字城市品牌,并以此作为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纵深腹地。

(三)建设昆明辐射中心,努力开拓新支撑点

云南省政协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孙时映处长认为,基于政策层面,要进一步系统谋划和高位推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立足全球大视野、全国大格局、对外大开放,设立专门机构,既谋划云南加快发展的大战略,又服务国家经略周边的大外交;基于经济层面,成昆渝地区产业链呈现纵向延伸、区域块状发展的趋势,各地区要加强产业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地位视角出发,文传浩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国家针对昆明(云南)制定出台相应高水平开放开发政策,同时提升昆明行政地位;二是聚力打造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大康养、大消费等旗帜性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大生态产业项目,设立相关产业园区;四是将昆明打造成西南地区的“免税天堂”。

(四)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共同筑牢生态屏障

从优化西南边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格局视角出发,梁双陆研究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重点针对植物保护、荒漠化治理、养护水土等方面,加强生物技术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二是以濒危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重点方向,加快推进南部边境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 三是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统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培育组建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平台基地布局,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共享和高效利用。

从一体化推进生态大保护视角出发,文传浩教授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坚持成昆渝三地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二是一体化推进三地生态价值评估和实现机制设计研究;三是一体化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池,对因保护生态使经济发展受限的地区给予激励性补偿;四是推进“生态新基建”共建共享;五是推动建立生态环境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五)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际国内市场

针对成昆渝地区一体化未来如何选择高水平开放的路径, 马子红教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加强通道沿线省域合作,塑造区域价值链,提高对内开放水平;第二,统筹推进陆海联动,创新经贸合作模式,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第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四,虚实有机结合,提升跨境金融创新支持高水平开放。

杨继瑞教授提出扩大对外开放可以通过成昆渝三地共建南向国际合作平台, 联合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展会作用,相互支持、配合、参与各方举办的各项重要活动,提升南向国际合作平台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

(六)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疏通内外循环堵塞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求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杨继瑞教授建议以“铁路、公路、航空”联运构建西南地区立体式交通网络。第一,协同构建南向开放铁路大通道。加快四川、重庆南向出川出渝铁路大通道与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规划建设对接;加快推进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和大理至瑞丽铁路建设,畅通成都经攀西通往滇中、衔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的铁路货运大通道;规划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至大理丽江,构建川渝连接云南、衔接东南亚的铁路客运大通道。 第二,协同畅通南向开放高速公路。 着力打通川滇、渝滇省际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加快国省干线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构建毗邻地区高速公路骨架网络,提升公路交通网络服务水平。 第三,构建南向空中丝绸之路。 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重庆正兴国际机场的筹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支持成昆渝地区航空公司在川滇两地开辟更多南亚、东南亚、中亚、欧洲航线。

(七)共促文旅深度融合,释放发展新兴动能

基于国内层面,黄大勇教授建议从营造发展环境、构建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体系四个方面促进西南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体制,营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环境。 第二,大力发展和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 第三,建成区域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跨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地,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多元模式。 第四,通过构建“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供需体系,完善“政府主责”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体系完备和体验感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创新“产政同构”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实践路径,建立“主客满意”的旅游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基于国际层面,云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段钢教授建议构建澜湄国际文旅黄金经济圈。首先要以中老铁路为先导,开展文旅先行先试,探索“一票通澜湄”的中老机制;其次围绕物流节点建“景区”,将物流服务嵌入旅游景点,推动“物流+文旅”融合发展;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积极推动云南文旅品牌和模式向澜湄输出;规划先行,联合编制中老铁路旅游总体规划;探索项目试点,开展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最后做好人才支撑,培育澜湄“语言+技能”双优文旅人才。

(八)着眼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推进一体化

针对如何推进西南地区能源一体化发展,彭国川研究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制度层面,建立西南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统筹机制:第一,深化西南地区能源“一盘棋”思想;第二,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第三,根据区域比较优势明确区域能源发展功能定位;第四,统筹协调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享和补偿;第五,统筹规划区域能源输送通道。 基于技术层面,以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推进西南地区能源清洁化革命:第一,大力推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第二,以核心材料及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氢能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针对如何推进成昆渝地区的人口吸纳一体化发展,吴华安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练好内功健体,抓住实体经济牛鼻子,持续增强三大都市圈人口人才综合承载力;第二,加强协同合作,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三大都市圈人口人才整体吸引力;第三,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人口人才流动瓶颈,持续提振三大都市圈人口人才流动便利性。

针对如何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文传浩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就业方面,建立覆盖成昆渝地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和服务体系,实行劳动者统一的就业登记和资格准入制度,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跨区域共享机制;在社会保障方面,贯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政策,实现高效、便捷转移接续;开展基本养老、工伤保险定期待遇领取资格协查认证;在教育方面,探索实行教育生态补偿,对成昆渝地区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教育政策、资金、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九)谋划一域服务全局,成昆渝树发展典范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主题是绿色发展,通过成都、昆明和重庆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联动带动贵州和广西地区发展,进而实现长江上游整体绿色发展,树立面向世界的绿色一体化发展典范。 文传浩教授认为:第一,建立川渝滇黔桂五省地区合作年度轮值主席制度,形成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年度论坛;第二,统一制订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布《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蓝皮书》;第三,紧跟数字时代潮流,完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猜你喜欢

成渝绿色区域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分区域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
区域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