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

2023-10-19吴宝倩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

徐 鲲 吴宝倩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目前的中心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并号召全体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1。 立足于新征程的起点,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理论依据、历史进路和实践路径,既是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之需,也是新时代继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

一、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推进,学界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和深化。 综合来看,研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内容的宣传性理论成果为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为主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

第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意蕴的研究。 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学界从不同维度进行阐释。 辛鸣、乔荣生、卢一丹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向未来的伟大梦想,也是历史发展进程和现实实践运动的统一[3-4];张胥、谭冀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形态;陈金龙、刘卓红、王玲认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现代化为基本维度和指向,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总体目标[5-7];朱春奎、高中华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8-9]。

第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成逻辑的研究。 学界主要从理论和历史角度进行阐释。 魏海生、朱国栋、赵建英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角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源泉[10-12];俞祖华、肖贵清、张鉴洲从话语演变的角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演进生成[13-14];刘吕红从近代百年劫难史中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生成语境[15];韩振峰从三次伟大飞跃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6];贺新元、王刚从四个历史时期伟大成就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7-18]。

第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阐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 肖贵清、王炳林、祝伶俐从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入手,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19-20];韩喜平梳理“三大里程碑”的历史贡献,指出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辛向阳、秦宣、李冉、王一鸣、段妍等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入手,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2-26]。

(二)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

学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较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的研究,主要从生成原因、历史演进两个方面展开。詹成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及历史主动精神四个角度阐释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根本原因[27];秦刚、陈志刚、汤建军梳理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成就,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8-30]。 另一类是关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研究,主要从实践路径的角度展开。刘同舫指出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31];高祖贵指出必须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32]。

总的来看,学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探讨,极大丰富了理论研究视角,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鲜有探讨,并大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生成演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内在逻辑的研究较少。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具有光明前景,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根本遵循。 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应然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出发,对人民群众、民族复兴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丰富理论,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指引,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民族复兴的主体、实践路径以及发展历程的理论遵循和重要指南。

第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正确认识民族复兴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指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劳动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创造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强调“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33],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坚强后盾,根植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第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思想,正确认识民族复兴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族复兴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以民族独立为先决条件, 民族独立以无产阶级领导为必要条件,民族复兴以本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强调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生产力。 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复兴进程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探索工业化建设,推进民族复兴历程。

第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正确认识民族复兴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和所有制关系进行探究,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强调人类社会最终会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并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必然会经历无产阶级专政阶段。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明确民族复兴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指向,洞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在领导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以共产主义的信念激励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关于人民、未来社会以及家国关系的重要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目标追求。 党和人民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以及家国情怀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追寻并推进民族复兴中迎来光明前景。

第一,批判传承传统民本思想,开启民族复兴。 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初步萌芽,提出“政在养民”等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基本形成,儒家提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道家要求“以百姓心为心”;墨家提出“兼爱非攻”。 此后,民本思想走向成熟,从思想理论层面向制度实践层面延伸。虽各时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均强调重视并尊重人民。 基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精神以及美好生活等的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第二,吸收传统大同思想合理成分,追寻民族复兴。 传统大同思想从批判社会现实出发,追求“天下为公”。孔子在《礼记·礼运》中首次描绘大同社会的蓝图;早期启蒙思想家以大同社会为理想,提出变革封建社会体制。 鸦片战争后,洪秀全融合大同思想与平等思想,提出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倡导平均主义;康有为结合西方先进思想和大同理想,提出“小康”的构想;孙中山以大同为社会进化的目标提出“三民主义”。 基于传统大同思想,党结合共产主义理想,提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目标,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第三,汲取传统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推进民族复兴。 传统家国情怀从伦理纲常出发,表现为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礼制,推动家国情怀在民众头脑中深化。 伴随着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国思想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延续至今。 鸦片战争后,在家国情怀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对复兴中华民族展开艰难探索。 基于传统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根本遵循

党的领导人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一,以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为引领,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毛泽东同志基于中国国情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阶段性战略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两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针对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他先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一化三改”路线,指出以思想建党夯实领导力量,以政治建军夯实安全保障,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夯实制度基础,以三大改造夯实物质基础。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第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复兴思想为引领,最大程度推进民族复兴进程。 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和“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国家统一,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并指出要巩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胡锦涛同志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党的自我建设。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进入新时代。

第三,以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顶层设计。 他从国家、民族和人民角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述为 “中国梦”, 将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划为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和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两个阶段。 同时,他深刻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必由之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重要保证,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是重要基础。 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就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创造出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开辟新纪元到最大限度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实然性。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五四运动之后,无产阶级接过拯救民族危亡、改变民族命运的接力棒,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明确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引领中华民族迈上伟大复兴之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根本社会条件”[35]3。

第一,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党之初,党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革命对象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随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指出官僚资本主义也是革命对象。 基于对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党广泛建立统一战线。 在大革命时期,成功打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土地革命时期,沉重打击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党统治,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国家特权,创造了民族独立的新社会。

第二,彻底结束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党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实现人民民主的形式。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主张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确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的纲领[36];土地革命时期,建设工农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并提出建设“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37];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按照“三三制”在各革命根据地选举、建立参议会和政府机关;解放战争胜利之际,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 年,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创造了人民解放的新社会。

第三,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为改变四分五裂的局面,党组织开展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 大革命时期,和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消灭吴佩孚等北洋军阀,解放区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土地革命时期,建设革命根据地,解放并凝聚农村地区人民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解放战争时期,通过人民战争,歼灭国民党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中国大陆统一。在这一时期,通过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束了国家长期分散无序的状态,创造了团结奋斗的新社会。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站起来”的奋斗目标,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在这一时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着力推进各项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5]9。

第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为改变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形势十分糟糕的局势,党采取系列措施。 明确国体和政体,实现人民政治地位的根本转变;革除旧社会弊端,肃清反革命力量,调整恢复国民经济,为我国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开展整党整风运动,推进惩治腐败工作,加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建设。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战胜了系列风险挑战,有效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制度基础。 为尽快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党确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明确我国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人民主权夯实政治制度基础;推进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计划经济管理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构经济制度基础;通过并实施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以及“五四宪法”等法律法规,为维护人民政治权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司法制度基础。 在党的领导之下,我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建立了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等在内的基本制度框架体系。

第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党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建构起完整教育体系,实现文化建设大繁荣和居民身体素质有效提升。 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严重曲折, 但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重要经验。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国上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35]15。

第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并建设社会主义。 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充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同时明确社会主要矛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准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解答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准确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8]163,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8]3,并将“小康”定为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此后,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党和政府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 调整政治体制,确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恢复民主集中制和高考制度,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法律体系;搞活经济体制,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制度;放宽对外经济活动限制,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打造开放型经济。通过改革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充满活力的制度和体制保证。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和政府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的历史性突破;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推进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成就;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物质条件。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35]61。

第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党和政府以制度治党治国,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探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体制改革,全方面健全包括根本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使得我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2]10作为根本制度提出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制度始终充满活力。 通过这些举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础。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地位显著提高,自此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实力日益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科技前沿方向取得系列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着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加强“四史”教育,推动宣传工作和网络安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出大批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并提供全面、丰富多样的文化公共服务,使得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总体上,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增强了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明确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随,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必然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党和人民。为了推动我国14 亿人口步入现代化的行列,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政府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不断扩大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一方面,实现党的领导体现于党政军民学的各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全方位落实于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党上下和全国上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时,党继续推进自我革命,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自身建设。

第二,扩大民生福祉,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党着眼于民生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人民生活实现全方位改善。 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优化就业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统筹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住房等社会保障,兼顾效率与公平、农村与城市,实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提升人口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党紧抓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建设,推动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一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高职教育制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文化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健全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健康绿色行动,实现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和政府致力于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紧抓“不平衡”的发展痛点,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蛋糕”做大做好。 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方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型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以国际循环推动提高国内大循环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创新能力,融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并继续推进科教兴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蛋糕”切好分好。 党和政府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制度,调动市场各主体活力,统筹效率与公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上惠及全体人民。 一方面,加快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相关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并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结构,营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注重效率与公平,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增加人民群众劳动报酬比重,再分配充分利用税收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在三次分配中,弘扬公益慈善文化,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

第三,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和政府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脱贫攻坚战获得全面胜利。 一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统筹推进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持续向好,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人民生活富裕。

(三)推进文化自信,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党和政府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并以其为指导开展我国意识形态工作。 一方面,完善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制度,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并加强意识形态监督、考核以及追责的体制机制建设,各级党委筑牢安全防线,党员干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发扬斗争精神;另一方面,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创新舆论宣传工作方法,用先进、科学、创新的理论巩固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第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教文化建设,将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完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第三,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领导中国人民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制度体系和精神谱系,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一方面,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并加快智库建设,整合智力资源,挖掘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话语,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理论体系,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动设置具有创新性和中国特色的议题,抢占话语先机,同时革新传播手段,整合媒介力量,建立起国际一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四)推进绿色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和政府针对生态文明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方面,调整产业、能源资源结构,推动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并加强绿色低碳宣传和生态科学教育,鼓励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控制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协同减污降碳和城乡环境治理,实现全面、综合、系统治理生态环境。

第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安全体系。 党和政府在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制度创新。 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制度和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并构建信息交流和信息公开平台,推动形成政府、市场以及人民群众共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推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体系建设,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继续推进湿地、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污染防范、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推动形成更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

第三,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党和政府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依托“一带一路”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以及南南合作,主动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加大绿色投资,力所能及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实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世界和平、推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党和政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进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方面,增强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把我国的发展重点始终放在国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做强自己,实现国内大循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另一方面,坚持结伴而不结盟,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始终以自身为主,独立制定政策和选择立场,并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同一切危害我国利益的行为、同一切干涉我国内政、损害我国主权的行为作斗争。

第二,坚持互利共赢,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和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以互利共赢为核心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寻求发展利益最大公约数。 一方面,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同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加强战略与行动对接,优化完善海上、陆上通道和布局,建设风险防控机制,同时拓展双方合作的领域,深化绿色、防疫、文明、数字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三,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坚守多边主义,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方面,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用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为国际社会治理探索有效治理思路,推动实现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推进卫生健康、网络空间以及海洋等领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实现世界长治久安,世界各国和平发展。

五、结语

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应然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具有实然性;党和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中具备了展现光明前景的必然性。 立足于新征程新起点,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先进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发挥历史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有效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准备;坚定不移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