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深山中的中国印钞厂
2023-10-19何广华李航
何广华 李航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隐藏在四川广元深山之中的中国人民银行造币厂——国营东河印制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印钞厂、战备厂,是全国唯一集印钞、钞票纸生产、贵金属提炼、供水发电、印刷机械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多专业、多门类的大型综合企业,也是中国最权威、最大面值及最大印钞量的印钞机构联合体。当时,北京、上海、沈阳印钞厂的纸张从分、角、元以及后续的50元、100元的纸张都由这家企业供应。
自建厂以来,东河印制公司累计印制人民币钞券7个品种、援外钞券7个品种、国库券3个品种,计138.213亿张,制造印钞、造币及社会通用设备178台;提炼金281.24吨、银450.85吨、铜37.08吨,生产工业金4.82吨、工业银670.68吨、银饼块80.29吨;发电9.072亿千瓦时,供水5404.86万吨,供热298.16万百万千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流通、商品交换、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续红色印制基因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而中国最早出现纸币的地方则是身处内陆的成都。据考证,在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就出现了纸币——“交子”。而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地区印钞最早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1934年11月,为了打破敌人的“川陕会剿”,实施“川陕甘计划”,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15个团计数万红军集结于四川旺苍地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中共川陕省委、川陕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所属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总医院和红军大学等陆续迁入旺苍。旺苍从而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当时,红四方面军造币厂由通江县迁至旺苍县黄洋乡烂槽沟,郑义斋兼造币厂厂长,刘杞任副厂长,有工人80余名、印钞机10多台。该厂在4个月内就赶造了银元2万多块、铜元1万多块,以及大量的纸币和布币,对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稳定物价、促进贸易、冲破经济封锁发挥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4月,方面军后方机关等撤离时,红四方面军造币厂的工人们将机器设备沉入东河,随大部队北上长征,在四川地区的印钞工作随之停止。
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剧变,我国周边形势也逐渐紧张,经济工作中的备战问题被摆上了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确保战时之需以及市场、社会的稳定,又鉴于印钞造币的重要性和机密性,在北京、上海、沈阳印钞厂之外,新建造币厂迫在眉睫。依据毛泽东的“靠山、分散、隐蔽”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原则,旺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淳朴的民风,再一次进入党中央的视野。
1965年秋天,一支由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派出的勘查队,从陕西南郑县(今汉中市南郑区)悄然翻越横跨川陕两省的米仓山,进入四川北部山区。最终,勘查队选定了地处米仓山南麓、东河边上的四川旺苍县孙家坝作为企业地址,经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会审后上报国务院获批开建东河印制公司。此后,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西南地区重点建设工程、攻坚战项目工程。机缘巧合的是,东河印制公司的厂址与原来的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旧址相距仅8公里。
1966年5月4日,随着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云一声令下,绵延数公里的工地上,顿时人声鼎沸,机器轰鸣。东河印制公司建设工程开始破土动工,建设者们在此开山铺路,平沟建厂。为争取时间,工程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交叉进行的方式,公司所属的热电厂、造纸厂、熔炼厂、印刷厂以及医院、学校、球场、俱乐部等附属设施,也在东河之畔的“三沟两坝”同时开建。
孙家坝虽名为“坝”,但平坦不过三分地,当地人常用“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来描述这里的自然环境,加之当时物资供应困难重重,建设者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发扬当年的红军造币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披星辰迎夕阳,住干打垒啃干粮,用东河砂造机器,舀东河水造钞纸,肩扛手推修公路,翻山越岭架电线。“为国造币”的自豪感洋溢在每个建设者心中。
东河印制公司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自己发电、自己造纸,自己印刷,自己熔炼,而且严格保密。解放军派出4个排的兵力负责警卫、安全工作。原东河印制公司老工人孙先行曾回忆:“我是1966年,也就是东河印制公司进入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作为合同工被招进去的。我刚进去的时候是搞基建。公司总部原来就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毛河坝,所以搞基建那会儿非常苦,我们是靠‘绑竹子搭牛毛毡’在这毛河坝住下来建的公司。后来被分配到公司总部从事水电工工作。这里管理很严,即使是非生产单位,管理制度也非常严,职工不得打听公司下属各厂的生产情况,进出公司要向门卫出示出入证。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27元、粮25斤,隔段时间还能领到一套崭新的劳动布工作服。至于公司所属各分厂到底生产什么我也不知道。”
东河印制公司的建设期为3年。全部建设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包括每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外运进来。而孙家坝没有通火车,所有到东河公司的人员和物资,都是通过宝成铁路运送到离旺苍最近的白水火车站,再转运到孙家坝。
宝成铁路是当时出入四川的唯一铁路通道,运输极其繁忙,列车很难保证准点。为争分夺秒,东河公司筹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贺晓初(四川苍溪人,曾任中央候补委员)下令:凡是来东河公司的人员和物资,到了白水站立即转运,不得停留。
东河印制公司在兴建过程中,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北京、上海、沈阳等印钞厂的全力支援。上海造币公司机械制造车间、沈阳造币公司造币冶炼车间整体搬迁入川。各家印钞、造币、造纸企业也“择优挑选”生产骨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力支援东河印制公司的建设。这些来自北京、上海、沈阳、成都、保定等大中城市的三线建设者们,齐聚大巴山下,成为后来在人民银行系统有口皆碑的第一代“东河人”。
铸金熔银火红年代
经过三年“大会战”,1969年,东河印制公司的基建基本完成。整个厂区占地约1200亩,分散在“三沟两坝”之间,由五〇一、五〇二、五〇三、五〇五4个分厂、总部机关及金库6个地方组成。鼎盛时期,工厂共有职工4000多人,产值达1个多亿。公司所属4个企业分布在广旺(广元市至旺苍县)公路沿线的黄家坝、蒲家沟、卢家坝、长滩坝、孙家坝,距成都市450公里,距宝成铁路干线67公里,企业与企业之间最远距离为33公里。
1969年10月,五〇五厂一号机组发电成功;
1970年3月,五〇三厂贵金属精炼提纯一次成功;
1970年7月,五〇二厂钞纸生产一次性试车成功。
至此,东河印钞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从短绒棉投料到钞券出厂的全部建设和安装调试,每一个工厂、每一个车间,都进入全面待命生产阶段。
1972年,东河印制公司全面投产,正式进入国家金融运转体系,成为维系国家金融安全乃至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重要力量。
1976年,东河印制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72型胶凹联合印钞机总装成功。这套机器的印钞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水平,成为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生产的主力机型,被东河人誉为“争气机”。1978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防伪是印制钞票的首要技术,也是先进的钞纸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叠加。东河印制公司早在1972年就生产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的固定水印和满版水印两种钞纸,分别用于5元和2元面额纸币的印制。1985年,东河公司使用加裝了防伪安全线的满版水印钞纸,印制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0元面额纸币,极大增强了制造的难度,有效地阻隔了对人民币的伪造。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增加50元、100元两个大面额币种。考虑到其防伪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采用固定人像水印钞票纸,相比第三套的10元面值的“大团结”,难度高出很多,也是一个全新课题。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钞票纸生产方,东河印制公司五〇二厂接受了这一项目。但要生产固定人像水印钞票纸,首先要有水印原版,而原版雕刻才是摆在前面的难题。人像要轮廓准确、层次丰富,人像的神韵特别难把握,为此五〇二厂还成立了一个项目组。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在1987年4月获得成功。成品不仅表现出线条,还有清晰的明暗层次,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印钞工艺技术水平和钞票防伪能力。项目组还研发出全埋式金属安全线,并将其运用到1990版50元和100元纸币印刷上。1991年3月,东河印制公司成功生产出带安全线的钞票纸,成为第四套人民币1990版50元和100元面额纸币用纸。
矢志书写钞纸传奇
1993年,东河印制公司主体迁至四川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结束了其在旺苍28年印刷人民币的历史使命。1998年,该公司全面完成战略大转移,融入成都印钞有限公司。同年,东河印制公司五〇二厂迁至江苏昆山市,易名为昆山钞票纸厂,1999年1月进入规模试生产,2000年7月通过国家项目验收,进入正式生产,成为国家钞票纸及高级证券纸专业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
50多年来,企业经历了国营东河印制公司五〇二厂、四川东河钞票纸厂、昆山钞票纸厂“两地三时期”,始终以“确保发行”为天职,为共和国钞票纸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张固定人像水印钞票纸、第一张出口钞票纸、第一根全埋式金属安全线钞票纸,参与了第四套人民币所有高技术钞票纸张的研发,创下了产品质量的“金字招牌”,培育了“团结守纪、求实创新、艰苦奋斗、争做贡献”的东河五〇二精神,培养了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印刷队伍,也涌现了一大批享誉我国印钞业的能工巧匠。
如今,旺苍县的东河印制公司遗址已被列为文化保护范围。她不仅是当地保存最完整的三线工业企业遗址,也是国家“三五”计划时期大中型国营企业建设模式中的典型案例,又是彪炳中国印钞史、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优秀三线企业。(题图为东河印制公司旧址)
(责任编辑: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