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盐”的故事

2023-10-19钟燕林

党史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区红军同志

钟燕林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各个苏区实行了残酷的经济封锁,“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进入苏区”,导致苏区物资严重匮乏。特别是苏区境内不产盐,外面的盐又运不进来,致使食盐奇缺,成了稀缺的珍宝。面对“盐荒”,广大苏区干部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毛泽东退盐

毛泽东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与苏区广大军民一样艰苦奋斗,一样吃草袋子饭,“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当时,前线的罗荣桓给在瑞金的中央领导送来了两挑子海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处)分给毛泽东3小包,通知他的警卫员陈昌奉前去领取。在那严重缺盐的日子,这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陈昌奉高兴极了,领了盐兴冲冲地往回跑。刚到房间门口,正赶上毛泽东出门,看见陈昌奉高兴的样子,他便问:“陈昌奉,你拿的什么东西?”

“主席,这下我们可有办法了。”陈昌奉回答。

“什么办法?”毛泽东又问。

“盐呀!”陈昌奉指着纸包高兴地说,“罗荣桓同志从前线给您送来的。我们改善生活有办法了。”

毛泽东拿过盐看了看,过了好一会儿,说:“你把这个盐送回去,让总务处的同志送到洋岗下我们的医院里,给伤病员用。”

陈昌奉有点不高兴地说:“就这么点,我们好长时间没吃到海盐了,留下吧。”

毛泽东看了陈昌奉一眼,耐心地说:“前方的同志打仗那么苦还想着我们,我们有点硝盐吃就可以了嘛!”

陈昌奉只好拿着盐来到总务处,说明了毛泽东的意思,把盐倒回到盛盐的箩筐里。

毛泽东退盐的事很快被其他中央领导知道了,他们也都让自己的警卫员将盐送回了总务处。

于是,送盐的民工将两挑食盐转送到了洋岗下的中央醫院。医院的伤病员听说这盐是前线同志专门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吃的,都说:“我们宁愿3年不吃盐也要给毛主席和首长们送去!”他们硬逼着民工又将盐挑回到中央政府总务处。总务处的同志实在没有办法,便再次将盐分开,通知警卫员们去取。

无巧不成书,当陈昌奉捧着3包食盐回到元太屋住处时,又让毛泽东碰到了。

毛泽东问:“你拿的什么?”

“……盐。”陈昌奉说。

“不是给伤病员送去了吗?”

陈昌奉瞒不住,只好将事情的前前后后向毛泽东如实作了汇报。

毛泽东听罢,领着陈昌奉来到元太屋外面的大樟树下坐下来,慢慢地对他说:“我看你是没有把道理说清楚。你把这盐再送回总务处,让他们告诉前方同志,告诉伤病员同志,说我的工作、身体都很好。说我谢谢同志们。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有困难,可是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你说对不对?”

陈昌奉能说什么呢?他赶紧拿着盐飞快地往总务处跑去。跑了好长一段路回头望去,毛泽东仍站在那棵粗壮茂密的大樟树下眺望着……

罗志才冒死寻盐

当年的瑞金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妇女委员会主任罗志才,对于盐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

当年为了克服没盐的困难,党带领红军和工农群众,成立熬盐合作社,把年久的壁土、尿土、放过盐的土挖出来,熬制硝盐。可即使是这种又苦又涩的硝盐也供应不足,只好实行八人一菜、一餐一菜,并采用以醋代盐,或以醋盐并举的办法来缓解盐的紧张。由于长期缺盐,许多战士和群众身体浮肿,伤口不易愈合;不少干部因为吃不到盐而生疮生病,特别是烂脚病盛行,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可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大家从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获取食盐,红军想尽了办法。湿衣浸盐、棺材偷运……巧妙利用各种方式,把好不容易获得的食盐运进苏区。

一天,罗志才正在房内办公,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危辉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用报纸包得结结实实的东西,笑着对罗志才说:“红军打下筠门岭时,从敌人那里缴获了食盐,红军政治部昨天特地送来5斤给我们。”罗志才听了以后,心情非常激动。稍停片刻,危辉春又说:“这批盐,不够公开分配,我看你吃硝盐生了满身黄疮,身体也拖得不像样了,我和县委的同志商量过,决定给你5两,解决眼前困难,请你收下。”

罗志才接过纸包打开一看,白花花的盐粒真是好看!她当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但却坚决不肯收下这包盐。她对危辉春说:“危主席,盐是宝中之宝,红军得来不易,还是送还红军,给他们吃吧!”危辉春以为她是客气,又再三解释,说明这是组织上的照顾,罗志才说:“危主席,谢谢领导上的关心,盐我是坚决不要,麻烦你带回去吧!请你转告红军,我看见了盐,就等于吃上了盐!”危辉春很为难地说:“我既然带来了,你还是收下吧!再说,数量又不多。”罗志才严肃地说:“危主席,请你别特殊照顾我,全苏区的人民都没有盐吃,为什么我就不能过下去呢?我是穷苦出身,我一定要和大家一样吃苦,度过这艰难的日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志才被留下来打游击,活动在九堡一带。游击队的装备很简单:除了枪支弹药外,每人一床被毯、两三套换洗衣服,再加上0.5公斤左右的硝盐。对于游击队队员来说,盐是最宝贵的东西。为了保护好硝盐,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毛竹做成盐筒,配上盖子。这样,即使过河、淋雨,也不至于使使盐受损。盐筒上拴上绳子吊在身后,晚上睡觉时,不是放在身边,就是拿来做枕头。一觉醒来,一定要摸摸自己的盐筒,生怕丢失。

一天,游击队在寮背坑遭遇了国民党军。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队长决定迅速撤退,甩掉敌人的追击。罗志才因为裹过脚,行走困难,加上行装负担,就更走不动了。为了跟上部队,她决定丢掉行装。盐是不能丢的,只好把衣服、被毯丢掉。尽管她轻装上阵,可敌人还是比她走得快,眼看就要被敌人追上了,不幸前面又遇到一条山涧挡住去路。前面有山涧,后面有追兵,真使人心焦火急啊!不跳过涧去就无法摆脱敌人,要跳涧,就必须继续轻装。此时,罗志才只剩下盐筒和枪弹了。怎么办?丢枪?枪是革命的本钱,革命者没有了枪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枪是不能丢的,那只好忍痛丢盐了。就这样,她丢下盐筒,在战友们的掩护下跳过山涧,终于脱了险。

天黑后,游击队员在约定地点汇合。当时一检查,有好几个人丢掉了盐筒。到了晚上10时左右,他们估计敌人的伏兵已撤,便决定出发去找盐筒。

这天晚上正逢狂风暴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再加上罗志才等人对环境又不熟,真不知道要怎么找。但是想到革命的胜利,想到要粉碎敌人的“围剿”与封锁,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盐找回来。就这样,他们不知爬了多少山路,摔了多少跤,衣服扯破了,手脚划伤了,头也跌得大包小包,甚至还流了血,全身弄得成了泥人。当快爬到山涧边时,罗志才的同伴不小心把一块石头踏脱了。石头滚动发出响声,引起了碉堡里敌人的注意,朝这边乱放枪,子弹从他们头顶和身旁飞过。幸好因为天气恶劣,敌人不敢出外查看,只是放了一阵枪就算了。等枪声一息,罗志刚他们又继续摸索,一直找到深夜,终于找到了被丢弃的盐筒。等他们返回宿营地时,天已将近黎明。

关于“盐”,在当年苏区还有很多故事,都是苏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党员干部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苏区红军同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严良堃同志逝世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