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
2023-10-19唐佳丽
唐佳丽 王 楠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社会心态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内大众具有的普遍心理和价值观念。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可以侧面反映或者局部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心理情况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对比社会群体整体受教育情况,大学生的文化和受教育层次相对较高,但是从经受社会历练、工作锻炼的情况来看,此群体又处于政治立场和思想稳定的萌芽起步阶段,因此,对此群体进行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尤为重要。首先,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心态积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正向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个体人格,在如今快速的社会节奏下,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加快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挑战。其次,整个社会情绪的稳定,也需要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有一定社会心理和思政教学的价值。
一、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主要内容
(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处理事情或者处理关系是表现出一种自我尊重、信任自己的素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追求发展的基本要求。自尊自信的心态既反映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满意,可以说自尊与自信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动力源。自尊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自尊水平较高且稳定的人,受外部环境及普通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小,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鼓吹自己的形象,在受到质疑和反对的时候,他们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也会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此外,自尊不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可以廓清人的很多行为动机和某些行为偏差,一个恰如其分的自尊者既能够明白自己的长处也知晓自己的短处,并在这个基础上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足够好的人。自信同样也是个体完成行为活动的主观条件,也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自信心是有效、积极地自我表达,同时,自信心是一种情感体验,它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自信心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二)理性平和
平静和稳定的心态看待周边的事物和关系是理性平和心态的主要表象。理性就是对事物或者问题冷静沉着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心理过程,有了理性才有平和,同时平和又反作用于理性。理性是目前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相对高级的认知方式,通过实践发现,理性的心态甚至比智力高或其他认知能力更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理性平和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才能冷静客观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应对各种困难、挫折。理性平和的心态是大学生锤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心理学家认为,理性一般包括两个类型,一个是认知性理性和工具性理性。认知性理性关注的是我们的信念如何映射出现实的世界,而工具性理性是指个人目标实现最优化。可以说,理性主要涉及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两个问题:“何为真”及“做什么”。要想让我们的信念是理性,它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即信念必须为“真”;要想让我们的行动是理性,需用最佳方法实现我们的目标。对于理性这一概念的解读,长期饱受争议,一部分社会科学家也归纳了理性的特征,冷静的态度、全面的认识、详细的分析、后果的预知是理性的四大特征。因此,此文所讲的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的理性,一般指具有以上四种特征的理性。
(三)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面对事物和关系会采取主动思考、积极行动的状态。拥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呈现出积极和热情的一面。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的人学习和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印证“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与勇气相伴,而这份勇敢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承受困难和面对挫折的心理基础,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既会收获成功、体验快乐,也会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是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遇事要想得开,做人要心胸豁达,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也是各项学习和工作取得新成效的基础。同时,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从而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也会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活力,贡献青春之力。
(四)亲善友爱
《礼记》中有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信修睦”这句话其中一个意思是讲的诚信,另外一个就是和睦,就是亲善友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提到“家和万事兴”,“和”不仅仅是存在于夫妻之间、长幼之间,还存在于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包括陌生人之间,万事都要“以和为贵”。大学生在学习中,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与研究,不吝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尊重他人,关心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互帮互助的气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体现出团结友爱的优秀精神;在生活中,也会遵守社会秩序,言行一致,爱护公共设施等都是亲善友爱的表现。亲近友善是一种和谐友好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建立亲善关系,我们才能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合作和相互敞开心扉的人际互动关系。友爱是亲善关系程度的递增,在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友爱是自然流露出的亲切的情感。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影响,学习因素基本包含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的校风是一个学校沉淀的文化底蕴,就如同一幅画的“底色”,“底色好”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文化的传承并认同。通过在校园正向的精神涵养和熏陶,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积极情感和心态。教风也是学校主要氛围的形成因素,教师直接接触学生,为人师表,可以说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精神的引路人。一个学校教风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学生,整个国家学校的教风能够影响一代人的社会心态,所以教师团队不仅要学高还要身正。学风是一个学校师生学习的状态,良好的学风能够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学习动力,并形成一个良性学习竞争环境,好的学风也是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和心态的关键因素。好的学风不仅包括学术理论的氛围,也应包含思想政治及社会实践的氛围。好的学风会鼓励学生精进笃行,使学生有目标、有行动、有反思,能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和问题,让学生能积极面对问题和挫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从而化解一些大学生群体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
(二)社会因素
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但学校又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学校不是空中楼阁,学校仍然根植在这个社会中。学校的价值取向只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学生价值观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中的一些价值观,因此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树立和践行社会正确价值观、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都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通常指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来自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原生家庭是人出生后成长的家庭,它是每个人社会心态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未来的社会心态形成。虽然学生离开家乡来到大学校园生活,但不仅学生的过去和原生家庭有关联,现在的生活仍然与原生家庭有关联,只是相较于过去与原生家庭的关联程度下降了一些,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很大程度也受家庭环境影响。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理念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能够让大学生朝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四)个人认知因素
著名的个人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到过由个人认知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引发的“自卑感”这一话题。笔者认为“自卑感”也是一种社会心态,如果拓展引申到大学生社会心态,也是基本可行的。根据笔者与大学生的交谈了解,个体认知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差异,笔者认为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前提是要拥有正确和丰富的个体认知,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认知因素。
三、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途径和措施
(一)提高个人认知
个人认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情绪和行为,所以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提高个人认知至关重要,尤其是道德认知。俗话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地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提升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身知识、能力、心理过程、个性等方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还包括对自身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当以示范式教育、浸润式教育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培养学生奋斗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除了从教师那里认识自我的教育,大学生自己还应该从同学、朋友等地方了解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在自身认知和别人眼中的“我”不一致的情况下,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及时调整自身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还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课堂优势,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理论宣传与教育,对大学生积极开展理论教育,同时通过专业课堂借助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校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提升思维认知方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观、法律通识等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认清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树立法治社会理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二)构建机制
首先,加强健全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和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来保障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整体处于积极状态,让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心中,机制构建是保障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根基,促进大学生社会心态发展呈积极健康态势。其次,加强以管理机制、预警机制、评估机制为核心的机制建设,这三个机制建设是贯彻落实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保障,是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发展的“压舱石”。三个机制如何开展,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目标定位,明确培育目的,针对性进行教育,发挥管理育人作用,管理机制是整个体系的“定盘星”;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及时的监控和预警,各高校可以建立学生社会心态大数据和触碰模型,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如出现不良心态,应当及时介入、正面引导,高度重视预警机制在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全评估机制,从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情绪、个人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评估培育反馈效果,以此切实提高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有效性。
(三)营造环境
新时代也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但当下网络舆论情况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某权威网站针对大学生上网(含手机端)情况进行过调查统计,通过调查统计,发现超四成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个小时,剔除采样时间和样本量等问题,这一数据基本能说明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治理网络舆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节。第一,高等院校可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主流文化,使大学生了解到这一时期社会反对和倡导的文化内容、社会热点,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念,从而避免其遭受负面网络文化侵蚀。与此同时,校园媒体应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进行宣传,通过活动策划、知识推广等方式,让优秀、先进的思想文化得到有力宣传,将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给大学生。第二,构建一个沟通平台,高等院校借助平台与大学生展开互动,有计划、有组织地推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对其思想情况有一个实时的把握,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从而得到文化的滋养。第三,应积极构建主流文化校园网、红色校园网等多种网络格局,获得网络文化、校内媒体主导权,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获取进行引导,将社会中的不良文化进行剔除,提高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选择、鉴别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网络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掌握时代的话语主动权,借助自身平台优势,弘扬中华文化,宣传校园正能量,这样才能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积极的大学生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