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铁二十一局为例
2023-10-19李晓蓓陈芊羽
李晓蓓 陈芊羽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报告中既论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但由于中国农村规模巨大,地域广阔,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异及其发展的方向。对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应充分结合我国乡村不断变化的条件,而不能在脱离实际情况下仅照搬原有的模式。
国有企业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物质基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参与乡村振兴不仅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兼顾各地因不同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造成的特殊性,形成一种特殊性和普遍性相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一、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回顾
美国学者Simon Kuznets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对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实践,他论证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等主张。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对乡村发展的探索,总结经验及教训,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探索适应中国现实需要的乡村振兴方案。
同时,在学术界有关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振兴路径也纷纷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乡村振兴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展开了研究,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第二,依靠资源禀赋优势来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农村的闲置资源是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一个缩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第三,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模式指出从理论上明确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对二者的有效衔接提出思路与对策。第四,围绕科技、人才、教育,以多角度为切入口讨论乡村振兴发展的模式。第五,乡村振兴建设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在动员社会、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中面临着自身建设不足等多重挑战,民营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具有其优势,但也受到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充分达到乡村振兴的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需要承担新的使命和任务。国有企业在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有责任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肯定了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弘扬企业家精神”放在国资国企改革内容中,地位极其突出。企业家精神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在保证企业家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其保持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而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这一模式的提出,肯定了国有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优势。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以往的研究仅侧重于理论的凝练,而缺乏在实践方略的展开,所以这一模式还未形成可以全面推广的方式。因此,本文进一步明晰了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指出国有企业不仅能凭其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勇挑大梁,而且这一模式对推进乡村振兴更具有借鉴价值,具有普遍的实践性和推广性。
二、中铁二十一局参与东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经验
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作为一个与特殊性互为补充的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地域乡村振兴的多种需求。如何从实践的角度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是一个亟须解决也是极具挑战的问题。国有企业应如何运用自身雄厚的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如何在参与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实现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视角,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承建的东乡沿洮河经济带开展实践研究。
2019年,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情系民族地区与临夏政府深度洽谈协商,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东乡族自治县东部偏南的达坂镇,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项目,为古老的东乡打开了一扇实现持续发展的大门。通过让艰苦偏远山区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吃水、住房、就医、上学难等民生问题,从开展生态治理到建设产业园区,从进行棚户区改造到全面提升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安置近5000户当地群众实现搬迁入住和近万人就业,1640名适龄儿童顺利入学,后续产业园将有40多家企业入驻。随着这个劳动密集型园区的建设完成,未来将提供七八千个就业岗位,实现搬迁群众户均就业一人。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民生工程、放心工程,给东乡人民带来了勃勃生机,留下了宝贵财富。这一总投资120.83亿元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的“达板速度、达板标准、达板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随着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效应持续放大,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品牌在临夏州声名鹊起,一花引来百花开,形成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企地合作双赢新局面。项目滚动延伸临夏州1市7县,最多的县域在建项目达34个,涉及房建、市政、公路、水利和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等多领域,市场规模越滚越大。
三、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参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始终坚持深耕甘肃、服务甘肃,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陇原大地的浓浓深情,在参与东乡县乡村振兴中担当建设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帮扶、医疗保障等多方面都取得的极大的成效,形成较为有效的国企参与乡村振兴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没有固定打法可以套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中铁二十一局集团需要从东乡族自治县实际出发,在当前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未建立长效的互利共赢机制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的职能,依托项目建设展开东乡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切入。但在实施过程中,只是对乡村完成从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房、医院、学校、城市市政道路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对困难群众给予物质帮扶。这些措施虽极大地为乡村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并未深度参与进后续的生产、消费等环节中。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完成了“做蛋糕”的过程,但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切蛋糕”的环节中,构建与乡村长效互利共赢的机制,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二)与政府的信息对接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信息对接平台,一方面,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出现,企业不能及时获取政府资金到位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不熟悉国有企业的专长特点,对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中能在哪些领域充分发挥优势不明晰,从而使国有企业的优势无法全面展现出来,投入乡村振兴的成本加大,导致企业的某些工作难以正常、高效地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和政府之间彼此“不熟悉”,仅利用自己的数据,那么推进乡村振兴的效率也会相对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更影响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效果。
四、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前景展望
针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展望,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的乡村振兴实践,同时也对其他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打造共赢的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企农共享,即农民有所得,企业有回报。与脱贫攻坚时期不同,乡村振兴在时间上持续更长,一直到2050;在内容上,相较于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乡村振兴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泛。而且,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乡村的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基础、地方性文化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类型村庄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未来发展方向也不相同,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因此,国有企业要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总结典型经验,牢牢把握创造“共享价值”这一理念,持续创新乡村振兴举措。紧抓乡村振兴重大历史机遇和巨大市场前景,加强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深度开发,提升乡村振兴项目的投入回报率,实现与地方的长效合作模式,达到国有企业与地方双赢的效果,找到一条地方和企业共赢发展的新路径。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
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要搭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对接平台,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这对于能否高效推动乡村振兴尤为重要。通过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政府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县、区、市之间的信息联动,为国有企业推送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性文件,方便国有企业充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保障所发布信息的时效性,使国有企业在对接乡村基本需求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据国企网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已达到46万家。具有范围广、占比大、遍布我国各个地区的鲜明特点,可以实现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的可能。另外,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时间长、涉及面广,对人力、物力、财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有优势和能力肩负起这一使命,可以通过引导人才、资本、技术下乡反哺农村,特别是在任务落实、人员配备、资金使用等多方面提供了保障与支持,为推动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效能,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乡村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与空间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国有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中不仅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乡村振兴中的“领头羊”;还要从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开拓思路,把握市场机遇,构建有效的市场发展模式,实现国有企业与地方的共赢发展,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