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而教”的区域实践

2023-10-18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摘要:南京市江宁区“为学而教”区域教学改革目标始终聚焦学生的成长,聚焦学习的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德育统率,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学科融合和社会实践,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并倡导各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求学校以先进观念为指导,构建校本教学模式,创新学习空间设计,着力于学习力生长。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对改革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为学而教”区域教学改革实现了理念立起来、部署落下去、质量提上去、品牌亮起来。

关键词:“为学而教”;教学改革;区域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7-0031-05

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南京市江宁区从2020年至2022年,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为学而教”区域教学改革实践,生成一个区域教育聚力发展、重点突破的成功样本,带给人们很多有益的思考。

一、“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深层背景

(一)因应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急剧变化

惠特曼有诗曰:“时代啊,从你深不可测的海洋升起。”[1]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力是核心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市场是核心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则成为核心资源。经合组织1997年就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应对方策,世界教育改革从此进入核心素养引领的时代。江宁区“为学而教”的区域教学改革,显然是“文章合为时而著”。

(二)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并且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此,高质量发展战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改革也是为了呼应、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推行,倒逼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进入“绿色”阶段。江宁教育人自觉呼应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为学而教”,培养时代新人,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历史担当。

(三)扎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地带

江宁区的“为学而教”,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场域展开的,深刻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江宁区这个区域得以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要旨之一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当教育脱离了“应急”的要求,就应当凸现其本体性价值,着眼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使“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达到內在的统一。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使命,“近一个世纪来,人类正酝酿着一场新的生存型态的变革,……这场革命必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的主题,它将关联、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2]。总体上说,课程改革是按照设计蓝图落实的,但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持续的改革,启动伊始,要拾掇、要建设的实在太多,有些时候,可能形似较多一些,神似确实很有难度。走到今天这个阶段,则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完善课程的同时,花更多的气力在课堂。明确提出“为学而教”,既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又体现出深入推进的鲜明特点: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的积极变化去深刻表现改革的进步。正如大家常常期待的,人在课堂中央,人在学习生活中央。

(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积极互动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好生活”的显示度方面,教育更有其突出的作用。江宁区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创新基地,国家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交通物流枢纽和空港枢纽。江宁区的经济一直处于较高较好的水平,而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江宁宜居、乐居的内在要素,是江宁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构成。“社会即学校”,家校社一体化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学而教”的江宁教育改革,正是着眼于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而设计、而实施的。

二、“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内容体系

(一)为什么学(教)?

从出台的文件,更从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现场,我们看到,江宁区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人”。这个“人”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完整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也是主体的,“为学而教”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努力以学生积极的实践构建学习活动的主线;还是具体的,“面向学生”是要努力落实到每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学生身上,是要让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每个课堂;又是充满潜力的,一方面丰富的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课程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家长充分注意对学生潜能的发现,从而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积极可能。

(二)学(教)什么?

一是以德性教育为引领。这是坚持教育的第一价值观,“学以成人”,通过立德、德性统领,成就“树人”。二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江宁的教学改革是以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为底线的,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又督促、鼓励学校做强做优非考试学科,比较好地解决了体育、美育、劳育被有意无意弱化的问题。三是推进学科融合,倡导综合实践。“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在学科教学中开启瞭望其他学科的窗口,贯通认知与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组织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可选择的校本课程。全面发展不是整齐划一,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时,“全面”和“自由”是一体性的,而这个“自由”很重要的就是学生在某个学科上的充分发展。江宁区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校本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难能可贵的是,江宁区从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学习等方面全面推进特色学科建设。这不仅仅是在创建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充分发展打开了通道,可以看作创新性人才基础性培养的重要举措。

(三)怎么学(教)?

江宁区在创新教学实践上做得很到位,亮点多多。比如,对学习空间的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改革中是很难看到的。人们讨论教学时习惯聚焦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环境常常是忽略不计的;即便有讨论,谈论的也大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构成。江宁区在2019年布局“为学而教”时,就把学习空间建设作为一个重点项目予以强调。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即经验的生长,经验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这种相互作用既有主动的“做”,又有被动的“受”,“受”构成了环境对学习者的反作用。当情境任务已经升级为学习的基本载体,学习空间对学生经验的生长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江宁区普遍重视这个问题,其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又如,把学习力的提升作为工作要点,这就聚焦到学习的核心素养。南京市在多年前就把学习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抓手,江宁区总结提炼前期改革的经验,全面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把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落实下来,如同皮亚杰所说的,不是关注学生走得有多快,而是关注学生走得有多远,从而引发对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这是很有眼光的。

(四)怎样保障“为学而教”的教学改革能够落地?

江宁区是从教师发展和管理优化两方面着力的。教师发展是在德能全面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研究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优化方面,重视思想理念的引路,学校文化的创新,信息技术的支持,家校教育的推进。江宁区教学改革给人的强烈感受是,强有力的保障,使变革的旅途通向赏心悦目的彼岸。

三、“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改革起始阶段

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江宁区“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是:学习调研,组织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深入调研教学现状,形成思想共识;顶层设计,对战略目标和实现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并要求学校和各相关单位制定教学改革具体方案;试点引领,采用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方式,鼓励试点学校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率先示范,比如在学习理解方面先行一步,在落实部署方面先行一步,在条件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在课堂改进方面先行一步,在问题解决方面先行一步,在特色创造方面先行一步;论证指导,组织区内外专家组成深化教学改革方案评审组,对各学校、各单位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指导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二)全面提升阶段

从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江宁区“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是:扎根实践,指导学校激活执行力,切实落实改革方案,把蓝图转化为现实;专题研讨,组织教改论坛与现场展示活动,通过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整体水平;实践反思,邀请专家进学校,发现典型,研讨问题,指导实践;完善评价,研制评价标准,优化评价策略,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以评价这个杠杆撬动课堂的积极变化、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学校品质的提升。

(三)凝练特色阶段

从2022年8月至2022年12月,江宁区“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是:评估表彰,通过对学校教改的设计、实施以及成果的评估,评选出先进;成果提炼,所有教改单位梳理和总结经验、成果,通过有关平台宣传推送,推动各校积极报送成果参加市、省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形成品牌;推动教改从做法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提炼可以推及一般的经验,在全区和更大范围内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学校样态

(一)理念立起来

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种先进教育教学观点的大普及。江宁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大学习的进程中,寻找先进观念与学校先期成功探索的结合点,并在“做中学”,不断领悟内化,形成自己内心高度认可的教育理念,从而成为自觉的实践者。从各校“为学而教”的理念系统看,这种理念有鲜明的价值引导性,都是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学”。百家湖小学提出围绕“核心关切”,推进支点式学习。高新区中学作为一所新校,建构伊始就坚持“让学校适应学生”,在教学改革方面,自然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做文章。这些理念是理解后的表达,实践中的表达,大都已有融通感,至少在学理上是立得住的。月华路小学湖东路校区的“活动导学”明确提出,“活动”是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导行、导用等。

(二)部署落下去

针对“为学而教”的教学改革,江宁区层面和学校层面都有顶层设计,在这项改革推进过程中,这些战略部署得到较好的落实,并且体现了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结构化。江宁区所有学校都能从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视角,实践“为学而教”。百家湖小学指向儿童核心关切的支点式学习,抓住学习场域的开发、课程文化的建构、教学范式的创新、学习评价的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要素,构建实践体系。二是细节性。往具体的教学过程落实,往学科教学落实,往每一节课落实。所有学校都提炼出校本的教学范式,这个范式是理念往可操作性走去的一种表达,又大都具有开放性,给教师自我创造的空间。这个范式往学科、学段落实,也体现学科、学段的特质。江宁区实验小学“生生互动”课堂,在不同学科有学科各自的生动和精彩,如科学学科提出“双螺旋结构”,以活动和思维两条螺旋为主线,活动以实践为特征,思维以心智表现为特征,两条螺旋主线通过“问题”和“证据”构成稳定的课程架构。而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又有学段特点,如语文学科,低、中、高学段“生生互动”的指向分别侧重于字词、段落和篇章的掌握和理解。这个范式在不同教师那里,通过他们的独自领悟和表达,又呈现出各美其美的风采。观察教师的课堂,听他们讲自己的教学故事,给人甘之如饴的感觉,可见先进理念已经融化在教学细节之中。

(三)质量提上去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这在江宁区已经是有目共睹。一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学校,教育质量都有新的提升和突破。二是江宁区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新突破,中小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学校发展的质量有很大的提升,这种质量是立德树人的质量,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且这种质量是通过绿色发展所获取的,这就是学校发展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高品质。

(四)品牌亮起来

江宁区教改三年行动,推进许多学校铸就或者进一步擦亮学校的文化品牌,这是因为顶层设计有引导。江宁区在启动这项改革时,就把“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写进主文件,并且提出各美其美的行動策略。这也是因为学校主政者们对学校特色有本质性理解。他们大都充分意识到学校文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校特色是组织行为创造的。在推进“为学而教”教学改革的行动中,在“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合时”(呼应时代精神)的同时,注重“合地”(激活地方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传统)、“合人”(贴合学校群体的风格特征),从而如海明威讨论创作时所讲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使品牌得以形成。且看江宁区学校课堂突破的关键词——“生生互动”(江宁区实小)、“支点式学习”(百家湖小学)、“友学课堂”(东山小学)、“整体领悟”(竹山小学)、“成长型思维课堂”(文靖东路小学)、“齐创课堂”(齐武路小学)、“覃思课堂”(将军山中学)……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弹奏出江宁区教学改革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惠特曼.自己之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227.

[2]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3.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3-06-02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